廣西農業機械化助水稻增收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章雅雯 黃文蓮
烈日下的田野,阡陌交錯,遍地金黃,數台收割機在金燦燦的稻田裏來回穿梭,不一會(hui) 兒(er) ,眼前成熟的稻穀就收割一空。
眼下正值廣西早稻搶收、晚稻搶種的“雙搶”時期,廣西農(nong) 機中心組織開展“百萬(wan) 農(nong) 機促雙搶”活動,推動各地農(nong) 機部門加快應用水稻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新技術,八桂鄉(xiang) 村處處機聲轟隆,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men) 合作社現在已經可以做到耕、種、收、烘幹‘一條龍’服務了。”在剛被收割機一掃而空的稻田裏,平南縣正達農(nong) 機合作社理事長李達耀娓娓道來,“以前農(nong) 民都是人工收割稻穀,用打穀機打穀,打出來後還要一袋一袋人工背回家,然後把穀子拿到馬路上曬,六七月的天氣說變就變,一場雨就把稻穀衝(chong) 得到處都是,搶著收回去的穀子有很多都發黴了、浪費了。現在實現機械化以後,這種情況基本沒有了,稻穀的損失大大降低。”
走進平南縣燕民農(nong) 機合作社稻穀烘幹中心,機聲隆隆,熱火朝天。大廳內(nei) 堆著一座一座的“稻穀山”,農(nong) 戶正將剛剛機收後用拖拉機運回來的稻穀倒入烘幹機設備中,烘幹機一邊“吞”入剛收回的稻穀,一邊“吐”出已烘幹的稻穀。
“從(cong) 7月初以來,我們(men) 已烘幹了2000多噸稻穀,服務能力在4000畝(mu) 稻田左右。”平南縣燕民農(nong) 機合作社負責人袁翠芝說,“自從(cong) 有了烘幹機,周邊的農(nong) 戶、種植大戶就不再為(wei) 曬糧發愁了,不僅(jin) 省時省力,還可以提高糧食的品質。”
一邊忙“搶收”,一邊忙“搶種”。
在平南縣南部區域性水稻產(chan) 業(ye) 中心全自動播種流水線車間,一條長長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線開足馬力播種,3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著,放盤、上土、下種、噴水、出盤……整個(ge) 過程有條不紊,短短幾分鍾,一個(ge) 育秧盤從(cong) 傳(chuan) 送帶上傳(chuan) 送出來,機械手立即將育秧盤平穩整齊擺好,再整批送入育秧車間內(nei) 培育出苗。“一條這樣的育秧流水線,平均一小時可播種約1600盤。”中心負責人朱偉(wei) 宗說。
走進育苗車間,隻見嫩綠的秧苗排列整齊,隨著軸輪翻轉,一層一層的秧盤循環運動。“整個(ge) 車間的育秧苗床都已經實現智能化,可自動均勻噴水。”朱偉(wei) 宗告訴記者,“這樣的育秧方式,將育秧從(cong) 室外轉移到了室內(nei) ,機器代替人工,不僅(jin) 省時省力省工,還可以控製陽光、溫度、濕度,提高秧苗的存活率,整個(ge) 育秧周期約12天。”
忙碌,是“雙搶”的主旋律。在革命老區百色市,“雙搶”的主角也由“人”變“機”,稻田邊、鄉(xiang) 村道路上,隨處可見停放的一台台農(nong) 機,戴著草帽的農(nong) 機手隨時待命,訂單式服務使農(nong) 戶“雙搶”季節也可以穿著皮鞋迎豐(feng) 收。截至目前,百色市共有3.2萬(wan) 多台農(nong) 機投入“雙搶”,已完成早稻機械化收割27.3萬(wan) 多畝(mu) ,完成晚稻機械化種植8.7萬(wan) 多畝(mu) 。近兩(liang) 年,該市突破育秧和烘幹兩(liang) 個(ge) 環節的瓶頸,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及建設水稻烘幹中心,做好糧食產(chan) 前、產(chan) 後服務,努力降低糧食損失率。
廣西是全國主要水稻產(chan) 區之一,今年全區水稻種植麵積2700多萬(wan) 畝(mu) 。目前,廣西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3.65%,其中水稻收獲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減少機收環節損耗已經成為(wei) 增加糧食產(chan) 量的重要措施。
“提升農(nong) 業(ye) 機械化水平,關(guan) 鍵要讓廣大農(nong) 民受益。”廣西農(nong) 機中心副主任範軍(jun) 燦表示,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先進農(nong) 機創製應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yu) 糧食生產(chan) 各領域、各環節全麵融合發展。
據了解,廣西投入自治區財政資金4000萬(wan) 元,支持建設25個(ge) 集水稻育插秧、烘幹、倉(cang) 儲(chu) 、加工為(wei) 一體(ti) 的區域性水稻產(chan) 業(ye) 中心,截至6月底項目投資進度達71.44%,已建成示範基地麵積達2.73萬(wan) 畝(mu) ,累計完成水稻機械化育秧4.83萬(wan) 畝(mu) 、機插秧2.92萬(wan) 畝(mu) ,開展社會(hui) 化服務作業(ye) 麵積13.85萬(wan) 畝(mu) 。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3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