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館給我“充電” 我為博物館“發光”

發布時間:2023-08-08 09:2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博物館青年誌願講解員】

  博物館給我“充電” 我為(wei) 博物館“發光”

  ——暑期“博物館熱”中的青年誌願講解員

  光明日報記者 殷澤昊 李菲

  8月7日,湖北武漢,鄱陽街139號。紀念八七會(hui) 議召開96周年的活動在這裏的八七會(hui) 議會(hui) 址紀念館舉(ju) 行。

  00後青年、紀念館誌願講解員楊昕瑩負責開展儀(yi) 式的講解工作,她為(wei) 這個(ge) 活動準備了近兩(liang) 個(ge) 月。暑假以來,這位湖北經濟學院的在讀大學生總牽掛著這場“與(yu) 曆史的赴會(hui) ”,把這段曆史講給更多人,是她正在做且一直想做下去的事。

  夏季旅遊正熱,全國各地的博物館、紀念館都迎來了客流高峰。許多博物館都活躍著像楊昕瑩一樣的青年誌願講解員,他們(men) 有不同的愛好,但對知識有著純粹的渴求;他們(men) 有不一樣的人生經曆,但熱心參與(yu) 文博事業(ye) 的發展;他們(men) 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這個(ge) 夏天,他們(men) 最終都去往一個(ge) 地方——博物館,去那裏給自己“充充電”,也用自己的光熱給博物館帶去能量。

  這是一場洋溢著青春朝氣和文化味道的“雙向奔赴”。

   1.“擴”聽眾(zhong) 的“包圍圈”

  暑假來臨(lin) ,浙江傳(chuan) 媒學院的於(yu) 明浩和同學們(men) 在國家博物館誌願講解“中國曆代繪畫大係”成果展。他們(men) 手中有一份長達57779字的講解稿,但在他們(men) 眼中,難題不是它。

  講好展品的故事絕不能機械地背誦講稿,可究竟要怎麽(me) 做才有更好的講解效果?“要引經據典,要聲情並茂?”開始講解之前,他能想到的隻有這麽(me) 多。

  第一天講解,於(yu) 明浩就看到了一位似乎“有魔力”的同行姐姐。這位姐姐總是被聽眾(zhong) 包圍,人們(men) 跟著她從(cong) 這頭走到那頭,而且“包圍圈”還越來越大。“情到深處,那位姐姐還表演了一段朗誦,大家紛紛鼓掌叫好。”於(yu) 明浩坦承,他從(cong) 未想過,講解會(hui) 有如此程度的魅力。

  於(yu) 是,從(cong) 第一天起,於(yu) 明浩就開始觀察這位講解員前輩的講解方式。“她總會(hui) 從(cong) 聽眾(zhong) 的視角出發,讓聽眾(zhong) 參與(yu) 到她的講解中。”幾天下來,於(yu) 明浩逐漸摸清了吸引聽眾(zhong) 的竅門,並嚐試著付諸實踐。

  於(yu) 明浩舉(ju) 例,在講解清代名畫《芝仙書(shu) 屋圖》時,他沒有使用以往“檔案信息”式的講解方法,而是抓住這幅畫印章多的特點,把問題拋給觀眾(zhong) ——為(wei) 何這幅畫有如此多的印章?在和聽眾(zhong) 的互動、解答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揭開這幅畫由多位畫家合作而成的特點。

  “講解的本質就是溝通,這是與(yu) 人交流的學問!”於(yu) 明浩說,在學到新知、增長見識的同時,學會(hui) 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他最大的收獲。

  同樣學到這門“學問”的還有中國計量大學的大二學生姚洲,他向記者分享了在福建省莆田市博物館誌願講解的工作“治愈社恐”的過程。

  “文史知識欠缺”“表達能力不強”“不適應社交場合”,姚洲反複用這幾句話描述曾經的自己。但當他第一次站在展區,麵對遊客的那一刻,就是他自我改變的開始。

  “第一次講解緊張到出冷汗,神奇的是自此之後,這種緊張感就消失了。現在,我可以做到收放自如、從(cong) 容大方。”姚洲發現,接受眾(zhong) 人的矚目並非想象中那樣“恐怖”。相反,當他看到參觀者臉上疑雲(yun) 不再、豁然開朗的表情時,心中多了幾分自信。

  2.“兜”意外到來的學問

  一次值班時,楊昕瑩注意到一位70多歲的老人一直在紀念館的大廳裏來回踱步。

  “你們(men) 紀念館的麵積有多大?”老人突然走到楊昕瑩身旁,打聽一些普通遊客不曾提出的問題。

  “他是誰?為(wei) 什麽(me) 會(hui) 對這類問題感興(xing) 趣?”楊昕瑩心中疑惑。

  一番交談之後,楊昕瑩了解到這位老人過去從(cong) 事研究工作,已退休多年,他專(zhuan) 程從(cong) 外地來參觀紀念館。

  “出於(yu) 對紅色文化的熱愛,他想將全國各地紅色博物館的數據整理成冊(ce) 。”楊昕瑩告訴記者。

  “老人都這個(ge) 年紀了,遊曆了半個(ge) 中國,臉上卻看不出絲(si) 毫疲憊,還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呢!”楊昕瑩驚歎。

  “他先前在這裏走來走去,竟是自己用腳步丈量博物館!後來他見我們(men) 忙完了,才來問問題,想要一些確切數據。”楊昕瑩告訴記者,自己對老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實一開始我不掌握數據,沒幫上他的忙。後來我通過查閱信息、詢問老師和同事等,才回答了他的提問。”楊昕瑩告訴記者,每天遊客都會(hui) 提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是未經準備的,不能依靠已有的講解詞進行回答。但正因如此,自己逐漸養(yang) 成了主動獲取知識的習(xi) 慣,用更新的知識、更好的服務將紅色曆史文化傳(chuan) 遞給更多人,架起一座曆史與(yu) 現代之間的橋梁。

  “背講解稿—被問到知識盲區—查閱資料”,幾乎每一個(ge) 講解員都要經曆這個(ge) 從(cong) 被動輸入知識到主動吸收知識的過程。姚洲和同學張嘯東(dong) 都是莆田市博物館的誌願講解員,他們(men) 負責“莆田曆史文化陳列”展廳的講解工作。一起工作的第一天,姚洲就見到一名參觀者給張嘯東(dong) 提出一個(ge) 似乎不好回答的問題。

  “‘這是什麽(me) 建築風格?’嘯東(dong) 講到‘涵江二十五坎’的時候,參觀者突然對他提問。我還以為(wei) 嘯東(dong) 會(hui) 被難住,沒想到他立刻回答——紅磚外牆、西式拱門以及中式長廊,這是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建造而成的。”這個(ge) 場麵姚洲一直記得。

  後來,姚洲向張嘯東(dong) 請教從(cong) 容應對“危機”的經驗才知道,這個(ge) 知識點出現在其他專(zhuan) 職講解員的講稿中,張嘯東(dong) 不僅(jin) 當時記錄下來,事後還去翻閱曆史資料。

  “嘯東(dong) 學的是計算機專(zhuan) 業(ye) ,遊客提的是建築問題,但是他能自如對答。麵對參觀者,隻有‘織密’自己的知識網絡,才能不放過任何一個(ge) ‘漏網之魚’。”姚洲說。自那以後,他除了做好自己“一畝(mu) 三分地”的講解,還會(hui) 在空閑時間,學習(xi) 更多“藏在”博物館裏的知識。

  3.“撒”文化記憶的種子

  在八七會(hui) 議會(hui) 址紀念館,共產(chan) 黨(dang) 員周文雍和陳鐵軍(jun) “刑場上的婚禮”的故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每次看到這段故事,楊昕瑩的內(nei) 心都深受觸動。

  可“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動人的故事無人問津就是遺憾。起初,楊昕瑩在講述這段曆史時,有些參觀者會(hui) 直接走開,這讓她非常沮喪(sang) :“如果參觀者因為(wei) 我的講解有些乏味而離開,就是我的責任。”

  在一次講解時,楊昕瑩突然來了靈感。她用陳鐵軍(jun) 的口吻大聲呐喊:“我們(men) 要舉(ju) 行婚禮了!讓反動派的槍聲作為(wei) 結婚的禮炮吧!”周圍的參觀者都被她吸引過來,她接下來的動人講述也讓參觀者不願離去。其中,一位20多歲女青年的臉上還出現兩(liang) 道淚痕。

  那一刻,楊昕瑩感到“仿佛完成了曆史賦予她的使命”。至於(yu) 那聲呐喊的靈感來源,她自己也很難說清,也許是某一次翻閱相關(guan) 資料時看到的描寫(xie) ,也許是某一次欣賞相關(guan) 影視舞台作品時看到的場景。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在博物館裏“泡”得久,才會(hui) 有那一刻的迸發。

  “當我們(men) 把展陳的故事和背後的精神傳(chuan) 遞出去,博物館才真正發揮了它的功能。”楊昕瑩這樣認為(wei) ,而於(yu) 明浩對講解員使命的理解則是“文化的傳(chuan) 遞者”。在他看來,參觀者是通過他的講解來了解浩如煙海的古代繪畫文化,“這既是重要的使命,也是重大的責任”。

  走訪中,不少博物館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青年誌願講解員們(men) 經常帶來驚喜,他們(men) 有的能迅速和參觀者打成一片,有的能像說單口相聲那樣吸引參觀者,還有的能用語言的魅力讓參觀者“還想再來參觀”……不論有怎樣的特點,他們(men) 總能把博物館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把文化記憶的種子種到更多人的心裏。

  本期選題支持:陸健 龍軍(jun) 夏靜 禹愛華 張銳 馮(feng) 家照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1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