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講好江南古鎮生動故事

發布時間:2023-08-08 09:3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記者手記】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人是古鎮的靈魂。沉醉於(yu) 古鎮生活的原住民和外地人,紮根古鎮,與(yu) 水為(wei) 伴,講述古鎮名人輩出的曆史故事,以及當下的凡人往事,他們(men) 構成了江南古鎮鮮活的一道風景。

  古鎮最深沉的肌理是古村落。靠山麵水的江蘇省蘇州市東(dong) 山鎮陸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間內(nei) 閣重臣王鏊的故裏。村內(nei) 保存的明清古建築有30多處,會(hui) 老堂在陸巷古村的明清建築中屬於(yu) 中等規模。從(cong) 2003年起,來自上海的邢偉(wei) 英用3年多時間,對這座行將坍塌的明代老宅進行搶救性修複。如今,老宅不僅(jin) 恢複了它昔日的容顏,還作為(wei) 開放性空間接待遊客參觀、舉(ju) 辦昆曲等傳(chuan) 統文化雅集活動。每當賓客盈門,邢偉(wei) 英又成為(wei) 老宅的“金牌導遊”,老宅四五百年的曆史在她的講述中充滿了生命的張力和傳(chuan) 奇。

  古鎮上的人們(men) 延續著千百年的生活習(xi) 俗,讓古鎮處處充滿煙火氣息。清晨,來到蘇州市昆山市錦溪古鎮老街,隨處可見臨(lin) 水而居的原住民,在綠樹掩映的河畔搖著蒲扇乘涼、搗衣洗菜。徜徉老街,記者感受不到旅遊景區的喧囂嘈雜,而有一種穿越時光隧道回到恬靜安逸的兒(er) 時小鎮生活的感覺。錦溪鎮上下塘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徐宏告訴記者,古鎮不足1平方公裏的核心區,現有原住民1500多人,外來創業(ye) 者1000多人。

  正是這些紮根在古鎮的原住民和外鄉(xiang) 人,成為(wei) 遊客探尋錦溪原生態生活的一把“鑰匙”。伍小兵在錦溪河畔開了一個(ge) 茶莊,向來來往往的朋友講述著古鎮曆史文化,更多的是分享自己在小鎮上生活了21年的點點滴滴。他說,在小鎮生活越久,越喜歡這裏。錦溪民風淳樸,魚蝦鮮美,生活安定,是非常宜居的江南小鎮,是許多人向往的“詩和遠方”。

  偶遇,打開了另一個(ge) 講述江南故事的視角。記者在蘇州市吳江區同裏古鎮采訪時,一群金發碧眼的青年遊客,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向導遊表達,要去中國著名社會(hui) 學家費孝通先生打小居住生活的外祖父家舊址一探究竟。原來,這是一群研究社會(hui) 學的外國大學生,他們(men) 來到整修活化利用後的同裏福如堂“家風家訓館”裏,牆上展覽著費孝通家族與(yu) 同裏的曆史淵源。當他們(men) 了解到費孝通姐姐出生在同裏,姐弟倆(lia) 從(cong) 小在同裏生活時,當即就產(chan) 生了進一步“探秘”的興(xing) 趣。

  這就是文化魅力的生動體(ti) 現,它超越國界和民族,靈動而鮮活。講好江南水鄉(xiang) 古鎮故事,彰顯江南文化獨特魅力,讓更多人領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時代活力。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