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繩索天橋”渡河!他帶領搜救隊挺進昌平區流村鎮重災區
央廣網北京8月9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錢成)受此前強降雨天氣影響,北京市昌平區遭遇山洪,多條山區公路損毀嚴(yan) 重。其中,與(yu) 門頭溝區接壤的昌平區流村鎮受災最為(wei) 嚴(yan) 重,沿山的五個(ge) 村莊對外交通一度中斷。目前,受困村民已經全部轉移至安全點位,損毀道路也已初步實現通車。
在安全轉移的背後,還有著種種意想不到的險情。暴雨當日,道路被衝(chong) 毀,救援人員用繩索艱難渡河,摸石翻山挺進失聯村莊,救出被困群眾(zhong) 。
時間回到7月31日,暴雨如注,衝(chong) 毀了山區的道路、通信、電力等基礎設施,昌平區流村鎮沿山的五個(ge) 村莊,一度與(yu) 外界失去聯係。而此時,消防等救援人員已經趕到了受災地點,開始搜救行動。
昌平區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劉少如表示:“應對這次強降雨我們(men) 是有充足的預案的,在降雨剛剛發布預警的時候,我們(men) 按照市裏的統一部署,把人員、器材、裝備都已經集結完畢了,做好了時刻出發的準備。”
8月1日上午,救援隊伍前進至高崖口村,洪水沿著過去幹涸的高崖口溝翻湧而下,形成了一條長長的“洪水河”,切斷了前方的南雁路,而這條路也是通往失聯村莊的必經之路。
“這是進入發電站村的必經之路,也是進入到其他失聯四個(ge) 村的必經之路。我們(men) 到的時候,河道將近有100多米寬,要形容的話,就像一條混濁的通沙河一樣,發出了咆哮的聲音,有一種壓抑感。”劉少如說。
隨著雨勢漸弱,救援人員迎來了渡河的時機。剛一開始,隊員們(men) 嚐試皮劃艇渡河,但此時水流湍急,皮艇入河後,容易被打翻,隻能放棄這一方案。
劉少如表示:“當時我們(men) 就想利用皮劃艇,依托這繩索拉過去,結果人剛上去,皮劃艇剛放上去,半船的水就進來了,要把我們(men) 的人員給衝(chong) 走。我一看,感到危險性非常大。”
既然不能涉水,那就隻用繩索。劉少如沿岸排查,找到了“洪水河”較窄的一處淺灘,這裏河麵寬約30米,可采用大繩橫渡的方式渡河。隊員借助拋投器將繩索拋過河麵,由對麵村民將粗繩捆在樹上,一條橫跨在“洪水河”之上的“繩索天橋”就此建成。
劉少如說:“因為(wei) 河水跨度很長,中間會(hui) 有一些下垂,我們(men) 隊伍中的五六個(ge) 小夥(huo) 子用自己的身軀做了一個(ge) 支點,形成了一個(ge) 高度差,便於(yu) 人員橫渡。”
參與(yu) 此次救援行動的昌平區陽坊消防救援站指導員徐朋告訴中國之聲記者,在這樣的環境下靠繩索渡河,難度不小。
徐朋表示:“這一次渡河的難點是跨度大,水流特別急,兩(liang) 邊的支點要選擇好。對麵是由群眾(zhong) 幫我們(men) 打好支點,確保結實。因為(wei) 我們(men) 渡河繩索它不能是平直的,整個(ge) 需要一高一低兩(liang) 個(ge) 點,我們(men) 高點選擇的是在山上的一棵大樹上,這個(ge) 高點也不足以讓我們(men) 安全渡河的情況下,消防員用手支撐起來,讓這邊的高點達到最高的一個(ge) 點,最安全的點,這個(ge) 是比較難的。”
劉少如今年已經五十歲,他笑稱自己是參與(yu) 救援的“最老”的消防員。綁上安全繩,扣上滑輪扣,他帶頭爬上這座“繩索橋”,麵朝天空倒掛而行。
在前方村民的拖拽下,劉少如貼著水麵前進,迅速到達對岸,緊接著又有14人先後抵達,組成了第一批搜救小分隊。
“渡河的時間很快,將近10來秒就把我拽過去了。我是學這個(ge) 專(zhuan) 業(ye) 出身,一點不陌生,也一點不膽怯,整個(ge) 過程中,除了喝了兩(liang) 口水。”劉少如說。
過了高崖口村,救援隊翻越一座百米高的小山,抵達了第一個(ge) 失聯村莊——發電站村。隨後,救援人員繼續翻山摸石,前後曆經11個(ge) 小時,打通了五個(ge) 失聯村莊與(yu) 外界的聯係,幫助583名被困人員轉移安置,並通過空投等方式將物資送到村民手中。
劉少如說:“整個(ge) 這條路,我們(men) 大致測算了一下,應該是在9公裏左右,從(cong) 發電站村到韓台村,是‘之字形’,拐來拐去,我們(men) 走了將近11個(ge) 小時。”
8月3日中午12點,經過晝夜奮戰、連續施工數十個(ge) 小時,昌平區域內(nei) 南雁路全線應急通道打通。截至當晚22點,除留守村幹部外,全部村民完成轉移。
劉少如在全國多地參與(yu) 類似這樣的救援行動,這一次,他還是選擇了行動結束,才報平安。
劉少如說:“包括我的家屬,三天都不知道我在幹什麽(me) ,沒必要告訴他們(men) ,告訴他們(men) 反而牽動更大。我們(men) 一貫的做法就是出來以後報平安,進去之前什麽(me) 也不說。”
昌平區陽坊消防救援站指導員徐朋告訴中國之聲記者,目前,消防人員正在配合當地進行災後重建工作。
“我們(men) 下一步的任務是幾個(ge) 村子重建工作的配合。首先第一個(ge) 就是淤泥的清理,然後就是飲用水的保障。”徐朋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