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全民共赴“文化+”消費盛宴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dong) 周洪雙
逛金沙博物館、賞舞劇《大熊貓》、到熊貓基地一睹“花花”芳容……伴隨著成都大運會(hui) ,一個(ge) 個(ge) 文化場景,猶如一束束火炬,點亮了群眾(zhong) 的文化消費生活。
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正以天府文化為(wei) 根基,通過文化與(yu) 創意、科技、旅遊等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在推動文化事業(ye) 發展、豐(feng) 富文化產(chan) 業(ye) 業(ye) 態的同時,進一步激活了天府文化的產(chan) 業(ye) 生命力,為(wei) 特色文化產(chan) 品的打造和文化消費市場的拓寬,提供新的廣闊空間。
7月29日晚,由成都藝術劇院創演的舞劇《大熊貓》,在成都城市音樂(le) 廳隆重登場。作為(wei) 成都大運會(hui) 定點藝術活動之一,舞劇《大熊貓》用心呈現自然環境下野生大熊貓的動作神韻,引領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自然之美。
據了解,該劇以百萬(wan) 年前的自然環境為(wei) 背景,講述一段遠古生命共同體(ti) “美美與(yu) 共”的故事。全劇以東(dong) 方美學為(wei) 視覺基調,用80米的卷軸長卷、16組升降舞台、可移動的黑白竹林,在大山大水之間抒發了中國式的浪漫詩意。
為(wei) 打造出這部代表成都,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的舞台藝術作品,成都藝術劇院集結了活躍在國內(nei) 舞台創作一線的藝術家。同時,為(wei) 給觀眾(zhong) 耳目一新的舞台樣式,主創團隊在編舞、音樂(le) 、舞美、服裝、造型的創作中,曆經半年反複推敲,不斷探索精進。
“大熊貓百丈身上至純至真的生機與(yu) 活力,散發著生命的光芒與(yu) 力量,既顛覆了大熊貓‘憨態可掬’的既定形象,又創新詮釋了大熊貓精神,賦予了大熊貓更深刻的內(nei) 涵。”在成都上大學的張斌觀看完舞劇《大熊貓》後深受震撼,不論是舞者美妙的舞姿,還是巧妙的劇情,都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來,成都持續豐(feng) 富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實施“公益電影進影院”群眾(zhong) 免費專(zhuan) 場電影放映活動,在為(wei) 全市人民群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觀影服務的同時,讓文化惠民和政策宣講深入人心。2023年,成都將在數千個(ge) 社區及行政村放映公益電影3萬(wan) 餘(yu) 場,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家門口便能享受“觀影盛宴”。
成都市委宣傳(chuan) 部文藝處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基於(yu) 成都市數量眾(zhong) 多的圖書(shu) 館、博物館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目前正在籌劃將公益電影的放映場地,分批次地進駐到這些文化場所當中去,全麵提升觀眾(zhong) 觀影體(ti) 驗。
與(yu) 此同時,成都市還多次通過發放文化消費券的形式,引導市民群眾(zhong) 走進文化場所。值得一提的是,這張消費券,實現了由以往補貼文化經營單位向直接補貼居民文化消費的轉變,在增強文化惠民成效的同時,倒逼文化生產(chan) 經營單位優(you) 化產(chan) 品及服務供給,達到普惠市民、促進文化消費的目的。
2023年4月,第29屆“蓉城之秋”成都國際音樂(le) 季開始向全球征集高水準的劇目和原創音樂(le) 作品。征集作品通過層層評選,將於(yu) 9月至11月在成都啟動展演,屆時將為(wei) 市民帶來一場場音樂(le) 盛宴。
“蓉城之秋”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號召力,吸引了大量名家名團名IP匯聚成都,演出品質、劇目數量、市場規模屢創新高。近萬(wan) 件原創作品誕生於(yu) 此、數千位音樂(le) 人才從(cong) 這裏走向世界。
“成都是優(you) 質音樂(le) 內(nei) 容的創作生產(chan) 地,蓉城之秋音樂(le) 季無疑更是一個(ge) 影響廣泛並且非常重要的載體(ti) 和平台。”資深樂(le) 評人李剛表示,“蓉城之秋”不僅(jin) 持續多年扶持原創音樂(le) ,亦為(wei) 更多的幕後創作者與(yu) 聽眾(zhong) 建立了一座“橋梁”,讓他們(men) 共同感受音樂(le) 之都濃鬱的音樂(le) 文化氛圍。
經過多年持續打造,“蓉城之秋”“金芙蓉”“薈萃蓉城”“一月一名劇”等30餘(yu) 個(ge) 優(you) 秀演藝品牌,已成為(wei) 國內(nei) 在引領文化消費領域的地標性名片。涵蓋音樂(le) 、舞蹈、戲劇、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演藝品牌矩陣,有力地推動了成都文化消費結構升級,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和文化風貌。
“成都的文化消費越來越‘熱’,是持續不斷深挖和延伸天府文化內(nei) 涵的結果。”著名的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認為(wei) ,要讓這座與(yu) 大熊貓文化、古蜀文化、三國文化、詩歌文化、休閑文化、美食文化、時尚文化相結合的城市,與(yu) 時代主流文化進行碰撞,進一步拓展背後的文化價(jia) 值,延伸市場鏈條,把整個(ge) 成都的特色文化資源用活、用足,把“文化+”的模式用好、用充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0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