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較真“賬號”與“帳號”,有積極意義
【閱讀提示】北京大學當天改“帳號”為(wei) “賬號”
光明網評論員:是“賬號”還是“帳號”?近日,某著名高校的郵件登錄係統頁麵中文詞匯錯用,引發關(guan) 注。
與(yu) 上述新聞相關(guan) 聯的是,今年7月以來,有媒體(ti) 持續報道多家社交軟件和互聯網平台登錄頁麵、相關(guan) 表述中把“賬號”錯成“帳號”,在國家語委的關(guan) 注和推動下,相關(guan) 社交軟件和互聯網平台已相繼修改。媒體(ti) 報道中,多位語言文字專(zhuan) 家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帳號”為(wei) 舊時用法,現在正確的表述是“賬號”,《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隻有“賬號”詞條,而無“帳號”詞條。
較真“賬號”與(yu) “帳號”,有意義(yi) 嗎?回答這個(ge) 問題,需要結合當下互聯網影響下的社會(hui) 文化生活的轉變。一個(ge) 很明顯的變化是,現代漢語詞匯舊詞新義(yi) 現象十分普遍,許多詞匯被人們(men) 灌注新詞義(yi) 後在網絡上爆火,並隨著使用人群越來越多,使得這些擁有新義(yi) 的舊詞成為(wei) 了人們(men) 約定俗成的“正確”表達,進而被延續使用下去。
這樣的情形受社會(hui) 變化和流行文化影響,並借助網絡的力量得以迅速傳(chuan) 播。但隻要細心觀察就能夠發現,在一些嚴(yan) 謹行文表述中,相關(guan) 詞匯仍舊遵照著其符合語言文字規範的原始語義(yi) 使用。因而,機構或個(ge) 體(ti) 仍然需要學習(xi) 正確的漢語詞匯用法,較真“賬號”與(yu) “帳號”顯然是有積極意義(yi) 的。
當前我們(men) 所處的社會(hui) 正享受著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便利與(yu) 快捷,因而也引發了互聯網時代人們(men) 容易“提筆忘字”的討論。人們(men) 越來越少寫(xie) 字、輸入法越來越智能是不爭(zheng) 的事實。當智能輸入詞匯越來越精準,其結果是人們(men) 想要書(shu) 寫(xie) 單個(ge) 字或詞時,往往很難正確輸出。
普通個(ge) 體(ti) ,在表達指定詞義(yi) 時錯用字詞舊的用法,無傷(shang) 大雅。麵向廣大用戶的各類機構主體(ti) ,則在語言文字使用上必須嚴(yan) 格遵照使用規範漢字。這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明確規定,也是各類機構主體(ti) 所應盡到推廣規範語言文字的義(yi) 務。廣泛流行的網絡文化,使得個(ge) 體(ti) 對規範語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下降,而要讓絕大多數人保持規範語言文字使用,就必須從(cong) 約束機構正確使用規範詞匯做起。
實際上,網絡不規範用字用詞現象現如今十分常見,除了“賬號”與(yu) “帳號”,許多人還分不清“登陸”與(yu) “登錄”、“充”與(yu) “衝(chong) ”、“定金”與(yu) “訂金”等與(yu) 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詞匯表達。這樣的情形,久而久之就會(hui) 讓更多人缺乏對規範語言文字的認知,並不利於(yu) 規範語言文字的普及和特定場合嚴(yan) 謹言語文字的使用,也將會(hui) 導致一部分個(ge) 體(ti) 因語言文字使用不規範而造成自身損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