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詩詞,打開更遼闊的精神世界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沈湘平(北京師範大學全球化與(yu) 文化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哲學學院教授)
古詩詞教育是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抓手,必須從(cong) 小抓起,讓古詩詞在孩子們(men) 心中生根發芽。教育部2021年發布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2022年發布的新課標,都包含著有關(guan) 古詩詞教育的要求。創造性地落實這些要求,需要把握以下五點。
“隻用篇章為(wei) 教化”: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義(yi) 。古詩詞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最凝練、最精致、最感人也是運用最廣泛的文化形式。小孩子學習(xi) 古詩詞,往往就從(cong) 這種“有意思”開始。然而,傳(chuan) 情詠誌、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是古詩詞的基本功能,對照《指南》,古詩詞教育應把學生體(ti) 會(hui) 和弘揚中華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重點要讓學生理解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jian) 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進而以人文精神通達思想理念,化成美德善行。如此,從(cong) 有意思進階到有意義(yi) ,古詩詞教育就起到獨特的鑄魂育人作用。
“信手拈來總自然”:從(cong) 感受體(ti) 驗漸入創新運用。古詩詞膾炙人口,但其文字與(yu) 意旨有難易、深淺之別,學生學習(xi) 古詩詞必須循序漸進,有明確的學段進階。以古詩詞教育核心課程語文為(wei) 例,“誦讀古詩詞”作為(wei) 學習(xi) 古詩詞的基本方式貫穿中小學,但不同學段目標不一。小學低年級重在幫助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音韻美與(yu) 節律美;小學中年級重在幫助學生體(ti) 驗古詩詞的結構美與(yu) 意境美;小學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從(cong) 思想觀念、社會(hui) 風尚、美學追求、生活理念等方麵認識古詩詞的博大精深。初中階段則是幫助學生學習(xi) 格律知識,感受其節奏美、意境美和意蘊美的融合,感悟並實踐中國語言文字獨特的表達方式;高中階段重在幫助學生理解古詩詞的意境美與(yu) 哲理美,能有意識地引用古詩詞,自覺體(ti) 現中國語言文字表達方式的特點,初步形成文化自覺的意識。
“發於(yu) 歌詠形於(yu) 詩”:強化語文與(yu) 其他課程的協同。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同育人功能,是新課標的新要求。古詩詞教育涉及眾(zhong) 多學科,其中語文和藝術的協同極為(wei) 重要。正所謂“古者教以詩樂(le) ,誦之、弦之、歌之、舞之”,因為(wei) “詩,言其誌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yu) 心,然後樂(le) 器從(cong) 之”,詩與(yu) 歌、舞本就不分家。一方麵,語文課的古詩詞教學應很好地運用音樂(le) 、舞蹈等輔助形式;另一方麵,藝術課要從(cong) 藝術的角度將詩詞與(yu) 音樂(le) 、舞蹈乃至書(shu) 畫印融為(wei) 一體(ti) 。《指南》明確指出,藝術課程在小學要讓學生接觸、體(ti) 驗、表現像《詠鵝》這樣簡單明快、朗朗上口的語言藝術作品;初中要求在影視藝術部分選擇如《千古唐詩》(紀錄片)等層次分明、技術豐(feng) 富的作品。
“別出心裁意自高”:進行創造性的有機拓展。《指南》、課程標準和教材為(wei) 古詩詞教育提供了基本依據,新版《語文課程標準》還列出了“優(you) 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進行創造性拓展。以語文課為(wei) 例,現行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ce) 有宋代詩人盧鉞的《雪梅》一詩:“梅雪爭(zheng) 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這首詩有著生動的情趣和深刻的理趣。但題注中明確說這是作者兩(liang) 首《雪梅》詩中的一首。於(yu) 是,拓展學習(xi) 另一首就順理成章:“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yu) 梅並作十分春。”後一首與(yu) 前一首一樣曉白、生動而理趣盎然,但更強調相互成就、相得益彰。這種有機拓展更有利於(yu) 學生提升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ang) 。
“真情盡向詩中見”:真誠與(yu) 情深是關(guan) 鍵密碼。重情是中華民族的鮮明特質,古詩詞則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美好情懷、情感、情意、情義(yi) 、情思、情理、情操的升華之精粹。說到底,古詩詞教育法無定法,前提和關(guan) 鍵在於(yu) 真誠與(yu) 情深。因為(wei) 真誠和情深,學習(xi) 古詩詞就會(hui) 改變氣質、陶冶情操,使人情飛揚、誌高昂、人靈秀,“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因為(wei) 真誠和情深,我們(men) 就能和孩子們(men) 一道掌握人文中國的精神密碼,神交古人,與(yu) 之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成為(wei) 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李潔、李宏、張國聖、周洪雙、龍軍(jun) 、禹愛華、趙嘉偉(wei) 、趙秋麗(li) 、馮(feng) 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鵬、孫歡歡、李青)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