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劉莊村 細細看振興(深度觀察·駐村日記)
編者按: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
今年6月26日到7月11日,本報記者來到河南省虞城縣李老家鄉(xiang) 劉莊村駐村實踐鍛煉。劉莊村地處豫東(dong) 地區,下轄4個(ge) 自然村6個(ge) 村民小組,共298戶1587人,耕地2360畝(mu) 。半個(ge) 月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同吃同住同勞動,記者寫(xie) 下《駐村日記》。本期《新農(nong) 村》周刊摘選部分日記,帶您感受躍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的澎湃活力。
致富門路咋拓寬?
找準特色,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有前景
7月1日 天氣:晴
今天是駐村第六天。前幾天跑下來,基本村情都了解了,今天重點走訪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
一早出門,路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熱情地招呼:“新上的瓜可甜了,嚐嚐再走!”“自家的西紅柿,剛采的,水靈著呢!”……言語間透著豐(feng) 收的喜悅。
路旁,菜農(nong) 劉冬閑在地裏摘豇豆,看記者躍躍欲試,他笑著遞上剪子,“挑豆莢飽滿的掐,位置靠上一些,小心後麵的花。”
采下的豇豆在農(nong) 用車上摞成小山,過會(hui) 兒(er) 就準備送到市場。“這半畝(mu) 豆角還能長十來天,收完就撒香菜籽。”劉冬閑說,豆角這一季估摸著能掙1000多元。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關(guan) 鍵。這些年,劉莊村和其他村莊一樣,不斷摸索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全村2360畝(mu) 地大都是沙壤土,疏鬆肥沃、排水良好,適宜果蔬種植。”劉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新良介紹,因地製宜,找準特色,種植瓜果蔬菜成了不少農(nong) 戶的首選產(chan) 業(ye) ,有好幾家發展得有聲有色。
到議創家庭農(nong) 場時,正趕上兩(liang) 個(ge) 經紀人在小院裏選桃、裝車。農(nong) 場主人劉作文一臉喜色:“2000斤桃子全賣完了!”今年農(nong) 場的60畝(mu) 桃樹迎來初果期,劉作文的兒(er) 媳提前拍了短視頻發到平台,吸引附近經紀人上門來收,桃子很快銷售一空。
桃子暢銷秘訣何在?
“種得好才能賣得俏。”劉作文坦言,種桃也走過彎路。起初,他種外地引進的獼猴桃,可當地冬季氣溫低,樹苗不服水土,一年光補苗就花了三四千元。
為(wei) 找到適宜品種,老劉前年專(zhuan) 程去鄭州學習(xi) ,引進了“服水土”的優(you) 質毛桃品種,加入果樹技術交流群。有了專(zhuan) 家指導,老劉種桃底氣足了,授粉、修枝、防蟲,樣樣精心,桃園一派生機。
“今年收成不賴,桃子糖度達到12.4,有三成單果重量超過4兩(liang) ,大果兒(er) 論個(ge) 賣,一盒12個(ge) 精包裝,能賣38.8元嘞。”劉作文得意地說。
優(you) 質才能優(you) 價(jia) 。和老劉一樣,許多村民認準這個(ge) 理兒(er) 。村裏永旺家庭農(nong) 場負責人楚濟旺,種了幾十個(ge) 大棚,一個(ge) 夏天,七八千斤哈密瓜基本都能賣完,他說:“靠的就是好品質吸引的回頭客。”
村裏麵,種得最多的還是蔬菜。牆根邊、屋門前,邊邊拐拐的地裏,全是蔬菜。一塊塊蔥蘢的菜地,足見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勤勞。
“最踏實的是銷路不愁。”菜農(nong) 袁文化說,村裏安排了統一調運點,還接了學校和單位食堂訂單,“有時把菜拉到商丘市場上賣,咱這兒(er) 地處豫魯皖三省交界,車流量大,市場消化能力不小。”
目前,全村70多戶村民種植蔬菜瓜果,麵積達1200多畝(mu) ,主要品種有香菜、茄子、花菜、哈密瓜等,年產(chan) 值超過6000萬(wan) 元。通過家庭農(nong) 場、訂單生產(chan) 、電商銷售等模式創新,讓小生產(chan) 對接上大市場。
受季節性供求變化影響,果蔬價(jia) 格時有波動,如何抵禦市場風險?
“隔壁張關(guan) 廟村有保鮮庫,可以錯峰銷售。”村民黃德亮說。順著他指的方向,步行沒幾分鍾,記者來到護農(nong) 果蔬購銷行。負責人張培介紹,“冷庫麵積280平方米,存放從(cong) 農(nong) 戶那兒(er) 收購的2萬(wan) 斤香菜,每斤不低於(yu) 8毛錢的保底價(jia) 收購。經過預冷後延長保鮮期,有助於(yu) 應對市場行情變化。”
這些年,村裏的產(chan) 業(ye) 發展有了不少可喜變化,但多數村民走的仍是自產(chan) 自銷的傳(chuan) 統模式,“散小弱”的特征較為(wei) 突出。劉新良坦言,村裏有心做大果蔬產(chan) 業(ye) ,但目前看,有能力輻射帶動小農(nong) 戶的新型經營主體(ti) 還是偏少。
不隻是劉莊村,李老家鄉(xiang) 310國道沿線的10多個(ge) 村莊都規模化種植蔬菜。“長遠看,還需升級產(chan) 業(ye) 鏈條。”李老家鄉(xiang) 黨(dang) 委副書(shu) 記侯讓東(dong) 說,盡管有的村民嚐試蔬菜育苗,但跟山東(dong) 壽光等先進地方比,在選種、栽培技術等方麵還不成熟。下一步,要推廣“支部+合作社+農(nong) 戶入股”等模式,加大育種、育苗、種植、加工等環節投入,開發脫水菜、速凍菜等產(chan) 品,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讓菜農(nong) 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感言】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中之重。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依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特色資源是前提,要把“土特產(chan) ”三個(ge) 字琢磨透。看到劉莊村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在村兩(liang) 委的帶領下,利用水土資源優(you) 勢,發展果蔬產(chan) 業(ye) ,促進了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由衷地為(wei) 他們(men) 點讚。
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要破解小生產(chan) 對接大市場的難題。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既要遵循市場規律,深化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完善倉(cang) 儲(chu) 冷鏈物流設施,拓寬直播電商等新興(xing) 銷售渠道,不斷提升品質、擦亮品牌,增強農(nong) 產(chan) 品市場競爭(zheng) 力;也要在組織形式上謀求突破,加快培育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把更多小農(nong) 戶納入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軌道,用一季季的豐(feng) 收鼓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腰包。
脫貧戶生活怎麽(me) 樣?
兜牢底線,政策不斷檔、幫扶不放鬆
7月3日 天氣:晴
聲聲雞鳴喚醒鄉(xiang) 村的早晨。早上6點多鍾,陽光從(cong) 窗簾縫隙透了進來,今天又是個(ge) 豔陽天。劉莊村共有30戶脫貧戶,脫貧人口大多在60歲以上。脫貧戶的生活過得怎麽(me) 樣?
吃過早飯,往村南走,老遠就看到86歲的朱秀琴和老姐妹範秀榮。
每天,她倆(lia) 都挨著圍牆邊一塊兒(er) 乘涼。範秀榮的老伴得過腦梗,當年被認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多虧(kui) 了好政策,看病報銷了近九成的醫療費。現在她老伴能慢慢扶著牆走幾步,也能坐起來自己吃飯嘍。”範秀榮有些耳背,屏氣凝神聽著朱秀琴替她“講解”,臉上皺紋舒展。
脫貧攻堅期間,縣裏出台政策,降低大病醫療保險起付門檻,提高報銷比例,減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醫療負擔。脫貧過渡期內(nei) ,兜底保障和常態化幫扶政策也沒斷檔。
來到劉保安家,剛過10點。夥(huo) 房裏燉著羊肉,“咕嘟咕嘟”冒著熱氣。堂屋桌上,擺著夫妻倆(lia) 的新合影。64歲的女主人陳貴玲說,這是今年2月上浙江台州大兒(er) 子家拍的,兒(er) 媳生了二胎,全家開心得不得了。
劉保安患有腰椎間盤突出,陳貴玲幾年前意外摔斷腿骨,手術後走路沒啥問題,但幹不了重活。
現在家裏收入咋樣?
陳貴玲給記者算起了賬:“家裏有4畝(mu) 地流轉給村集體(ti) ,每年4000元租金;大兒(er) 子上職業(ye) 技術學校畢業(ye) 後,跟幾個(ge) 同學在台州做模具生意,月收入八九千元;小兒(er) 子跟著建築隊在外幹活兒(er) ,小兒(er) 媳在附近的扶貧車間製作服裝,兩(liang) 口子一年有五六萬(wan) 元收入。”
劉保安接過話茬說:“現在最希望老二學門技術,在家門口找個(ge) 穩當的活兒(er) 。”
走訪中看到,村裏家家戶戶的小院,都拾掇得幹淨整潔。最讓村民們(men) 驕傲的,莫過於(yu) 孩子們(men) 能有出息。
脫貧戶張蘭(lan) 英的愛人5年前因病去世,合作社分紅、大病保險等幫扶政策,幫她挺過最難的時候。如今,三個(ge) 孩子都已在江蘇工作,全家日子過得安安穩穩。
“大孫子今年高考,過了本科線。老三家的孩子,平常俺帶著,放假前得了張獎狀,下學期就去父母身邊念三年級。”到張蘭(lan) 英家時,她剛收拾完行李,第二天就要啟程去江蘇,“一家人在一塊兒(er) ,日子肯定越來越好。”
從(cong) 張蘭(lan) 英家出來,沒走幾步就遇到了83歲的劉本須。劉大爺也是脫貧戶,說起現在的日子,他直誇“好著嘞”。家裏的磚房經過改造更堅實了,每個(ge) 月有低保和養(yang) 老金,還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院裏養(yang) 了雞、種了菜,每天和小重孫一起遛遛彎”,說起這些,劉大爺開心地笑起來。
為(wei)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虞城縣堅持常態化監測與(yu) 集中排查相結合,堅持農(nong) 戶全員篩查與(yu) 重點人群核查相結合,用好防止返貧監測平台,通過基層幹部排查、農(nong) 戶自主申報、部門篩查預警,定期開展數據比對,強化精準識別納入。
劉新良說,村裏每家脫貧戶都安排了幫扶責任人,對無勞動能力的監測戶加強兜底保障,最大限度降低返貧風險。
如何更好帶動脫貧戶發展?劉新良說,今年,商丘師範學院美麗(li) 鄉(xiang) 村與(yu) 規劃團隊已來過幾次,村裏希望借助校地合作,進一步科學規劃村莊,打造鄉(xiang) 村旅遊。“讓大夥(huo) 兒(er) 在家門口也能掙著錢。”劉新良對未來充滿期待。
【感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從(cong) 脫貧戶的精氣神裏,看到了他們(men) 對紅火日子滿滿的憧憬。采訪中深深感到,脫貧後的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最關(guan) 注的,一個(ge) 是穩定的收入,一個(ge) 是孩子的教育。
從(cong) 增收動力看,務工就業(ye) 已成為(wei) 脫貧人口防返貧促增收的重要途徑。今後要進一步提升務工增收效能,通過定向輸送、就業(ye) 幫扶車間帶動、公益性崗位安置等,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幫助更多脫貧人口順利就業(ye) 、穩定增收。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的根本之策。鄉(xiang) 親(qin) 們(men) 期待著有更多優(you) 質教育資源流向鄉(xiang) 村,讓鄉(xiang) 村裏的孩子擁有更好的學習(xi) 成長環境、接受更有質量的教育,夯實他們(men) 成長成才的根基。
靠啥引來“金鳳凰”?
創業(ye) 環境好,更多新農(nong) 人紮根田野
7月7日 天氣:晴
行走鄉(xiang) 村發現,紮根田野的新農(nong) 人變多了。“歸雁”為(wei) 何歸來?廣袤田園如何創業(ye) ?
在劉莊村,鱻又鱻食品廠幾乎無人不曉。光看名字就能猜出八九分,廠子的產(chan) 品跟魚有關(guan) 。工廠負責人是本村村民劉進良,今年五十出頭,幹過大廚,開店賣過熟食,生意好的時候,一年能掙三五十萬(wan) 元。前些年回村辦了這家廠,主要生產(chan) 熏魚食品。
對家人的牽掛,是劉進良的返鄉(xiang) 動力。父母年紀大了,需要陪伴和照顧,2019年,他打定了主意回村。
和劉進良一樣,采訪中遇到的返鄉(xiang) 創業(ye) 者,每一位心裏都係著剪不斷的鄉(xiang) 情。
回家鄉(xiang) 發展,僅(jin) 憑一腔熱情是不夠的。2019年,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劉進良正為(wei) 場地發愁之際,好消息傳(chuan) 來,國家出台政策,支持返鄉(xiang) 人員依托自有和閑置住宅發展適合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項目,這給他吃下“定心丸”。
雖然起步一次性投入100萬(wan) 元,但劉進良覺得值當。一來,用的是自家閑置的老房和院落,改造後添置相應設備和冷庫,經營上沒有後續租金壓力。二來,村裏不缺能工巧匠,修屋建房都找得到人,有鄰裏鄉(xiang) 親(qin) 的幫襯,廠子很快就步入了正軌。
如果說,劉進良是把外邊的事業(ye) 帶回老家,那範建國則是回鄉(xiang) 另起爐灶。前些年,他在利民鎮一家食品企業(ye) 加工麵食。企業(ye) 不景氣,範建國揣著10多萬(wan) 元積蓄,回鄉(xiang) 侍弄起了莊稼。見到他時,他正在地裏施提苗肥,一身泥漿、滿臉汗漬,“從(cong) 車間到田間,這轉變不容易,但很值!”
範建國從(cong) 食品行業(ye) 的下遊轉戰上遊,打開了一片“新天地”。他聯係好供種企業(ye) 、收購廠家後,直接跟村委會(hui) 包下100畝(mu) 地。麥收後種甜玉米,甜玉米收割後種一季薺薺菜,一年三種三收,畝(mu) 均增收2000多元。
“歸雁”返鄉(xiang) 給鄉(xiang) 村帶來人氣。不過,放眼這片村莊,青壯年長年在外打拚、老人孩子留守在村的情況,依然是80%以上家庭的現狀。發展中的村子,渴盼更多能人回歸;而已經返鄉(xiang) 的“歸雁”們(men) ,也期待關(guan) 鍵時刻能被“扶一把”。
劉進良就麵臨(lin) 產(chan) 品銷售的煩惱。之前廠裏的產(chan) 品主要走農(nong) 貿批發市場渠道,這兩(liang) 年他發現傳(chuan) 統的銷路有些走不動了。
“試試上網賣?”麵對大夥(huo) 的提議,劉進良說,自己的確有這個(ge) 考慮,但電商平台對貨源供應能力有要求,他的資金有點跟不上,正在想辦法。
在不遠的範廟村,同樣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徐運強,直播帶貨模式年銷售額達到4000多萬(wan) 元,帶動40多名村民就業(ye) 。但他同樣也有煩惱,公司生產(chan) 預製菜產(chan) 品,每批要在化驗室經過無菌培養(yang) 4至7天,確保檢驗合格後才能發貨,庫存輪換壓力較大。村裏建設用地緊張,城關(guan) 鎮的食品工業(ye) 園向他發出邀請,前期入駐還有免稅免租金優(you) 惠,但他內(nei) 心深處,更願意留在本村發展。
走訪中,一位村幹部的話讓人印象深刻:“年輕人返鄉(xiang) 帶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發展,得打有準備之仗。沒幹過的事情,誰都沒把握,關(guan) 鍵要有頭腦活、懂經營的能人,做給鄉(xiang) 親(qin) 看、帶著鄉(xiang) 親(qin) 幹。”
【感言】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關(guan) 鍵靠人。采訪中感受到,持續優(you) 化的鄉(xiang) 村創業(ye) 環境,讓在外打拚多年的鄉(xiang) 土人才帶著經驗技術返鄉(xiang) ,讓他們(men) 的鄉(xiang) 愁有了寄托。在熟悉的鄉(xiang) 間、田疇,他們(men) 不僅(jin) 實現了個(ge) 人價(jia) 值,也給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了人氣和活力。
紮根田野,踏實創業(ye) ,“歸雁”們(men) 的奮鬥軌跡,印證了廣闊鄉(xiang) 村大有可為(wei) 。讓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在鄉(xiang) 村紮下根,要在產(chan) 業(ye) 規劃、用地、稅收、資金、培訓等方麵,進一步優(you) 化扶持政策,加強精細服務,暢通要素流動,積極為(wei) 他們(men) 搭平台、鋪路子,要用鄉(xiang) 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吸引人,用鄉(xiang) 村田園宜居宜業(ye) 的好環境留住人。
和美鄉(xiang) 村怎麽(me) 建?
由表及裏、由內(nei) 而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塑形鑄魂
7月10日 天氣:多雲(yun)
“許多地方都有劉莊,過去誰知道我們(men) 這個(ge) 劉莊?現在不一樣了!”提起2020年劉莊村評上“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的事,村裏退休教師張洪海嗓門亮了,“全國評了246個(ge) ,整個(ge) 河南8個(ge) ,商丘就俺們(men) 一個(ge) 獨苗苗!”
劉莊村靠什麽(me) 脫穎而出?
傍晚,在老支書(shu) 劉德榮家和村裏人促膝長談,劉莊村的發展軌跡漸漸清晰。
念起往事,76歲的劉德榮依然動情:“早前,劉莊跟6個(ge) 村同屬一個(ge) 生產(chan) 大隊,年年土坷垃裏刨食。鄉(xiang) 親(qin) 們(men) 搞良種繁育,培育出紅薯苗,從(cong) 鄉(xiang) 鎮賣到全國,那時候,可自豪!”
“鄉(xiang) 村要發展,基礎設施不能孬。”張洪海說,過去,村裏沒條像樣的路,連個(ge) 自行車都騎不了。2015年,劉新良回村當上村支書(shu) ,他二話不說,自己掏錢買(mai) 磚渣、墊路基,拓寬路麵。看到村道邊光禿禿,他聯係好樹苗,請來挖機,盯了兩(liang) 天一夜,愣是把樹栽上了。
幹部作表率,鄉(xiang) 親(qin) 們(men) 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村裏有事,大家都願意伸把手。村裏文化廣場、鄉(xiang) 村大舞台先後建成,坑塘治理、門前綠化,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安居樂(le) 業(ye) ,劉莊逐漸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日子好起來了,總感覺還缺點什麽(me) 。劉德榮提議,打造國學文化村,讓好傳(chuan) 統、好家風一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從(cong) 村裏走出來的袁村寺小學校長劉永峰,把國學文化納入學校專(zhuan) 項課程,定期開展國學文化教育活動;在商丘打拚的劉東(dong) 升牽線商丘師範學院,邀請師生定期來村舉(ju) 辦“國學大講堂”,傳(chuan) 頌經典文化。劉東(dong) 升說,“我們(men) 家的家訓就是‘有德才有福,有愛才有家’,要讓娃娃們(men) 從(cong) 小就知道,什麽(me) 是德、什麽(me) 是愛。”村裏製作了家訓牌,把各家家訓寫(xie) 在牌上、掛在門口,有的上麵寫(xie) 著“善待每一人,永遠不忘恩”,有的上麵寫(xie) 著“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家訓上牆,家風入心。過去,鄰裏間常為(wei) 點小事鬧別扭,現在,村裏湧現出越來越多的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村民劉新福前妻因病去世,兩(liang) 個(ge) 孩子都十來歲,張瑞霞嫁進來後,把他們(men) 當親(qin) 生娃娃一樣疼;30歲出頭的胡瑞林跟丈夫一起打理家裏鴨棚,照顧80多歲的奶奶;劉東(dong) 升在商丘開的鹵菜店生意紅火,讓同村的鄉(xiang) 親(qin) 免費加盟,每家一年多掙20多萬(wan) 元。
“劉莊人講團結,誰家有個(ge) 紅白喜事,平常在市裏縣裏的,當天準保回來。”張洪海說。聽聞道北寵物交易市場要搬遷到劉莊,遠在外地務工的村民紛紛捐款:“咱雖然人不在村裏,也要‘唱好這場大戲’!”
風氣正,心氣足,產(chan) 業(ye) 興(xing) ,鄉(xiang) 風文明由表及裏、由內(nei) 而外,劉莊村和美鄉(xiang) 村建設走上了快車道。
21時48分,劉新良在網格化管理群裏接到消息,天氣預報近期有雨。他立即出門,對重點房屋進行安全排查。過幾天是寵物交易市場開張日,要提前布置好路標,引導車輛停放。他帶著村裏十幾名誌願者,連夜忙活開了……
【感言】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劉莊村,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發完善基礎設施,打造幹淨整潔的村居環境,在潛移默化中涵養(yang) 文明鄉(xiang) 風,建設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根在鄉(xiang) 村,如何守護鄉(xiang) 村文化根脈,劉莊人的探索值得借鑒。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信友善,這些無形的鄉(xiang) 風民俗,通過家訓牌、牆繪、講堂等有形載體(ti) ,根植在鄉(xiang) 村廣袤大地上,滲透到鄉(xiang) 村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中,為(wei)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了精神動力。期待著,更多的“劉莊村”明天更美好。
(本報記者 鬱靜嫻 張鈺坤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