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係初步形成
陸地探測四號01星順利進入工作軌道
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ti) 係初步形成
光明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陳海波從(cong) 國家航天局獲悉,世界首顆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的高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陸地探測四號01星,經過4次變軌後,日前順利進入工作軌道,合成孔徑雷達天線成功展開,完成了衛星入軌初期飛控試驗主要工作。隨著該衛星的“上崗”,我國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ti) 係初步形成。
據了解,陸地探測四號01星工程研製中,首次創新提出了大口徑環形反射麵天線加相控陣饋源方案並實現工程化,同時帶動了相關(guan) 基礎理論、係統設計和精密製造等方麵技術進步。該衛星於(yu) 8月13日發射,成功運行後,將填補國際上高軌衛星合成孔徑雷達成像遙感領域的空白。目前,衛星工況正常,狀態良好,後續將繼續開展在軌測試等工作。
與(yu) 光學遙感衛星不一樣,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觀測設備是雷達,而非相機。雷達的工作原理是,先對地球發射電磁波,然後接收從(cong) 地球反射回來的電磁波並對其進行解析,從(cong) 而獲取具有大量信息的雷達圖像。陸地探測四號01星搭載的合成孔徑雷達,具有高分辨率、寬覆蓋、多模式、輕量化等優(you) 點,不需要借助光線就可以成像,而且能夠穿透雲(yun) 層進行觀測,因此不受氣候和光照限製,可以全天候、全天時地對地觀測,非常適用於(yu) 防災減災等應用場景。
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另一個(ge) 特點是飛得更高——運行於(yu) 距離地球近四萬(wan) 公裏的傾(qing) 斜地球同步軌道。運行在500或700公裏較低軌道的衛星,一般對某一塊區域的駐留時間大約是十幾分鍾,重複觀測要幾天後,時效性相對較低。與(yu) 之相比,陸地探測四號01星的運行軌道更高,觀測重訪周期短、成像幅寬大,時效性相對較高。
“將這些優(you) 勢結合起來,可以提高災害異常變化信息的識別精度和效率,提升自然災害綜合防治能力。”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工程副總師孟令傑介紹,除了防災減災,陸地探測四號01星還可服務地震監測、國土資源勘察及海洋、水利、氣象、農(nong) 業(ye) 、環保、林業(ye) 等行業(ye) 應用需求,是我國目前行業(ye) 用戶最多的遙感衛星。投入使用後,將進一步完善我國天基災害監測體(ti) 係,豐(feng) 富我國重點區域觀測手段,全麵提升我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水平。
陸地探測四號01星是《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中的遙感科研衛星。孟令傑介紹,過去一年,我國共發射200餘(yu) 顆衛星。我國以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為(wei) 主體(ti) 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體(ti) 係初步形成,後續將持續完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遙感、通信、導航衛星融合技術發展,加快提升泛在通聯、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的空間信息服務能力。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2日 08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