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治理東北黑土區侵蝕溝2.11萬條
“十四五”以來治理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2.11萬(wan) 條
已治理侵蝕溝保存率為(wei) 85.9%,總體(ti) 保存良好
本報北京8月28日電(王浩、趙欣玥)近期,水利部組織鬆遼水利委員會(hui) 以2020年為(wei) 本底,完成了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調查工作,為(wei) 進一步推進侵蝕溝治理、加強黑土地保護提供了重要依據。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十四五”以來累計治理侵蝕溝2.11萬(wan) 條,保護耕地664.65萬(wan) 畝(mu) 。通過抽樣調查發現,已治理侵蝕溝保存率為(wei) 85.9%,總體(ti) 保存良好,能持續發揮水土保持作用,有效緩解對耕地的蠶食和切割。
本次調查範圍為(wei) 東(dong) 北黑土區108.75萬(wan) 平方公裏,涉及內(nei) 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4省份246個(ge) 縣,以2020年2米分辨率衛星遙感影像為(wei) 基礎,輔以亞(ya) 米級高精度遙感影像,采用遙感解譯、野外驗證、典型區實測等方法,全麵調查溝道長度50米及以上、溝係匯水麵積不大於(yu) 50平方公裏的侵蝕溝。
調查顯示,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總數量為(wei) 66.67萬(wan) 條,其中主溝39.36萬(wan) 條,支溝27.31萬(wan) 條。溝道總長度23.24萬(wan) 公裏,溝道總麵積4029.57平方公裏,溝壑密度為(wei) 0.2公裏/平方公裏。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中有近九成屬於(yu) 發展型侵蝕溝,達58.96萬(wan) 條,經過治理或溝道植被條件較好的穩定型侵蝕溝為(wei) 7.71萬(wan) 條。
分省份看,內(nei) 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4省份侵蝕溝數量分別為(wei) 26.20萬(wan) 條、5.46萬(wan) 條、14.26萬(wan) 條、20.75萬(wan) 條,分別占侵蝕溝總數量的39.30%、8.19%、21.39%、31.12%。分區看,東(dong) 北黑土區共涉及9個(ge) 水土保持區劃三級區,近九成的侵蝕溝分布在大興(xing) 安嶺東(dong) 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區、長白山山地水源涵養(yang) 減災區、長白山山地丘陵水質維護保土區、東(dong) 北漫川漫崗土壤保持區4個(ge) 三級區。此外,耕地麵積雖僅(jin) 占東(dong) 北黑土區總麵積的三成但集中了近3/4的侵蝕溝,達49.48萬(wan) 條,平均每平方公裏耕地上約有侵蝕溝1.45條。
據悉,侵蝕溝的形成發展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wei) 因素。東(dong) 北黑土區雨熱同季、降水集中,黑土土壤疏鬆、抗蝕能力弱,在降雨形成徑流衝(chong) 刷地表作用下容易形成侵蝕溝。同時,東(dong) 北黑土區耕地墾殖率高,地形坡緩坡長,順坡、斜坡耕作是主要耕作方式,由於(yu) 缺乏配套的排水、截水等徑流調控設施,坡耕地匯水麵大、匯流曆時短、水流量大、衝(chong) 刷力強,進一步加劇了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發育擴張。
下一步,水利部將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及地方各級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東(dong) 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以耕地上的中小發展型侵蝕溝為(wei) 治理重點,加大中央和地方資金投入,對於(yu) 長度大於(yu) 100米的耕地發展型侵蝕溝依托專(zhuan) 項工程實施治理;長度小於(yu) 100米的耕地發展型侵蝕溝結合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和保土耕作開展治理,同時大力推廣柔性治溝技術,遏製溝頭前進和溝岸擴張,增強溝道保土能力。以完善溝道排水體(ti) 係為(wei) 核心,分類施策、係統治理,編製鬆遼流域水土保持規劃,製定黑土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技術標準,進一步明確黑土區侵蝕溝治理思路、重點、目標任務與(yu) 技術路線,針對侵蝕溝形成的動因和機理,構建科學的耕地排水體(ti) 係,實施溝頭溝坡溝底加固防護,科學配置工程、生物措施,防止侵蝕溝變寬變深變長。落實各方責任,形成侵蝕溝治理合力,依法落實地方各級政府保護黑土地的主體(ti) 責任,構建中央地方緊密協同、上下聯動的工作機製,建立用養(yang) 結合、保護效果導向的激勵政策,轉變不合理開墾利用方式,調動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參與(yu) 治理的積極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