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創新需要激發“集群效應”(連線評論員·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⑥)

發布時間:2023-09-01 09:38: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技創新不能單打獨鬥,需要激發“集群效應”破解研發難題。加強協同創新,強化集群攻堅,合力打造共解難題、共享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圈”,才能持續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和發展“含金量”

  對話人:

  鄒 翔 本報評論員

  左中甫 新華日報評論員

  鄒翔: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是關(guan) 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也是江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去年江蘇省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的13.9%,全省新獲批藥品206個(ge) 、三類醫療器械380個(ge) ,均位居全國前列。特別是在蘇州片區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園,累計獲批上市新藥30多個(ge) ,累計獲得一類新藥臨(lin) 床批件562張,集聚生物醫藥企業(ye) 2300多家,年產(chan) 值超過1300億(yi) 元……這樣的成績單,讓前來考察的國內(nei) 同行讚歎不已。江蘇自貿試驗區是如何在這個(ge) 新賽道上取得這樣的成績的?

  左中甫:關(guan) 鍵靠創新。生物醫藥企業(ye) 的成長特性,決(jue) 定了自貿試驗區的服務舉(ju) 措和支持政策必須專(zhuan) 業(ye) ,需要超越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保姆式服務”,提供體(ti) 察企業(ye) 發展難點的“專(zhuan) 家式服務”“夥(huo) 伴式服務”。

  舉(ju) 兩(liang) 個(ge) 蘇州片區的創新案例。其一關(guan) 於(yu) 金融創新。今年5月,徠特康(蘇州)生物製藥有限公司以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生物醫藥管線向銀行質押,獲得一筆1000萬(wan) 元貸款授信。蘇州片區這項金融服務,將數據知識產(chan) 權轉化為(wei) 無形資產(chan) 融資,解決(jue) 了不少生物醫藥初創企業(ye) 的融資難題。其二關(guan) 於(yu) 審批創新。艾棣維欣(蘇州)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在研發疫苗時急需國外一款電脈衝(chong) 儀(yi) 和配套耗材,但這款器械在國內(nei) 尚未注冊(ce) 。根據蘇州片區創設的“研易達”辦法,企業(ye) 很快辦好手續、進口產(chan) 品,保障了研發項目順利開展。“試驗聚焦需求去、創新緊跟企業(ye) 走”,有針對性地開展製度創新,才能真正解決(jue) 企業(ye) 麵臨(lin) 的實際問題,打通企業(ye) 進行技術創新的堵點。

  鄒翔:在醫藥界,研發一類新藥往往要麵臨(lin) 3個(ge) “10”:10年研發時間,10億(yi) 元研發投入,10%的成功概率。一款藥品在抵達患者、用於(yu) 治療疾病之前,需經曆分子發現、工藝開發、生產(chan) 放大、動物試驗進行安全性評價(jia) 、臨(lin) 床試驗、上市申報等重重“關(guan) 卡”。發展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這樣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需要長期的政策支持,營造既重視成功、更寬容失敗的良好創新氛圍很重要。

  左中甫:包容“十年不鳴”、激勵“一鳴驚人”,是江蘇自貿試驗區發展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的一條重要經驗。藥物研發經常需要“十年磨一劍”,初創型研發企業(ye) 收回成本、實現盈利的周期會(hui) 更長。麵對研發周期長、持續投入大、短期見效難的行業(ye) 特性,“不催產(chan) 、不催熟”,保持戰略定力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江蘇自貿試驗區掛牌前數年,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園區就將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作為(wei) 重要支柱產(chan) 業(ye) 加以扶持,自貿試驗區掛牌後更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得益於(yu) 10多年的政策持續支持,蘇州工業(ye) 園區的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綜合競爭(zheng) 力在全國200多個(ge) 園區中名列前茅。

  鄒翔: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生物醫藥技術具有知識、技術、資本密集度高等特征,抓住生物經濟跨越發展的時代機遇,要加大技術、資金、人才等要素的投入,尤其需要培養(yang) 、吸引一批拔尖生物醫藥人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造生物醫藥創新高地。幾乎每個(ge) 地方都很重視人才引進,在引才留才上,江蘇自貿試驗區有何獨到之處?

  左中甫:每一棵參天大樹都是從(cong) 種子生根發芽長起、由小樹苗長成的,對“樹苗”精細嗬護,待其成長為(wei) “參天大樹”時歸屬感就會(hui) 更強。蘇州工業(ye) 園區科創委副主任李霽雯至今記得,10多年前信達生物公司創始人背著雙肩包趕來參加蘇州市科技領軍(jun) 人才創業(ye) 工程的答辯會(hui) 時,團隊、資金、設備、商業(ye) 計劃書(shu) 全都沒有,有的隻是關(guan) 鍵技術和開發新藥的創意。為(wei) 了留下人才,李霽雯和團隊幫助填寫(xie) 申報書(shu) ,全力服務項目落戶。如今,信達生物已有8款新藥獲批上市,成為(wei) 我國抗體(ti) 藥上市最多的企業(ye) ,“當年的種子開花結果了”。從(cong) 南京片區推出高層次人才多元化評價(jia) 舉(ju) 薦機製,到蘇州片區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集聚高端和急需人才的若幹意見》等政策,再到連雲(yun) 港片區打造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台解決(jue) 人才後顧之憂,創新人才招引、培養(yang) 、服務方式,真心實意重才愛才,能夠助推更多人才“種子”在江蘇自貿試驗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鄒翔:科技創新不能單打獨鬥,需要激發“集群效應”破解研發難題。加強協同創新,強化集群攻堅,合力打造共解難題、共享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圈”,才能持續提升產(chan) 業(ye) 集群的整體(ti) 競爭(zheng) 力和發展“含金量”。

  左中甫:前不久,江蘇省生物醫藥集群黨(dang) 建聯盟成立,針對生物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等重點產(chan) 業(ye) 鏈在關(guan) 鍵技術和關(guan) 鍵物料、設備零部件等環節存在的短板弱項,通過黨(dang) 建整合各方麵政策和資源,促進集群和產(chan) 業(ye) 鏈政產(chan) 學研用各環節和上中下遊對接合作、協同創新。不僅(jin) 僅(jin) 是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都需要在促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上下功夫。如今,隨著創新投入的不斷加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納米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江蘇自貿試驗區的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也不斷增強。路是走出來的。聚點成麵、連線成網,江蘇自貿試驗區將不斷激發產(chan) 業(ye) 集群優(you) 勢,形成“四鏈”融合的“網絡效應”,提升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力和創新效能。

  (本係列評論到此結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