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古今一脈 文韻悠長

發布時間:2023-09-07 09:29:00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大力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

  古今一脈 文韻悠長

  本報記者 施 芳

  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北京的魅力所在、優(you) 勢所在。

  保護傳(chuan) 承好這份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首都的職責。在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一核一城三帶兩(liang) 區”的總體(ti) 框架下,從(cong) 中軸線到整個(ge) 北京老城,從(cong) 7處世界文化遺產(chan) 到3條文化帶,北京不斷守正創新,“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愈發鮮明。

  騰退修繕,文物古建“亮”出來

  初秋時節,漫步在北京中軸線南段,與(yu) 天壇遙相呼應的先農(nong) 壇內(nei) ,一處處經過精心修繕的文物建築重新亮相,昔日的禮儀(yi) 場所變成了市民紛紛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早在2011年,北京便啟動中軸線申遺工作。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介紹,北京建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定期調度機製,有效解決(jue) 騰退拆遷等跨領域跨部門重點難點問題。

  2020年以來,北京市大力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文物騰退、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等48項重點任務有序開展。景山興(xing) 慶閣、社稷壇中山堂、正陽門箭樓等重點文物有序修繕,正陽橋遺址考古發掘出明代鎮水獸(shou) 遺存,鍾鼓樓周邊、景山三眼井等平房院落啟動申請式退租……通過各部門集中發力,行動計劃取得全領域多點突破。

  與(yu) 以往相比,人們(men) 在關(guan) 注文物建築本體(ti) 的同時,更加重視賦存環境的保護,先後對一些超高層建築進行改造。北海醫院和天意市場建築降層,打通了鼓樓至萬(wan) 春亭的景觀視廊。拆除積水潭醫院新北樓,再現“銀錠觀山”美景。如今中軸線一帶建築立項時,都要通過實景三維模型進行比對,以確保新建築與(yu) 中軸線的傳(chuan) 統風貌協調一致。

  大運河碧波蕩漾,萬(wan) 裏長城巍峨雄踞,西山腳下湖光塔影。隨著文化帶建設的推進,更多文化遺產(chan) “亮”了出來:大運河沿線,附著在橋體(ti) 的自來水管道及通信管路光纜拆除,700餘(yu) 歲的萬(wan) 寧橋重煥光彩;永定河畔,傳(chuan) 承近千年、一度熄滅10年的琉璃渠窯火重燃;箭扣長城,首次發現明代火坑和灶台等生活設施遺跡……

  集中連片,紅色地標立起來

  海澱區成府路路口附近,兩(liang) 棟居民樓之間,一座灰磚牆、紅屋頂的單層建築靜靜矗立。建築頂部的石匾額上有詹天佑題寫(xie) 的“清華園車站”。

  3月25日,清華園車站舊址經過修繕對外開放,推出“走向新中國的步伐——中共中央‘進京趕考之路’清華園車站”專(zhuan) 題展覽,一件件珍貴文物、檔案,一張張圖片,一幕幕影像,定格曆史瞬間,帶領觀眾(zhong) 感悟革命的初心和使命。

  從(cong) 清華園車站舊址到頤和園益壽堂,再到中共中央香山駐地舊址、香山革命紀念館,“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串珠成線,全貌亮相。

  “不同於(yu) 其他類型的文物,革命文物大多與(yu) 近現代重要曆史人物、重大曆史活動、重要曆史事件等密切相關(guan) ,形成集中連片的分布格局。”北京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處處長李糧企介紹。在《北京市關(guan) 於(yu) 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實施方案》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中,確立了“推進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主題保護”的目標。

  圍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時間節點,北京先後打造了以盧溝橋、宛平城為(wei) 中心的抗日戰爭(zheng) 主題片區,以雙清別墅、天安門為(wei) 中心的建立新中國主題片區,以北大紅樓為(wei) 中心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

  革命活動舊址數量眾(zhong) 多、布局分散、情況各異,如何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主題片區來說,31處舊址包括重要會(hui) 議場所、重大曆史事件發生地、重要黨(dang) 史人物故居以及重要紀念設施等多種類型,分布在多個(ge) 城區。北京在對舊址保護狀況摸排基礎上,實現保護優(you) 先、以保促用、以用推保,將舊址進行分類打造提升。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如今,這些紅色地標成為(wei) 人們(men) 進行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生動課堂。截至目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累計接待觀眾(zhong) 超600萬(wan) 人次,“進京趕考之路(北京段)”累計接待觀眾(zhong) 約100萬(wan) 人次,成為(wei) 熱門紅色文化打卡地。

  活化利用,文化遺產(chan) “火”起來

  暑假的一天,距離開放還有半個(ge) 小時,北京鼓樓外的廣場上,已有不少遊客。“平均每天預約遊客近1500人,人數已達上限。即使工作日,觀眾(zhong) 也不少。”北京市鍾鼓樓文物保管所負責人說,為(wei) 了滿足遊客需求,自4月以來,鼓樓每天延時開放一個(ge) 半小時。今年上半年參觀人數超20萬(wan) 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長51%。

  鼓樓是元明清時期的報時設施。2019年11月,北京啟動鍾鼓樓文物修繕和展示提升工程,經過騰退修繕,鼓樓恢複了一層券洞的曆史原貌。

  “鼓樓的‘火’是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厚積薄發,體(ti) 現了市民遊客對悠久曆史和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喜愛。”東(dong) 城區委書(shu) 記孫新軍(jun) 介紹,近年來,通過實施鍾鼓樓周邊申請式退租及恢複性修建,讓鼓樓“更有味”;開展鼓樓保護展示工程,讓鼓樓“更有顏”;推出原創話劇《鍾鼓樓》、綜藝節目《登場了!北京中軸線》等作品,讓鼓樓“更有範”。

  值得一提的是,在鼓樓一層券洞推出的“時間的故事”數字沉浸展,將音樂(le) 、鼓聲、影像與(yu) 宏偉(wei) 的建築空間結合,盡顯鼓樓的建築結構之美。“深挖文物建築的文化內(nei) 涵,用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有利於(yu) 人們(men) 更好地認識文化遺產(chan) ,獲得年輕人的喜愛。”北京中軸線展陳體(ti) 係編製團隊負責人、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院長賀豔說。

  同樣火爆的還有首都博物館紀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輝煌中軸”特展。長達16米的沙盤,配以立體(ti) 投影技術生動展現著晝夜交替、四季輪回的中軸景象,營造出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體(ti) 驗空間。“深入研究挖掘文物的文化內(nei) 涵,同時借助數字展示等前沿科技手段,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火’起來,成為(wei) 講好北京故事、中國故事的生動載體(ti) 。”首都博物館國內(nei) 合作與(yu) 民族考古研究部研究館員高小龍說。

  2035年成為(wei) 彰顯文化自信與(yu) 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2050年成為(wei) 弘揚中華文明和引領時代潮流的世界文脈標誌……這是《北京城市總體(ti) 規劃(2016年—2035年)》繪就的藍圖,以此發力,做好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將連接起千年古都的過去與(yu) 未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