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撐起“大糧倉”

發布時間:2023-09-07 09: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曹雅楠 張勝 張士英 方莉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李家欣 季雅寧

  九月初的三江平原,糧田廣袤,稻穗金黃,滿目皆是豐(feng) 收的希望。

  過去5年,黑龍江糧食年產(chan) 量均超過1500億(yi) 斤,已連續13年位居全國首位,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九連豐(feng) 。作為(wei) 全國第一大糧倉(cang) ,黑龍江逐漸探索出糧食生產(chan) 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底氣在土地,出路在科技。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如何用好養(yang) 好全省1.56億(yi) 畝(mu) 的典型黑土耕地,是中國科學院海倫(lun) 農(nong) 業(ye) 生態實驗站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心之所係。近年來,海倫(lun) 農(nong) 業(ye) 生態實驗站基於(yu) 對黑土農(nong) 田生態係統長期研究的成果,針對黑土地保護提出一係列生產(chan) 管理技術和生態農(nong) 業(ye) 循環高效利用技術,辨證施治、對症下藥的“龍江模式”獲全國推廣。

  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豔華,研究大豆30多年,被問到為(wei) 何執著於(yu) 此時,她動情地說:“大豆養(yang) 地呀!它能固氮,消耗土壤養(yang) 分少,還可以減施化肥,保護土壤。”目前,這裏的科技工作者通過大豆玉米輪作技術,肥沃耕層,讓土壤有機質含量、耕層厚度、耕地質量明顯提高,土壤理化性狀、產(chan) 地環境得到改善。土地養(yang) 育人,人反哺土地,科技久久為(wei) 功,在這裏形成了和諧的循環。

  放眼望去,鋪陳萬(wan) 頃的稻田裏,卻隻有零星農(nong) 機在作業(ye) 。在北大荒智慧農(nong) 業(ye) 農(nong) 機中心,一切有了答案。

  數字農(nong) 業(ye) 展示平台前,工作人員輕點鼠標,農(nong) 機作業(ye) 軌跡就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積溫積雨、濕度水分、光照強度、風速風向……各項數據清晰可見。隻需一台電腦、一套係統,就能對田間土壤肥力、作物長勢、產(chan) 量評估進行實時監測。

  現代農(nong) 業(ye) 添上數字化智能化的羽翼,水稻數字生產(chan) 雲(yun) 平台就變成了指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智慧大腦”。“像龍粳31號這個(ge) 品種,通過葉齡診斷技術識別後,平台自動生成農(nong) 藝措施,在8片葉時及時給予排水晾田,有效地保障了作物生長過程。”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七星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總經理張少波介紹。

  從(cong) “會(hui) 種地”到“慧”種地,七星農(nong) 場第四管理區水稻種植大戶周德華真切感受到了變化。“現在水稻成熟期,防病增產(chan) 最重要。我家400畝(mu) 地打藥僅(jin) 需兩(liang) 小時,以往得用3到4天。現在,我家拖拉機都裝上了北鬥導航,實現了無人駕駛。”種地20餘(yu) 年,周德華已成為(wei) 農(nong) 場遠近聞名的科技示範戶,去年還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大國農(nong) 匠”。他利用農(nong) 業(ye) 植保無人機累計為(wei) 種植戶水稻進行增產(chan) 、防治病蟲草害作業(ye) 25萬(wan) 餘(yu) 畝(mu) ,種植戶直接增收200餘(yu) 萬(wan) 元。“靠當前的機械與(yu) 科技能力,明年俺還能再多種些地!”談及明年打算,他話語中滿懷熱望。

  保護好土地,多種糧多收糧,這些還不夠。黑龍江抓住“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利用科技賦能,延伸糧食加工的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

  在黑龍江北緯四十七綠色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的車間,綠色的帶皮玉米正排著隊接受氣爆剝皮,露出了金黃的籽實。經過清洗、灌裝、殺菌等多道工序後,玉米在采摘後的3小時內(nei) 被送上百姓餐桌。依托“黑土優(you) 品”經濟效益,鮮食玉米加工帶動周邊約60萬(wan) 畝(mu) 土地的標準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也催生直播電商節等新業(ye) 態,帶動上下遊數十家城鄉(xiang) 企業(ye) 增收。

  小玉米身上的大文章,還不止於(yu) 此。

  “沒有一粒玉米可以完整地離開綏化。”位於(yu) 綏化的黑龍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發酵產(chan) 業(ye) 園的實驗室裏,總工程師趙德勝指著發酵罐向記者介紹,“我們(men) 把玉米作為(wei) 原料,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將其製成輔酶Q10、維生素B5等高附加值產(chan) 品。”從(cong) 玉米粒到液體(ti) 糖再到維生素晶體(ti) ,玉米完成了華麗(li) 蝶變,市場價(jia) 值提升了10倍左右。

  支持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高質量發展,以科技促進產(chan) 業(ye) 鏈延鏈、補鏈、強鏈。截至目前,黑龍江創建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6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69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轉化率達65%,實現農(nong) 業(ye) 發展動能澎湃、產(chan) 銷兩(liang) 旺。

  “全國每九碗飯,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厚重肥沃的黑土地,疊加飛速發展的科技,中國的飯碗端得更穩。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7日 0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