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出行更加“無障有愛”
今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
讓生活出行更加“無障有愛”
本報記者 丁怡婷 劉溫馨 劉博通
核心閱讀
今年9月1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正式施行。作為(wei) 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專(zhuan) 門性法律,這部法律為(wei) 保障殘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yu) 和融入社會(hui) 生活,促進社會(hui) 全體(ti) 人員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將為(wei) 殘疾人、老年人權益保護提供更強的法治保障。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聚焦人民群眾(zhong) 普遍關(guan) 注的問題,從(cong) 設施建設、信息交流等方麵全麵係統地作出規定,填補了以往法律政策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麵的一些操作性規範空白。立法充滿了溫度,為(wei) 改善民生服務提供了有力支撐。
環境無障礙,加大建設改造力度
輪椅出行,緣石坡道基本“零高差”;居家養(yang) 老,起夜行走有扶手……隨著基礎設施建設逐漸完善、社會(hui) 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打造連續貫通、安全便捷、健康舒適、多元包容的無障礙環境,讓殘疾人、老年人等群體(ti) 的生活出行更加“無障有愛”。
2019年至2022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wan) 個(ge) ,各地在改造過程中,共加裝電梯7萬(wan) 部、增設養(yang) 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超4萬(wan) 個(ge) 。但與(yu) 此同時,隨著城市建設從(cong) “有沒有”向“好不好”的階段轉變,無障礙環境建設在滿足不同群體(ti) 個(ge) 性化需求方麵,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早期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要求,主要是城市盲道、小區公共建築、住宅出入口坡道等,但現在居民對無障礙的需求更加多樣化,包括無障礙車位、加裝電梯、交通信號燈語音提示,以及對養(yang) 老、助餐、休閑健身場所等相關(guan) 公共服務設施的需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劉李峰分析。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提出:“對既有的不符合無障礙設施工程建設標準的居住建築、居住區、公共建築、公共場所、交通運輸設施、城鄉(xiang) 道路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製定有針對性的無障礙設施改造計劃並組織實施。”
如何做到更有針對性?
劉李峰說,首先要進行專(zhuan) 項“體(ti) 檢”,找出老百姓反映最強烈的問題;隨後依據“體(ti) 檢”結果,結合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整社區建設、人行道淨化、城市更新行動等工作進行改造提升;在無障礙設施建成後,還要建立運營維護機製,讓它們(men) 的功能正常發揮。
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是解決(jue) 困難群體(ti) 上下樓難題的有效手段。2018年以前全國既有建築加裝電梯隻有5000部左右,此後逐年增加,今年前7月已加裝約1.8萬(wan) 部,發展迅速。
劉李峰介紹,近年來,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指導各地統籌使用老舊小區改造補助資金,支持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住宅專(zhuan) 項維修資金用於(yu) 加裝電梯。在具體(ti) 實踐中,各地采取“業(ye) 主自籌、政府補助”相結合的方式,銀行推出“加梯貸”金融產(chan) 品等,進一步緩解了居民籌資難度。
下一步,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將繼續加大無障礙設施建設和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政策法規、抓好標準實施監督、查處違法違規行為(wei) 、加強宣傳(chuan) 引導。
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薛峰認為(wei)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還需係統化推進。縱向看,要加強設計、施工、驗收、維護全過程管理力度;橫向看,無障礙環境建設涉及市政建設、公共交通、信息技術等多個(ge) 領域,需要建立多部門共同參與(yu) 、互相配合的長效工作機製。
信息無障礙,加快彌合“數字鴻溝”
現今,很多人已經習(xi) 慣了“一機在手,走遍天下”的生活日常。但是對殘疾人和老年人來說,由於(yu) 不能熟練操作手機,反而出現了打車難、看病預約難、繳費難等問題,彌合“數字鴻溝”成為(wei) 數字化社會(hui) 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信息無障礙是指通過信息化手段彌補身體(ti) 機能、所處環境等差異,使任何人都能平等、方便、安全地獲取、交互、使用信息。
“我們(men) 努力推動實現適老化及無障礙服務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工業(ye) 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長邵道新表示,麵對一係列現實問題,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組織全行業(ye) 力量積極行動,多措並舉(ju) 推進信息無障礙建設工作,助力老年人和殘疾人擁抱互聯網,樂(le) 享數字生活。
針對信息無障礙,國產(chan) 手機推出多項功能:大字體(ti) 、高音量、頁麵簡潔,老年人用起來更方便更省心;通話內(nei) 容自動轉換為(wei) 文字,聽障用戶也可以流暢接打電話……近年來,榮耀手機已累計開發17項適老化及無障礙服務需求並實現落地應用。“我們(men) 希望能讓每個(ge) 人都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榮耀終端有限公司可持續發展總監劉小軍(jun) 說。
針對目前殘疾人和老年人在使用智能化產(chan) 品、網站、APP時遇到的困難,工信部先後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信息無障礙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zhuan) 項行動方案》等文件。截至目前,已指導1735家(個(ge) )常用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比如,一些地圖類的APP推出無障礙導航功能,幫助殘疾人盡量避開台階、陡坡等障礙物;一些出行類的APP,上線“一鍵叫車”功能,方便老年人獨自外出時打車。
AI手語翻譯軟件為(wei) 聽障者與(yu) 健聽人搭建流暢的交流平台、老年智能手表不僅(jin) 可以監測血氧還具有跌倒報警功能、智能照護機器人幫助老人完成洗衣等家務勞動……近年來,一批無障礙智能終端產(chan) 品研發投產(chan) ,提高了殘疾人與(yu) 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由工業(ye) 和信息化部指導企業(ye) 聯合組成的誌願團隊廣泛開展公益性信息化培訓,深入老年社區、養(yang) 老院、老年大學等,已為(wei) 超過220萬(wan) 老年人提供常用APP應用輔導、麵對麵講解等敬老愛老服務。此外,工信部發文鼓勵高等學校增加信息無障礙相關(guan) 課程,開展助殘助老理論及技術研究。
“信息無障礙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係統工程,需要多方共同發力。”邵道新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將以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實施為(wei) 契機,推動信息無障礙建設規模有效擴大、層級不斷深入,顯著提升產(chan) 品服務供給質量和用戶體(ti) 驗,更好滿足殘疾人、老年人多樣化、深層次的信息需求。
政策有溫度,凝聚強大社會(hui) 合力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著力解決(jue) 殘疾人生活中的急難愁盼問題,我很幸運,生活在這樣一個(ge) 美好的新時代!”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庭長王小莉說。雖然右手殘疾,但王小莉並沒有失去追逐夢想的動力,在審判工作和殘疾人權益保護事業(ye) 中努力發光發熱,是當地群眾(zhong) 熟知的“左手落槌法官”。
無障礙環境建設是殘疾人的重要、迫切需求。在立法過程中,各級殘聯和廣大殘疾人代表積極參與(yu) ,提出意見和建議,為(wei) 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雖然我看不見,但每次參與(yu) 無障礙環境建設法討論,都能感覺到關(guan) 懷與(yu) 溫暖。”來自福建的全國人大代表王永澄是一名盲人。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王永澄就曾建議加強大字版教材的出版和供應,滿足低視力學生的需求。
“立法過程中,有關(guan) 部門邀請了來自基層的殘疾人代表參加調研座談會(hui) ,認真對待大家的立法建議,探討可行性。”談及法律的出台,中國殘聯執行理事會(hui) 理事、中國聾人協會(hui) 主席楊洋同樣感觸頗深。
作為(wei) 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專(zhuan) 門性法律,無障礙環境建設法高度重視廣大殘疾人、老年人的需求,為(wei) 新時代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保障殘疾人和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參與(yu) 和融入社會(hui) 生活,促進社會(hui) 全體(ti) 人員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下一步,我們(men) 將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學習(xi) 宣傳(chuan) ,常態化組織殘疾人代表對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進行監督和工程建設體(ti) 驗試用,充分發揮殘聯組織和殘疾人在落實法律、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殘聯維權部主任周建表示。
在實現無障礙環境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人才是第一資源的作用。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對人才培養(yang) 作出專(zhuan) 門規定,明確國家建立無障礙環境建設相關(guan) 領域人才培養(yang) 機製。對此,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副教授孫計領表示:“社會(hui) 各方麵支持和參與(yu) 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氛圍愈加濃厚,有助於(yu) 帶動相關(guan) 領域人才培養(yang) 數量和質量的持續提升,加快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隨著無障礙環境建設法的貫徹實施,對無障礙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周建表示,下一步,中國殘聯將推動教育、科技等相關(guan) 部門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勵無障礙人才培養(yang) ,推動更多有條件的高校開設無障礙專(zhuan) 業(ye) 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