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科技“有機質”培厚農業發展土壤

發布時間:2023-09-12 09:57:00來源: 科技日報

  個(ge) 大皮薄、果仁肉厚、口感脆香的核桃一直是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特色產(chan) 業(ye) 。眼下,柯柯牙鎮的青皮核桃正處在豐(feng) 收期,隨著果樹振動采收機啟動,滿樹果子撲簌落地,被守在一旁的果農(nong) 收撿裝袋,裝車運走。柯柯牙鎮的核桃樹變成了“搖錢樹”。

  往前數20多年,這裏還是茫茫戈壁,大風天黃沙漫天,塵土蔽日。在溫宿縣林業(ye) 技術服務推廣中心主任阿不都外力·亞(ya) 生的記憶裏,當年柯柯牙鎮以種植糧食為(wei) 主,產(chan) 量一直不高。後來通過引洪灌溉,把水從(cong) 北部山區引下來,並根據土壤條件,與(yu) 新疆農(nong) 科院聯合測土配方施肥,逐漸發展起核桃種植產(chan) 業(ye) 。枝繁葉茂、根係深厚的核桃樹讓當地生態環境大為(wei) 改善。

  地形平坦、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的溫宿縣也是核桃生長的樂(le) 土。當地構建起“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80萬(wan) 畝(mu) 核桃林年產(chan) 量20萬(wan) 噸左右,核桃品種皮薄質優(you) ,出肉率可以達到65%。

  隨著科學管理觀念的深化,越來越高的科技含量讓新疆的核桃身價(jia) 大增。通過與(yu) 中國林科院、新疆林科院、新疆農(nong) 科院、塔裏木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采取標準化生產(chan) 措施、綠色種植方式,溫宿縣的核桃種植成為(wei) 科學化管理的樣板田。深溝施肥機、機械化修剪機、脫皮清洗機等現代林業(ye) 技術的廣泛應用,讓畝(mu) 均成本降低五六百元。

  “每年冬天農(nong) 閑時候,我們(men) 會(hui) 邀請農(nong) 技專(zhuan) 家來當地培訓。與(yu) 其讓大家閑著打牌,不如組織起來學習(xi) 農(nong) 技知識,提高種植技術。專(zhuan) 家還會(hui) 下地修剪核桃樹,供農(nong) 戶觀摩學習(xi) 。”木本糧油林場副廠長郭金寶介紹,他們(men) 把這項活動命名為(wei) “科技之冬”。通過加工核桃醬、核桃油等產(chan) 品,當地的核桃產(chan) 業(ye) 鏈不斷延長,附加值大增。2022年,農(nong) 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5萬(wan) 元,這裏出產(chan) 的核桃也成為(wei) 全疆核桃市場價(jia) 格的風向標和晴雨表。

  水資源短缺、土壤鹽堿化是製約阿克蘇地區乃至南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要問題。2020年5月,依托中國科學院、新疆農(nong) 科院、寧波農(nong) 科院等科研院所的人才與(yu) 成果,庫車市現代農(nong) 業(ye) 科創中心正式成立。幾年來,這裏開展了科研培訓、實驗試種、產(chan) 業(ye) 對接等一係列科研工作,研發種植各類農(nong) 作物30餘(yu) 類、3500餘(yu) 個(ge) 品種,培訓農(nong) 牧民和農(nong) 技人員13000餘(yu) 人次。

  正在科創中心“輪值”的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浩每年有兩(liang) 個(ge) 多月的時間在庫車市,做土壤分析改良和生物有機肥應用工作。

  “掣肘庫車農(nong) 業(ye) 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土壤鹽堿化,這裏鹽離子濃度非常高,嚴(yan) 重製約作物早期生長和品質。”孫浩說,作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物資棉花的主要產(chan) 區,當地貧薄的土地屬性需要改善。

  針對土壤有機質下降、微生物活力下降的現狀,他們(men) 設計了鹽堿地專(zhuan) 用小分子有機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土壤鹽堿化,調節土壤微生物群落,提高農(nong) 業(ye) 生態係統的種植效率,提高地力。“今年是我們(men) 第一年在庫車地區做免費推廣示範工作,4000畝(mu) 小麥對照試驗結果表明,試用組的產(chan) 量比對照組高出15%至20%。”孫浩還介紹,新疆水果耐儲(chu) 性有限,難以長距離運輸。小分子有機質的使用可以提高瓜果、蔬菜等高價(jia) 值作物可食用部分的維生素C含量,提升營養(yang) 價(jia) 值和耐儲(chu) 性,從(cong) 而可能更大量地運往內(nei) 地,提高附加值。隨著緩釋劑型研發工作的推進,其與(yu) 作物的適配性提高,可進一步改良土壤和作物,助推當地農(nong) 業(ye) 高水平發展。

  如今,科創中心已經建起棉花種質資源庫、棉花分子育種與(yu) 檢測實驗室、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蘋果聯合會(hui) 專(zhuan) 家工作站等,成為(wei) 南疆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的集聚高地,也是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陣地。(記者 崔 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