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鄉村 豐收景象(鄉村觀察·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
華北平原探秋糧
科技種糧有奔頭
本報記者 邵玉姿
華北平原,青紗帳連綿起伏。走進河北趙縣趙州鎮姚家莊村的萬(wan) 畝(mu) 農(nong) 田裏,一株株玉米挺拔而立。
臨(lin) 近秋分,秋收序幕拉開。田間一角,大型收割機和運輸車高效配合,金黃的玉米穗傾(qing) 瀉而下。秸稈經過切割,變為(wei) 細碎貯料。“玉米棒子運往糧倉(cang) ,烘幹存儲(chu) 。貯料經過壓實、密封、發酵後,變為(wei) 飼料。玉米不僅(jin) 顆粒歸倉(cang) ,還被吃幹榨盡。”趙縣光輝農(nong) 業(ye) 機械服務專(zhuan) 業(ye) 合作社負責人姚風娟算起賬,“1.8萬(wan) 多畝(mu) 玉米,畝(mu) 產(chan) 預計在1300斤以上,又是個(ge) 豐(feng) 收年。”
好收成從(cong) 哪兒(er) 來?“靠科技,種糧有奔頭。這些年,合作社購置了100多台(套)大農(nong) 機,從(cong) 耕種收到烘幹倉(cang) 儲(chu) 一條龍作業(ye) 。”站在一台聯合收割機前,姚風娟如數家珍:收割機馬力足、效率高,裝上衛星定位係統,走得直、收得快、丟(diu) 損少。精量播種機省種子、省勞力,1小時能播10多畝(mu) 。粉碎打捆機同步開展秸稈打碎、除塵、打包,秸稈還田,地力提升。“農(nong) 機裝‘大腦’,豐(feng) 產(chan) 增產(chan) 有底氣。測算下來,小麥畝(mu) 產(chan) 提高100多公斤,玉米畝(mu) 產(chan) 提高163公斤。”
良機還得配良技。“水是莊稼人的膽,過去缺水是難題。”姚風娟說,“田裏安裝了微噴帶和立杆式、地埋式噴灌設施,大水漫灌變成精準滴灌,啥時候缺水啥時候澆。再搭配上水肥一體(ti) 化設施,營養(yang) 均衡,節水節肥,還不會(hui) 造成土壤板結。每畝(mu) 地能節水三成,節肥兩(liang) 成。”
數據成了新農(nong) 資。“從(cong) 憑手感變成憑遙感,種地看‘走勢圖’,心裏更有譜。”姚風娟笑嗬嗬地說,“就拿小麥來說,植保無人機搭載多光譜傳(chuan) 感器,一飛而過,小麥長勢情況生成數據圖。技術員根據不同地塊情況測土配方,精準製定植保方案。”
“糧食生產(chan) ,出路在科技。”趙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趙鎖輝介紹,農(nong) 技員一對一精準指導,線上線下同步培訓,推廣良種良技良法,鼓勵農(nong) 民采用玉米機械化種肥同播、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統防統治等技術,為(wei) 豐(feng) 收保駕護航。目前,趙縣已備足4萬(wan) 多台(套)農(nong) 機投入秋收。秋冬種期間,將重點推廣秸稈還田、深耕深鬆、精細整地、配方施肥等技術。
“端穩飯碗,我們(men) 責無旁貸。”趙縣副縣長高雲(yun) 峰說,作為(wei) 產(chan) 糧大縣,全縣糧食常年播種麵積112萬(wan) 畝(mu) 左右,縣裏全麵落實糧食安全黨(dang) 政同責,大力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加強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全力抓好糧食生產(chan)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今年趙縣夏糧再獲豐(feng) 收,全縣小麥產(chan) 量近29萬(wan) 噸;秋糧豐(feng) 收有基礎,玉米播種麵積54.8萬(wan) 畝(mu) ,長勢均衡,預計平均畝(mu) 產(chan) 能達670公斤左右,比去年明顯增加。
鏈接
今年,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實施。各地區各部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優(you) 良品種選育推廣,加快農(nong) 機研發推廣,挖掘增產(chan) 潛力。目前,我國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中的貢獻率超過45%,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
西北果鄉(xiang) 問產(chan) 業(ye)
“土特產(chan) ”長成致富果
本報記者 常 欽
秋意漸濃,武功的獼猴桃熟了!走進陝西省武功縣尚坡村綠益隆獼猴桃基地,迎麵滿眼綠,風中飄著果香。“果子還在枝頭,就被預訂了。”基地負責人劉曉峰掏出儀(yi) 器檢測獼猴桃的糖分,通過甜度來確定最佳采摘時間。
為(wei) 什麽(me) 要“卡點”采摘?“連通電商產(chan) 業(ye) 鏈,才下枝頭,就到餐桌,保證消費者嚐到好口感。”劉曉峰說,“過去銷路不暢,不敢等果子完全成熟再摘,沒斷生的果子賣不上好價(jia) ,果農(nong) 們(men) 都很頭疼。”這幾年,縣裏不僅(jin) 引入電商平台擴大銷路,還建立種植標準,提供技術指導、倉(cang) 儲(chu) 保鮮。“我們(men) 現在種出來的獼猴桃,都成了‘電商果’。果子不僅(jin) 賣得快,賣價(jia) 也眼見著漲。”劉曉峰說。
“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必振興(xing) 。”武功縣果業(ye) 中心主任李新昌說,武功縣地處秦嶺北麓,土壤有機質和水資源供給豐(feng) 富,年日照時間長,利於(yu) 獼猴桃營養(yang) 積累。縣裏把發展優(you) 質獼猴桃作為(wei) 興(xing) 農(nong) 富民的特色產(chan) 業(ye) ,編製了獼猴桃地方技術規範,高標準建成獼猴桃試驗示範站,打造示範基地6個(ge) ,發展優(you) 質獼猴桃11.6萬(wan) 畝(mu) 。
“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產(chan) 銷要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硬。”李新昌說,縣裏一方麵打造獼猴桃產(chan) 業(ye) 集群,發揮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種植大戶、行業(ye) 協會(hui) 作用,強化質量管控、品牌建設,提高獼猴桃產(chan) 業(ye) 規模化、集約化、綠色化水平。另一方麵利用首批“數字鄉(xiang) 村”試點縣、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綜合示範縣等優(you) 勢,牽線電商企業(ye) 創設直采基地,引導合作社和果農(nong) 發展直播等銷售方式,擦亮“武功獼猴桃”金字招牌。
小果子長成了“致富果”。借助電商銷售平台,武功獼猴桃銷量大增,為(wei) 果農(nong) 帶來可觀的收益。2022年,電商銷售獼猴桃5500噸,主產(chan) 區果農(nong) 人均果品收入超過8000元。目前“武功獼猴桃”區域品牌價(jia) 值達到10億(yi) 元。
“個(ge) 頭大、甜度好,品牌保障放心買(mai) 。”富川農(nong) 民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直播間裏,主播正在推介武功獼猴桃。劉曉峰說,“早熟品種‘翠香’已經開始采摘,隨後各品種陸續跟上,鮮果期能持續到11月初,加上冷庫保鮮的部分,能一直賣到來年5月。”
李新昌說,下一步將規範和支持電商發展,做好武功果業(ye) 大數據平台建設和運營,組織推廣“公用品牌+企業(ye) 品牌”營銷模式,通過宣傳(chuan) 推介活動,不斷擴大武功獼猴桃的影響力。同時,加快獼猴桃大數據收集、管理等平台建設應用,以產(chan) 業(ye) 數字化推動農(nong) 業(ye) 現代化,把獼猴桃這個(ge) “土特產(chan) ”打造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龍頭產(chan) 業(ye) ”。
鏈接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基礎。各地依托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把鄉(xiang) 村資源優(you) 勢、生態優(you) 勢、文化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品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因地製宜發展特色鮮明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形成一批“鄉(xiang) 字號”“土字號”品牌。截至目前,全國已建設50個(ge) 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40個(ge) 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集群、200個(ge)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更多農(nong) 民實現就近就地就業(ye) 。
西南山村迎客來
家門口吃上“旅遊飯”
本報記者 鬱靜嫻
梯田層疊,巴拉河綿延流淌,岸邊一座座吊腳樓齊齊整整……走進貴州省台江縣老屯鄉(xiang) 長灘村,眼前鋪開一幅色彩明豔的秋日畫卷。
歌聲悠揚,村民笑盈盈端上攔門酒。“這是苗寨風俗,表達我們(men) 的問候和祝福。”沿著青石板路前行,駐村第一書(shu) 記周興(xing) 文娓娓道來,“客人來到這裏,遊苗韻山水,吃五彩姊妹飯,住古樸苗屋,體(ti) 驗各類非遺技藝,絕對不虛此行。”
“這幾年,長灘村借助文化資源優(you) 勢,走出‘小而精’‘小而特’的農(nong) 文旅一體(ti) 化發展路子。”周興(xing) 文說,為(wei) 了擦亮特色名片,村裏請來專(zhuan) 業(ye) 人員編排苗族特色歌舞,打造非遺體(ti) 驗項目,依托姊妹節、吼唄節、龍舟節等當地傳(chuan) 統節日,開展稻田捉魚、吹笙踩鼓、篝火晚會(hui) 等豐(feng) 富多彩的農(nong) 耕民俗活動。
特色風情引來旺盛人氣,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在長灘村“媽媽製造”文化工坊,繡娘三五而坐,手中針線在繡片上來回穿梭,不大會(hui) 兒(er) 就繡出一個(ge) 精致的苗飾花樣。村裏組織巧手的繡娘參與(yu) 製作特色文創產(chan) 品,躺在角落裏的“指尖技藝”,成了遊客們(men) 喜愛的紀念品。刺繡能手張銀花家裏還布置了三間民宿,剛剛過去的暑期,一支支研學、旅遊團隊為(wei) 她家帶來1.5萬(wan) 多元收入。
“不隻是民俗風情,現在提到台江,大家第一個(ge) 想到的就是‘村BA’。”台江縣文體(ti) 廣電旅遊局局長唐英說,火爆的“村BA”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注入了新元素。農(nong) 文體(ti) 旅深度融合,一座座村寨串珠成鏈,有效帶動整片區域快速發展。僅(jin) 長灘景區,今年以來已接待遊客5萬(wan) 人次。
今年10月,首屆全國和美鄉(xiang) 村籃球大賽(村BA)總決(jue) 賽將在台江舉(ju) 辦。“流量”如何變“留量”?長灘村也有自己的規劃打算。周興(xing) 文說,村裏對保存完好的清代徽派建築、遺址以及17棟百年苗族古屋加大保護力度,還原村寨原始風貌。前不久,還打造了一批銀飾刺繡非遺庭院、龍舟模型製作小院、糧畫藝術庭院,不斷豐(feng) 富村裏的旅遊業(ye) 態。
豐(feng) 收節前夕,長灘村的大壩梯田裏稻香魚肥。“又到開田放水抓稻魚的時候了。稻花魚肉質鮮美,還是村裏體(ti) 育比賽的獎品哩。”村民薑尚英開起農(nong) 家樂(le) ,期待著更多客人來村裏賞秋景、品美味。
鏈接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和美鄉(xiang) 村建設的重要精神力量。目前,全國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超過3.3萬(wan) 個(ge) ,農(nong) 家書(shu) 屋已覆蓋全國58.7萬(wan) 個(ge) 行政村,全國共有6批次8155個(ge) 傳(chuan) 統村落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得到傳(chuan) 承和發展。各地通過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不斷激發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文化活力,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江南水鄉(xiang) 看村貌
村莊秀美日子美
本報記者 李曉晴
“路又寬又平,小汽車直接開到家門口。”看著村裏寬闊的水泥路、幹淨清爽的路麵,江蘇省常熟市海虞鎮銅官山村村民陸文龍心情別提多舒暢。
吃過晚飯,60歲的村民周萍來到村裏的老年活動室,屋裏已經有不少老夥(huo) 伴圍坐在一起看電視。“房間寬敞明亮,打掃得幹幹淨淨,椅子也舒服,沒事在這裏坐坐心情都好……”一說起這個(ge) 活動室,周萍就樂(le) 得合不攏嘴。
這幾年,銅官山村不斷提高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為(wei) 了方便村民出行,原先的石子路改造成寬4米的水泥路;為(wei) 了讓老年人老有所樂(le) ,今年5月份,村裏采購集成式房屋,添置配套家具物品,打造幹淨明亮的活動空間,讓村裏的老人有了一個(ge) 喝茶聊天的好去處。
和美鄉(xiang) 村為(wei) 農(nong) 民而建,保留鄉(xiang) 土味道、鄉(xiang) 村風貌至關(guan) 重要。借鑒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營造智慧,銅官山村在改造老舊房屋,新建文明驛站、文化禮堂時,全部采用富有江南特色的木屋結構。村民黃李梅說:“村裏近幾年變化大,村子漂亮,環境整潔,來打卡的遊客越來越多。我家老宅改造成特色民宿後,還多了一份收入呢!”
村容村貌美了,鄉(xiang) 村治理體(ti) 係同步跟上。碧溪街道李袁村著力建立長效管理機製,護好鄉(xiang) 村建設成果。
白牆灰瓦,水清岸綠,入秋後的李袁村風光旖旎。美景中引人注目的是每一戶的外牆上,都貼了一張鄉(xiang) 村治理約定,約定從(cong) 宅前屋後環境、庭院布置到垃圾分類、田間管理等,都一一明確,村民認可後就和村委會(hui) 簽約。現在,村裏簽約率已達到100%。
考核監督如何落實?李袁村將全村劃分為(wei) 7個(ge) 人居環境長效管理網格,村幹部擔任網格長,黨(dang) 員、村民代表及廉勤監督員為(wei) 網格員。落實專(zhuan) 人管理,做到“一網格一人管”。村民馬軍(jun) 偉(wei) 說:“這個(ge) 製度實施以來,村子環境越來越好,鄰裏關(guan) 係也更和諧了。”
近年來,常熟市推進全域美麗(li) 宜居村莊建設,統籌農(nong) 房翻建、村道改善、廁所革命等工作,累計實施各類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3794個(ge) ,覆蓋率超80%。與(yu) 此同時,推廣“村莊管家”“文明有禮”等經驗做法,讓村民共享建設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鏈接
各地區各部門統籌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將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安排74億(yi) 元對農(nong) 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實施獎補,安排30億(yi) 元中央預算內(nei) 投資支持農(nong) 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各地統籌推進農(nong) 村生活汙水垃圾治理,目前,全國農(nong) 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1%以上的自然村生活垃圾得到收運處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