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口述史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3-09-28 10:3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環球視野】

  作者:楊祥銀(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導)

  氣候變化是當代人類麵臨(lin) 的最為(wei) 緊迫和複雜的全球性危機和挑戰之一。尤其是自工業(ye) 革命以來,在人類活動的主要影響下,世界正經曆著以全球變暖為(wei) 顯著特征的氣候變化。歐盟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8月8日宣布,2023年7月是自1940年該機構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甚至可能是12萬(wan) 年以來的最熱月份。麵對不斷加劇的全球氣候變暖趨勢,聯合國秘書(shu) 長安東(dong) 尼奧·古特雷斯在7月舉(ju) 行的聯合國氣候問題新聞發布會(hui) 的開幕致辭中警告:“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經來臨(lin) 。……我們(men) 仍然有可能將全球氣溫升幅控製在1.5攝氏度以內(nei) ,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yan) 重影響。但要實現這一點,我們(men) 必須立即采取大刀闊斧的氣候行動。”

  作為(wei) 一種旨在收集、保存、解釋和利用個(ge) 人和社區在過去事件中的經曆、記憶、觀點與(yu) 情感的研究方法與(yu) 學科領域,通過積極傾(qing) 聽地球居民的聲音,口述史成為(wei) 理解和探討個(ge) 人和社區如何經曆、解釋、傳(chuan) 播與(yu) 應對氣候變化的有力工具。自21世紀以來,有關(guan) 口述史與(yu) 氣候變化的實踐計劃與(yu) 研究成果不斷湧現,大大豐(feng) 富了對氣候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與(yu) 生態維度的認識與(yu) 理解。近年國際上出版的不少環境口述史作品都重點論及口述史與(yu) 氣候變化問題,例如美國學者蒂比·李(Debbie Lee)和凱瑟琳·紐芳德(Kathryn Newfont)主編的《大地在說話:口述史與(yu) 環境史交匯處的新聲音》。通過關(guan) 注個(ge) 人和社區經曆,口述史可以彌合科學知識與(yu) 生活經驗之間的差距,揭示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與(yu) 生態維度,同時也為(wei) 氣候行動提供寶貴的經驗智慧與(yu) 路徑選擇。總之,麵對全球氣候危機,我們(men) 可以充分發揮和利用口述史的多元價(jia) 值與(yu) 功能,在氣候科學、氣候傳(chuan) 播、氣候正義(yi) 與(yu) 氣候決(jue) 策等方麵為(wei) 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氣候科學研究的人文視角

  在深化對氣候變化的認知過程中,研究人員逐漸意識到,光靠科學數據和模型難以完整地呈現氣候係統的複雜性。人類社會(hui) 與(yu) 氣候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關(guan) 係與(yu) 作用不僅(jin) 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更是受到一係列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與(yu) 曆史因素的塑造。作為(wei) 一種記錄和呈現人類有關(guan) 氣候變化的經驗和見解的重要方法,口述史通過填補科學數據空白或不足來豐(feng) 富人們(men) 對氣候變化影響的多維度理解,從(cong) 而進一步深化氣候科學研究。

  盡管現代氣候科學憑借儀(yi) 器觀測、數值模擬和遙感技術獲得大量關(guan) 於(yu) 氣候的定量信息,但對於(yu) 曆史氣候變化的記錄卻常常存在空白或不足。氣候變化是一個(ge) 漫長而複雜的過程,涉及幾十年甚至幾個(ge) 世紀的時間尺度,而人類記錄和儀(yi) 器觀測的時間跨度則相對較短。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記錄人們(men) 的生活經驗、觀察和記憶,口述史可以為(wei) 研究人員提供關(guan) 於(yu) 過去氣候變化的寶貴信息。尤為(wei) 重要的是,世界各地土著社區擁有世代流傳(chuan) 的關(guan) 於(yu) 氣候條件、生態係統與(yu) 可持續實踐的豐(feng) 富傳(chuan) 統知識。但是,這些土著和地方知識主要以口頭故事、傳(chuan) 統儀(yi) 式等非文字形式得以傳(chuan) 承,因而口述史成為(wei) 一種不可替代的選擇。通過記錄個(ge) 人與(yu) 社區世代相傳(chuan) 的故事與(yu) 記憶,口述史有助於(yu) 追溯到更遠的時間,提供對正式記錄保存之前的曆史氣候變化的信息與(yu) 見解。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起的“NOAA之聲:口述史檔案館”就是一個(ge) 旨在收集和分享有關(guan) 環境、氣候、海洋和海岸變化的數字化口述史檔案館,目前保存將近2300份口述史資料。每份口述史都包含了關(guan) 於(yu) 氣候變化和傳(chuan) 統生態知識的重要一手資料,時間跨度從(cong) 1893年到現在。

  作為(wei) 捕捉個(ge) 人化經驗的有效手段,口述史為(wei) 深化氣候科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人文視角。通過深入挖掘個(ge) 人經曆,口述史有助於(yu) 深入了解氣候親(qin) 曆者與(yu) 目擊者如何經曆、感受、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這些個(ge) 人化經驗有助於(yu) 揭示氣候變化的真實體(ti) 驗與(yu) 實際影響,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群在氣候變化麵前的脆弱性與(yu) 複原力。同時,借助口述史,研究人員還可以揭示塑造個(ge) 人和社區脆弱性、複原力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社會(hui) 文化和曆史背景。

   加強氣候傳(chuan) 播的有效手段

  簡單而言,氣候傳(chuan) 播是指利用各種傳(chuan) 播手段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有關(guan) 氣候變化的相關(guan) 信息與(yu) 知識,進而教育和動員公眾(zhong) 采取行動,以應對氣候危機。然而,將這一異常複雜的科學現象與(yu) 知識傳(chuan) 達給廣大公眾(zhong) ,並喚起他們(men) 的意識與(yu) 激發他們(men) 的行動,卻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基於(yu) 此,歐洲著名氣候傳(chuan) 播團隊氣候宣傳(chuan) 工作小組(Climate Outreach)曾指出:“故事——以敘述形式呈現信息——提供了一種建立更加可持續和有意義(yi) 的科學參與(yu) 的方式,因為(wei) 人們(men) 更習(xi) 慣於(yu) 通過故事而不是圖表和數字來傳(chuan) 播信息。”而作為(wei) 一種敘述與(yu) 傳(chuan) 播真實故事與(yu) 情感體(ti) 驗的重要手段,口述史正逐漸凸顯出在氣候傳(chuan) 播中的獨特意義(yi) 。

  氣候變化作為(wei) 一個(ge) 複雜的科學現象,所涉數據、圖表與(yu) 模型之抽象,常常讓普通公眾(zhong) 望而卻步。有學者曾警告:“使用全球尺度的數字或長期趨勢帶來的一個(ge) 挑戰是:它可能會(hui) 強化這樣的看法,即氣候問題是一個(ge) 抽象的技術問題,與(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沒有多大關(guan) 係。”而口述史則可以通過呈現真實的個(ge) 人故事和經曆,將氣候變化相關(guan) 的抽象概念與(yu) 定量信息轉化為(wei) 具體(ti) 的故事與(yu) 情境,使之更貼近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同時,通過觸發情感連接,口述史有助於(yu) 喚起情感共鳴與(yu) 傳(chuan) 達緊迫感,進而激勵氣候行動。當個(ge) 人分享他們(men) 如何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故事時,受眾(zhong) 被邀請站到他們(men) 的立場,體(ti) 驗他們(men) 的憤怒、恐懼、沮喪(sang) 和希望。這種共同的情感經曆創造了一種超越地理、文化和意識形態差異的聯係與(yu) 共鳴,是傳(chuan) 達氣候危機嚴(yan) 重性與(yu) 緊迫性的有力手段。而當人們(men) 通過聽取個(ge) 人故事產(chan) 生情感共鳴和緊迫感時,他們(men) 對問題的關(guan) 注不再僅(jin) 僅(jin) 停留在被動的共情上,而是滲透到積極的行動意願中,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幫助解決(jue) 問題。

  而作為(wei) 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手段,口述史有助於(yu) 改變氣候傳(chuan) 播模式。傳(chuan) 統上,氣候專(zhuan) 家通常將相關(guan) 信息與(yu) 知識單向傳(chuan) 遞給公眾(zhong) ,使得公眾(zhong) 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處於(yu) 被動接受的狀態。而口述史可以鼓勵相關(guan) 個(ge) 人和社區通過自主開展氣候口述史計劃來促進氣候教育與(yu) 公眾(zhong) 意識提升,進而提高參與(yu) 氣候傳(chuan) 播與(yu) 行動的主動性與(yu) 積極性。這方麵的一個(ge) 代表性例子是英屬哥倫(lun) 比亞(ya) 大學教授漢娜·特納(Hannah Turner)在“口述史的理論與(yu) 方法”碩士課程中帶領學生完成的項目“傾(qing) 聽地球:為(wei) 未來保存生物的口述史”。學生們(men) 采訪了該大學9位研究人員,詢問他們(men) “最喜歡的生物”以及這些生物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通過口述史,不僅(jin) 有助於(yu) 學生了解地球眾(zhong) 多生物正在遭遇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同時也有助於(yu) 將這些生物的知識傳(chuan) 遞給今天乃至未來的公眾(zhong) 。正是如此,該計劃還通過校園實體(ti) 展覽和在線博客等多元方式宣傳(chuan) 和發布口述史資料,以增強公眾(zhong) 對於(yu)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緊迫感與(yu) 使命感。

   促進氣候正義(yi) 的有力工具

  雖然氣候變化是人類麵臨(lin) 的共同危機與(yu) 挑戰,但其影響卻極不均衡。正是如此,聯合國全球傳(chuan) 播部特別強調要將氣候變化與(yu) 正義(yi) 問題聯係起來,“氣候變化不僅(jin) 僅(jin) 是科學問題,也是一個(ge) 正義(yi) 問題。窮人和邊緣化人口往往受到洪水、幹旱和風暴等日益嚴(yan) 重的氣候危害的打擊最為(wei) 嚴(yan) 重。……解決(jue) 氣候危機也意味著解決(jue) 不公正和不平等問題。”通過鼓勵和確保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得到關(guan) 注和傾(qing) 聽,口述史有望成為(wei) 促進氣候正義(yi) 的有力工具。

  當前的氣候研究和行動往往以科學數據、技術解決(jue) 方案和經濟利益為(wei) 中心,可能會(hui) 忽略有助於(yu) 全麵理解氣候變化的豐(feng) 富的人類經驗、情感和地方知識。那些在決(jue) 策和行動中最需要被考慮的群體(ti) ,比如土著人民、有色人種、少數族裔、婦女、低收入人群和易受氣候影響的脆弱社區等,卻往往受到忽視。而當我們(men) 仔細傾(qing) 聽被邊緣化的聲音時,將會(hui) 發現一個(ge) 完全不同的故事。2017年9月,颶風“瑪麗(li) 亞(ya) ”侵襲波多黎各,造成巨大人員傷(shang) 亡和財產(chan) 損失。然而,這場風暴隻是災難的開始,因為(wei) 波多黎各和美國政府救援不力而引發一係列次生危機。群島上的很多居民數月裏一直麵臨(lin) 電力短缺、飲用水困難、食物匱乏以及醫療服務不足等困境。這場災難表明,在氣候緊急情況的前線,還有這樣邊緣化的社區處於(yu) 二等公民的地位,使他們(men) 無法獲得必要的支持,也無法參與(yu) 有關(guan) 減輕這一全球危機的更廣泛的對話。基於(yu) 此,通過分享17位幸存者有關(guan) 颶風及其長期後果的故事,2021年出版的《從(cong) 風暴中幸存下來:來自波多黎各的聲音》一書(shu) 嚐試將口述史作為(wei) 解析全球層麵氣候正義(yi) 問題的一種手段。該書(shu) 呈現了一種多聲部的災難史,有助於(yu) 更好地理解政府救災失敗以及受到這些失敗影響的群體(ti) 。

  概括而言,作為(wei) 放大邊緣化聲音的重要手段,通過揭示氣候不公的曆史和現實根源與(yu) 挑戰氣候變化受害者的刻板印象,口述史有助於(yu) 促進氣候正義(yi) 。首先,口述史可以追蹤西方殖民主義(yi) 、種族歧視等如何導致全球氣候影響的不平等分布。這些故事揭示了過去的行為(wei) 和現在的後果之間的聯係,闡明了造成氣候不公正的係統性力量與(yu) 根源。其次,口述史賦予那些遭受氣候變化不成比例影響的邊緣化群體(ti) 以能動性。通過口述史挖掘和記錄邊緣化群體(ti) 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麵的獨特知識體(ti) 係與(yu) 應對策略,有助於(yu) 凸顯他們(men) 在塑造自身命運和應對氣候挑戰方麵的努力。

   氣候決(jue) 策的重要信息來源

  氣候決(jue) 策需要基於(yu) 準確的科學研究、全麵的信息來源與(yu) 積極的公眾(zhong) 參與(yu) ,以確保采取的政策能夠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口述史作為(wei) 一種記錄人類經驗和見解的方法,在為(wei) 氣候決(jue) 策提供信息參考方麵具有重要作用。

  為(wei) 應對日益嚴(yan) 重的全球氣候危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就一直在記錄世界上曆史和當代的傳(chuan) 統生態知識,因為(wei) 這被認為(wei) 是一種可以幫助科學家應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資源。而口述史則被視為(wei) 是從(cong) 土著人民那裏收集這種迄今沒有文字記錄的資料的主要方法。作為(wei) 一個(ge) 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建立的專(zhuan) 業(ye) 氣候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從(cong) 2007年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開始就強調利用口述史來挖掘和記錄世界各地的土著或地方知識,進而幫助製定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戰略。正如有學者所說:“他們(men) 的詳細知識是至關(guan) 重要的。……麵臨(lin) 的限製之一是如何在地方層麵上確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和解決(jue) 方案。這是隻有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才能感知到的東(dong) 西。他們(men) 對直接影響他們(men) 生活的東(dong) 西了如指掌,能夠察覺到氣候和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的變化以及動植物物種數量的減少。”在《應用地方知識:口述史對澳大利亞(ya) 坎耶培拉盆地濕地修複的貢獻》一文中,作者通過采訪9位當地居民和11位自然資源管理者,較為(wei) 完整地記錄了有關(guan) 坎耶培拉盆地過去60年來洪水事件發生頻率和分布變化、珍稀瀕危動物觀察以及過去管理成功經驗的豐(feng) 富信息。這些口述史不僅(jin) 被用於(yu) 指導坎耶培拉盆地的生態研究和開發替代性管理方案,而且有助於(yu) 闡明當地社區和利益相關(guan) 者的價(jia) 值觀與(yu) 關(guan) 切點,這些對於(yu) 健全的環境決(jue) 策至關(guan) 重要。

  概括而言,口述史能夠深入挖掘、記錄與(yu) 分享不同個(ge) 人和社區在麵對氣候變化時的真實經曆、成功經驗與(yu) 失敗教訓。通過收集這些故事,可以更加全麵地了解氣候變化對人們(men) 的具體(ti) 影響以及不同個(ge) 人和社區的應對策略與(yu) 利益訴求,從(cong) 而為(wei) 決(jue) 策者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幫助製定更具科學性、全麵性、包容性、公平性與(yu) 前瞻性的氣候政策。

  氣候變化已不再是遙遠的未來問題,它正逐漸威脅到我們(men) 的現實生活,需要人類采取積極的行動來減緩其影響並適應其變化。隨著口述史在氣候變化問題中的重要性得到不斷認可,研究者、決(jue) 策者與(yu) 其他利益相關(guan) 者應努力探索最佳做法和維持最優(you) 標準,進而確保與(yu) 促進口述史的潛力與(yu) 價(jia) 值得到充分開發與(yu) 利用。總之,作為(wei) 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橋梁,在攜手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與(yu) 合力保護人類共同家園的過程中,口述史將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28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