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產經觀察·重點行業穩增長)

發布時間:2023-10-11 10:04:00來源: 人民日報

  前8月造船業(ye) 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指標均居世界第一

  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產(chan) 經觀察·重點行業(ye) 穩增長)

  本報記者 劉誌強 劉溫馨

  從(cong) 國產(chan) 大型郵輪建造紮實推進,到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國際市場份額穩步提升,今年以來,我國造船業(ye) 彰顯出蓬勃活力和強大韌性。1至8月份,我國造船業(ye) 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均保持兩(liang) 位數增長,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49%、68.8%和53.9%,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造船業(ye) 何以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下一步還需如何發力?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有關(guan) 企業(ye) 和專(zhuan) 家。

  技術升級

  我國造船業(ye) 已經具備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

  5月26日,中國船舶集團大連造船自主設計的全球第一艘M350型浮式生產(chan) 儲(chu) 卸油船(FPSO)正式交付。“它能夠在深海開采、加工、儲(chu) 存、外運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適用於(yu) 全球多個(ge) 海域的油氣開發作業(ye) 。”大連造船副總經濟師、設計院院長劉傳(chuan) 說。

  全球最大淺水航道8萬(wan) 方LNG運輸船、22000立方米超大型乙烯運輸船、新一代17.4萬(wan) 方LNG船、首艘智能浮式生產(chan) 儲(chu) 油船FPSO“海洋石油123”……今年以來,造船行業(ye) 捷報頻傳(chuan) ,一批具備高技術、高附加值且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的船舶相繼完工交付。“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ye) 的船型研發與(yu) 設計能力顯著提升,已經具備承接世界所有主力船型的能力。”中國船舶工業(ye) 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李彥慶表示。

  一方麵,自主研發持續發力,關(guan) 鍵技術不斷突破。

  9月12日,國產(chan) 首艘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靠泊碼頭,完工試航圓滿成功,向著年底交付的目標邁出堅實一步。自2019年10月首艘大型郵輪開工點火以來,中國船舶集團外高橋造船公司通過引進消化和自主創新,先後攻克了郵輪重量控製、振動噪聲、安全返港等關(guan) 鍵設計技術,有力保障了建設的順利推進。

  先行一步的LNG船領域正加快成長。目前,我國已形成以滬東(dong) 中華、大船重工、江南造船、招商海門和江蘇揚子江船業(ye) 為(wei) 主的大型LNG運輸船建造企業(ye) 集群。今年1至7月,我國承接大型LNG運輸船18艘,占全球總量的35%,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

  另一方麵,智能製造有序推進,建造效率穩步提升。

  走進中國船舶集團廣船國際智能薄板分段車間,大片厚度僅(jin) 6毫米的鋼板被送上生產(chan) 線,經過矯直、清邊、切割後再進行激光拚板、等離子切割。隨後,智能機器人根據係統自動生成的三維分段模型,對鋼板進行自動化焊接。整條生產(chan) 線,就像一台巨型船體(ti) “打印機”。

  對造船企業(ye) 來說,更短的交付周期、更低的人力成本是關(guan) 鍵競爭(zheng) 力。“現在,我們(men) 建造一艘超大型油船(VLCC),隻需要180天左右,領先國際同行業(ye) 。用載重量除以用工數,人均噸位在18噸至20噸,比五六年前又提高了20%左右。”大連造船生產(chan) 管理部部長薑宏亮說。

  近年來,造船業(ye) 以關(guan) 鍵環節智能化改造為(wei) 切入點,在智慧造船方麵取得積極進展:骨幹造船企業(ye) 基本實現三維數字化工藝模型(MBD)在設計建造全過程的應用;型材切割、小組立焊接、中組立焊接、平麵分段製造、管件加工等一批智能製造生產(chan) 線和生產(chan) 設備相繼研發成功;船舶分段製造、管子加工、分段塗裝船舶智能化車間解決(jue) 方案更加成熟。

  據中國船協介紹,目前,船舶行業(ye) 製造過程自動化、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三維模型共享率提升80%以上,生產(chan) 設計總體(ti) 效率提高20%以上,部分示範應用造船企業(ye) 分段製造階段每修正總噸工時消耗已降至15工時/噸。

  供需兩(liang) 旺

  憑借硬實力搶抓新訂單,行業(ye) 發展態勢持續向好

  廣州南沙龍穴島,塔吊林立,機器轟鳴。碼頭邊,一艘在建的汽車運輸船裏,工人們(men) 正緊鑼密鼓地安裝內(nei) 飾。這艘船舶共13層甲板,可裝下7000輛汽車,采取LNG/燃油雙燃料推進係統,是廣船國際目前承接的主要船型之一。

  汽車運輸船屬於(yu) 船舶市場中相對小眾(zhong) 的特種運輸船,過去我國造船企業(ye) 涉足較少。近兩(liang) 年,隨著全球汽車貿易增長,特別是我國汽車出口增長,汽車運輸船市場需求走高。抓住這一機遇,廣船國際集中攻克了薄板變形控製、船體(ti) 結構精度控製、滾裝設備安裝調試以及LNG雙燃料推進係統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先後承接訂單25艘,為(wei) 企業(ye) 發展創造了新的增長點。包括廣船國際在內(nei) ,上半年我國船企承接了43艘汽車運輸船訂單,占同階段全球市場份額的97.7%。

  “上半年,公司承接訂單同比增長90%,實現高水平上的持續增長。”廣船國際副總經理周旭輝告訴記者,目前公司手持造船訂單70餘(yu) 艘,價(jia) 值超過500億(yi) 元,其中有近40艘、價(jia) 值200億(yi) 元的訂單為(wei) 高附加值的甲醇雙燃料或LNG雙燃料新型綠色船型,“訂單排期已到2026年。”據中國船協統計,今年上半年,骨幹船企平均生產(chan) 保障係數約3.2年,部分企業(ye) 生產(chan) 排期已排至2027年。

  訂單旺盛,與(yu) 全球造船市場的周期性複蘇緊密相關(guan) 。2020年以來,一度持續低迷的全球造船行業(ye) 迎來上行周期。隨著老船淘汰更新、環保新規落地,國際市場新船訂單量不斷上升。

  憑借過硬實力,搶抓市場訂單。上半年,我國船企繼續保持在散貨船、油船和集裝箱船上的領先地位,接單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88.4%、74.6%和74.6%。

  “業(ye) 內(nei) 人常說,造船業(ye) ‘牛市短、熊市長’。在上行周期,搶抓訂單尤為(wei) 關(guan) 鍵。”大連造船營銷部彭貴勝補充道,當前訂單的“量”大“質”也高,“過去1個(ge) 訂單往往也就兩(liang) 艘船,現在增長到8艘、14艘。對船廠來說,批量化生產(chan) 成本更低、利潤率更高。”

  供需兩(liang) 旺,讓行業(ye) 發展態勢持續向好。上半年,中國船協重點監測的75家船舶企業(ye) 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1846億(yi) 元,同比增長31%;利潤總額75.6億(yi) 元,同比增長242.9%;實現船舶出口金額112.1億(yi) 美元,同比增長7.7%。

  持續努力

  進一步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預計全年全球造船完工量將保持在9000萬(wan) 載重噸的較高水平,新船訂單量超過1億(yi) 載重噸,手持訂單量將保持在2.2億(yi) 載重噸水平;其中,我國造船完工量有望突破4200萬(wan) 載重噸,新船訂單量超過5000萬(wan) 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保持約1.2億(yi) 載重噸——根據中國船協的研究分析,今年,我國作為(wei) 全球第一造船大國的地位將持續鞏固。

  由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仍需付出艱苦努力。采訪中,不少造船企業(ye) 和專(zhuan) 家表示,盡管當前行業(ye) 運行態勢總體(ti) 向好,但要認清短板、正視困難、做好準備。

  ——優(you) 配套,進一步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性。

  滬東(dong) 造船閥門公司通過自主研製,攻克了LNG船用低溫閥門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nei) 空白;廣船國際與(yu) 一批國內(nei) 優(you) 質供應商攜手同行,促成豪華客滾船內(nei) 裝材料100%國產(chan) 化;珠海玉柴船舶動力公司深耕低壓低速雙燃料發動機領域,近年來保持全球領先;中船信息公司專(zhuan) 注研發船舶智能製造及信息係統,相繼推出傑瑞鯤舟平台、物聯智控平台等信息化係統……近年來,在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共同努力下,造船業(ye) 產(chan) 業(ye) 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穩步提升。

  進步明顯,短板猶存。“上半年,隨著新接訂單量大幅增長,進口船舶配套產(chan) 品供應出現問題,部分項目關(guan) 鍵設備供貨滯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建造進度。”李彥慶告訴記者,造船業(ye) 零部件多、供應鏈長、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度高,涉及鋼鐵、有色金屬、機械、電子等50多個(ge) 行業(ye) ,“進一步增強配套能力,還需產(chan) 學研用持續努力、共同攻堅。”

  ——強保障,滿足快速攀升的用工需求。

  造船業(ye) 既屬於(yu) 技術密集型產(chan) 業(ye) ,也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近年來,隨著智能製造水平大幅提升,船廠用工已明顯減少。但總體(ti) 來看,由於(yu) 製造環節繁多、工藝複雜,“機器換人”隻能在部分環節實現。這兩(liang) 年訂單回暖,讓不少企業(ye) 麵臨(lin) 用工壓力,特別是對裝配、電焊等崗位熟練勞務工的需求大幅增長。

  劉傳(chuan) 表示,下一步,大連造船將優(you) 化生產(chan) 模式、加快數字化轉型、提高生產(chan) 效率,同時期待政府部門能夠搭建橋梁、暢通信息、更好滿足用工需求。李彥慶建議,可開展船舶行業(ye) 職業(ye) 學校人才培養(yang) 情況調研、企業(ye) 用工情況調研,總結經驗、化解難題,助力行業(ye) 實現可持續發展。

  ——早部署,及時調控產(chan) 能、避免過剩。

  據中國船協統計,上半年,規模以上船舶工業(ye) 企業(ye) 主營業(ye) 務利潤率為(wei) 4.1%,達到近10年最好水平。

  2008年以來,船舶行業(ye) 產(chan) 能一直在有序壓減。如今市場回暖,吸引了不少社會(hui) 資本關(guan) 注。“之前幾乎關(guan) 停或倒閉的造船產(chan) 能又重新進入市場接單行列,有的企業(ye) 還希望通過升級改造等方式擴大產(chan) 能。”在李彥慶看來,現有造船產(chan) 能已經足夠覆蓋全球新船訂單的市場容量,“對新一輪產(chan) 能過剩風險,要未雨綢繆、加以重視。”

  “能力優(you) 勢是我國造船業(ye) 最大的優(you) 勢。進一步加快綠色化智能化轉型,提升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能力,造船業(ye) 還將不斷優(you) 化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李彥慶表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