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心相通構築“一帶一路”社會根基
【財經論語】
作者:宋周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研究員)
“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是中國提出的新型國際合作倡議,以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為(wei) 目標,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yi) ,逐漸成為(wei) 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chan) 品和國際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有助於(yu) 增信釋疑、凝聚共識,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根基和關(guan) 鍵,是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的基礎和支撐。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共建國家弘揚絲(si) 路精神,廣泛開展教育、科技、衛生、文化、旅遊、援助等多個(ge) 領域的交流與(yu) 合作,讓越來越多國家的民眾(zhong) 對“一帶一路”建設有了參與(yu) 感和認同感,夯實了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
在教育合作領域,我國發布《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等行動計劃,成立“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與(yu) 40個(ge) 共建國家簽署高等教育學曆學位互認協議,設立“絲(si) 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孔子學院、魯班工坊等項目贏得廣泛讚譽,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等幫助共建國家培養(yang) 了很多青年漢學家。
在科技創新合作領域,我國發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zhuan) 項規劃》,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與(yu) 80多個(ge) 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園區合作、聯合研究、技術轉移等務實舉(ju) 措,有力提升了共建國家的創新能力。
在文化旅遊合作領域,我國與(yu) 144個(ge)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共同創建絲(si) 綢之路國際劇院聯盟、博物館聯盟、藝術節聯盟、圖書(shu) 館聯盟和美術館聯盟,“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絲(si) 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一帶一路”青年故事會(hui) 等集中湧現,帶動社會(hui) 組織、青年團體(ti) 、普通民眾(zhong) 、政黨(dang) 、智庫等多個(ge) 主體(ti) 的廣泛參與(yu) 。
在媒體(ti) 融合領域,成功舉(ju) 辦了6屆“一帶一路”媒體(ti) 合作論壇,“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的成員單位增至107個(ge) 國家的233家媒體(ti) ,絲(si) 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ti) 的成員及夥(huo) 伴發展至140多家機構;視聽新媒體(ti) 不斷發力,短視頻、影視等作品在共建國家傳(chuan) 播取得較好效果。
在民生援助領域,我國通過國際減貧合作項目、工程項目、民生合作項目、“絲(si) 路一家親(qin) ”行動等,幫助共建國家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為(wei) 共建國家提供各種專(zhuan) 業(ye) 技能培訓,創造就業(ye) ,改善共建國家的民生福祉。世界銀行預測,共建“一帶一路”有望使共建國家760萬(wan) 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wan) 人擺脫中度貧困。
在衛生健康合作領域,我國與(yu) 世界衛生組織簽署《關(guan) 於(yu) “一帶一路”衛生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依托“一帶一路”醫學人才培養(yang) 聯盟、醫院合作聯盟、衛生政策研究網絡等,為(wei) 共建國家培養(yang) 數萬(wan) 名衛生健康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向58個(ge) 國家派出中國醫療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中國向120多個(ge) 共建國家提供抗疫援助,向共建國家提供20餘(yu) 億(yi) 劑疫苗,與(yu) 17個(ge) 共建國家開展疫苗生產(chan) 合作。
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通過民心相通建設有力促進了各國民眾(zhong) 間相互理解和尊重,深化了共建國家間的互信,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為(wei) 共建“萬(wan) 邦和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ti) 打下了良好的民意基礎。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影響日益深入,為(wei) 破解複雜的國際競爭(zheng) 和地緣政治格局,需要進一步深化民心相通,為(wei) “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hui) 根基和國際環境。
首先,要進一步推進政府、企業(ye) 、民間組織等多元主體(ti) 相互融合、共同參與(yu) ,靈活運用多邊渠道與(yu) 三方合作開展相關(guan) 工作,整合各方資源,紮實、有序地推進民心相通工作。其次,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推進更多普惠式“小而美”民心相通項目,幫助共建國家提高基本教育、技能培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社區發展、衛生醫療援助,提高民眾(zhong) 的獲得感;建立海外科教機構,根據共建國家的需要開展科技合作項目,提升精英人才的參與(yu) 感。此外,要進一步加大對共建國家友好型智庫、非政府組織和新聞媒體(ti) 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國內(nei) 社交媒體(ti) 、自媒體(ti) 、民間組織的支持,打造多元互補、務實有效的民間溝通平台,推動“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yu) 傳(chuan) 播。
麵向未來,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持續做好民心相通工作,要突出重點、精耕細作,發揮企業(ye) 、媒體(ti) 、民間組織的優(you) 勢作用,幫助共建國家人民進一步充分認識並理解“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為(wei) 共同繪製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美好畫卷增光添彩。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2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