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流域協同治理組合拳
作者:康瓊豔
9月20日,最高檢以“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檢察助力美麗(li) 中國建設”為(wei) 主題,舉(ju) 行第四十三次檢察開放日活動,向公眾(zhong) 詳細介紹了一批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的典型案例,其中,針對違規超采地下水、紅樹林濕地破壞、黑臭水體(ti) 汙染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根本解決(jue) ,凸顯出公益訴訟檢察在助推解決(jue) 環境治理方麵的獨特價(jia) 值。
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具有整體(ti) 性、協同性、複合性特點,這些特點決(jue) 定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必定是一項長期、複雜、艱巨的係統工程。首先,流域環境複雜多變;其次,流域治理往往涉及不同行政轄區,極易造成“九龍治水”而“水不治”的問題;再次,流域途經各地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容易產(chan) 生由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式、平衡生態力度各不相同,上下遊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削弱了治理效果。
一要用好法治利器。作為(wei) 公益訴訟檢察製度最初確定的“四個(ge) 法定領域”之一,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公益訴訟的重中之重。通過最高檢直接立案,融合發揮四級檢察院合力,有助於(yu) 打破固有框架和區域監管壁壘,在一體(ti) 化辦案、跨區域檢察協作中,推動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實現全流域聯動治理。截至2022年12月,全國檢察機關(guan) 共辦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40萬(wan) 餘(yu) 件,占全部案件總數的52.3%。一大批“硬骨頭”案件的成功辦理,有力促進了生態環境公益保護和治理能力提升,打造了攻克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的新模式。
二要凝聚多方合力。統籌考慮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等多重關(guan) 係。一方麵,要深化多方協同,檢察機關(guan) 要主動銜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探索重點案件線索聯合督辦、問題整改聯合“回頭看”等機製,著力強化檢察公益訴訟與(yu) 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等製度的銜接,綜合運用行政、市場、法治等多種手段,打好流域協同治理的“組合拳”。另一方麵,要注重引入社會(hui) 支持,探索推廣公開聽證、宣告送達、圓桌會(hui) 議、第三方評估等機製,依靠公眾(zhong) 力量發現和解決(jue) 環境公益損害問題,激發全社會(hui) 共同嗬護生態環境的內(nei) 生動力,打造全民共建共治的生態保護新格局。
三要激活數據賦能。流域生態保護涉及領域廣、問題原因複雜、專(zhuan) 業(ye) 性強。特別是對於(yu) 一些人員不宜進入的自然保護區、岸邊排汙口等區域,要從(cong) 源頭上找到成因,根治汙染問題。同時,先進的技術手段也至關(guan) 重要。近年來,無人機航拍、快速檢測、衛星遙感等技術在生態保護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這些技術在精準識別汙染源、精確分析水質、篩選汙染水樣、水質跟蹤監測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流域生態保護治理的步伐。期待更多新興(xing) 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美好圖景更多地出現在我們(men) 身邊。(康瓊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