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爪哇島的經貿發展與文化融合
作者:朱祺(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助理教授)
爪哇島扼印度洋與(yu) 東(dong) 南亞(ya) 咽喉要地,自古經貿發達,文化多元,人口稠密,今天仍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島嶼之一。爪哇島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出現較早,公元前後即有零星記載。2世紀始,爪哇島已與(yu) 我國有官方往來。《後漢書(shu) 》記載,東(dong) 漢順帝永建六年(131年),“葉調王遣使貢獻”。“葉調”是古代爪哇島梵文名“Yavadvipa”的譯音,為(wei) 爪哇島最早的國家。4世紀後,爪哇島西部興(xing) 起達魯瑪(舊譯多羅磨)、耶婆提、嗬羅單(又譯訶羅單)等國。東(dong) 晉義(yi) 熙八年(412年),高僧法顯從(cong) 獅子國取海路回國,途中遇風暴,曾在耶婆提國登陸。自此,爪哇島之名日盛。爪哇島的經貿發展與(yu) 文化融合,對於(yu) 理解中古時期的東(dong) 南亞(ya) 與(yu) 印度洋地區有重要價(jia) 值。
一
爪哇島地處樞紐,商貿發達。中古時代伊始,島上古國就已受惠於(yu) 經貿。早在6世紀,島上的訶陵國就成為(wei) 連接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婆羅洲島和巴厘島的商貿紐帶,《舊唐書(shu) 》《新唐書(shu) 》對此地物產(chan) 之豐(feng) 富有詳細記載,如《舊唐書(shu) ·南蠻傳(chuan) 》有雲(yun) ,訶陵王國曾多次遣使來唐,其中貞觀十四年(640年)的貢品有頻伽鳥、五色鸚鵡、玳瑁、生犀以及異香名寶等物。
7-10世紀,爪哇島的貿易重心逐漸東(dong) 移,這與(yu) 一係列國際、國內(nei) 形勢有關(guan) 。7世紀始,室利佛逝王國在蘇門答臘島興(xing) 起,勢力範圍一度囊括爪哇島西部。爪哇島的商貿受到部分影響,不過,因盛產(chan) 稻米之故,該島仍維持相當發達的商貿地位。
爪哇島中部有獨特的島國貿易管理體(ti) 製。農(nong) 民和工匠帶著稻米、食鹽、豆子和染料到集市賣給商販們(men) ,後者與(yu) 中間商交易,再經北部沿海港口的商人之手賣給外貿商,出口中國、印度、波斯等地。這一購銷體(ti) 係給印尼各港口帶來實惠,避免了惡性競爭(zheng) ,為(wei) 爪哇島的繁榮提供穩定和平的環境。得益於(yu) 此,爪哇島在8世紀時出現了富有的夏連特拉王朝(又稱“山地王朝”),勢力範圍一度擴大至島外。
香料是爪哇島的重要貿易品。爪哇島人用稻米等物產(chan) 從(cong) 馬魯古群島換得原料,製成香料後出口,成為(wei) 香料貿易的重要集散地。宋代趙汝適在《諸蕃誌·闍婆國》中,稱此地“番商興(xing) 販、用夾雜金銀,及金銀器皿、五色須絹、皂續……交易”。
1025年,室利佛逝受到印度注輦王朝的侵襲,不得不放鬆對爪哇島的控製,爪哇島迅速發展成重要的貿易中心。《宋史·闍婆國傳(chuan) 》稱這裏物產(chan) 豐(feng) 富,“產(chan) 稻麻粟豆”,“煮海為(wei) 鹽,多魚鱉雞鴨羊,兼椎牛以食。果實有木瓜,椰子,蕉子,蔗,芋。出金,銀,犀,牙,箋沉,檀香,茴香,胡椒,檳榔,硫磺,紅花,蘇木,亦務蠶織,有薄絹,絲(si) 絞,吉貝,布”。
爪哇島的貿易輻射較廣。從(cong) 公元960年起,宋代瓷器開始經南海外銷,貿易規模可媲美絲(si) 綢,爪哇島是必經之地。在地中海地區,法蒂瑪王朝的哈裏發在943年將其統治擴展到埃及,廓清了紅海通道,亞(ya) 洲香料得以暢通無阻地運抵地中海市場。阿拉伯人前來爪哇島購買(mai) 胡椒、香料和貴重木材,商人們(men) 也從(cong) 古吉拉特(翟折羅)的坎貝帶著印度布匹前來銷售。宋代的周去非在《嶺外代答·闍婆國》中寫(xie) 道,“諸蕃國之富盛,多寶貨者,莫如大食國,其次闍婆國,其次三佛齊,其次乃諸國耳”。
1293年,滿者伯夷借助元朝軍(jun) 事力量,成功推翻新柯沙裏王國,建立滿者伯夷王國。從(cong) 1293年到1478年,該王國統治著馬來群島絕大部分地區,鼎盛時期的版圖大約相當於(yu) 室利佛逝王國的三倍,控製了馬魯古群島的香料貿易,消除內(nei) 地與(yu) 港口間往來的障礙,將爪哇島的對外貿易推向高峰。西歐社會(hui) 的飲食在經曆農(nong) 業(ye) 和商業(ye) 革命後發生變化,添加亞(ya) 洲香料成為(wei) 一種飲食趨勢,威尼斯商人將香料轉運到歐洲市場,獲利頗豐(feng) 。
商業(ye) 繁榮帶來較高的貨幣化程度。稅賦開始采用貨幣支付,依據明代《瀛涯勝覽》中的描述,爪哇島地區“番人殷富者甚多,買(mai) 賣交易行使中國曆代銅錢”,可見大量的中國銅錢輸往爪哇島。此外,地中海的金幣通過中東(dong) 和印度的商品一起流入爪哇島。滿者伯夷時代,銅錢成為(wei) 爪哇島的本土貨幣。
二
繁榮的國際貿易不僅(jin) 為(wei) 爪哇島帶來財富,還使得多種文化在此交匯。中古時期的爪哇島深受印度文化影響。3-6世紀,爪哇島西部的達魯瑪王國遺留的碑文顯示,他們(men) 使用的是印度梵文,國王和貴族大都信奉婆羅門教。
在室利佛逝的鼎盛時期,即8世紀初到10世紀中期,爪哇島中部的建築明顯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婆羅浮屠是該時期建築藝術的最高表現,建造曆時20餘(yu) 年。婆羅浮屠是印度梵文,意為(wei) “山丘上的佛塔”,其雕塑風格仿效印度笈多王朝時期的古典樣式,同時又凸顯印尼古代文明的形象,呈現出爪哇島人生活和習(xi) 俗的場景,堪稱印度藝術與(yu) 爪哇藝術結合的傑作。此外,沙裏陵廟、普勞桑陵廟的牆壁上雕刻著印度《羅摩衍那》中的神話故事,但畫法具有當地民族風格,墓主選擇與(yu) 其生前有聯係的地區保護神作為(wei) 化身,印度文化的信仰與(yu) 當地祖先崇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些廟宇、建築也是國王顯示其精神權威的重要場所。廟宇中的僧侶(lv) 和祭司具有深厚的印度文化學識,他們(men) 設立了一些集祭祀、宗教、藝術和學習(xi) 於(yu) 一體(ti) 的文化中心,向民眾(zhong) 傳(chuan) 授知識。
古代中國與(yu) 爪哇島的文化交流同樣重要。其中,佛教交流是重要內(nei) 容之一,佛經的翻譯是兩(liang) 地友好文化交流的見證。7世紀上座部佛教曾在訶陵流行,成都僧人會(hui) 寧前往天竺取經,途中在訶陵居住三年,並與(yu) 訶陵僧人基那跋陀羅共同翻譯佛經中佛祖涅槃章節,譯文寄達交州,後為(wei) 《大般涅槃經後分》。
990—1016年是爪哇島文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前馬打蘭(lan) 王國國王達摩旺夏下令編纂爪哇法律,提倡把梵文文獻譯成爪哇文,並授意宮廷作家把《摩訶婆羅多》史詩中的18個(ge) 章節和《羅摩衍那》後篇按篇章用古爪哇語改寫(xie) 成散文,成為(wei) 爪哇古典文學中最初出現的“篇章文學”,為(wei) 爪哇古典文學的發展奠定基礎。此後,爪哇島曆代統治者在梵文譯作的基礎上創作出本土文學作品。宮廷作家們(men) 創建出一種既能宣揚印度教,同時又能歌頌帝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學形式,即“格卡溫”詩體(ti) 。
從(cong) 諫義(yi) 理(1049-1222年)到滿者伯夷時代(1293-1520年),爪哇文學進入新的階段,朝著更加民族化的方向轉變。宮廷文學直接取材本民族的曆史和社會(hui) ,對帝王進行歌功頌德。比如,《愛神的焚毀》記述了國王卡麥斯哇拉與(yu) 王後戎牙路公主基拉娜的愛情故事;拉潘查的《納卡拉克達卡瑪》描述作者於(yu) 1365年伴駕東(dong) 巡時的見聞,歌頌哈奄·武祿國王的豐(feng) 功偉(wei) 績。除記敘詩以外,還有關(guan) 於(yu) 如何創作和寫(xie) 詩的文論類書(shu) 籍,如塔納空所著的《斯瑪拉特哈哈納》。
三
漢代以來,中國人不斷前往南洋,爪哇島是南洋華人相對集中的地區。唐代已有華人定居爪哇島的確鑿記載。兩(liang) 宋時期,中國商人頻繁前往東(dong) 南亞(ya) 的占城、真臘、三佛齊、爪哇等國經商,其中也有人“住蕃雖十年不歸”。到元朝,少數元軍(jun) 曾抵達爪哇島,在當地伐木修造被大風損壞的船隻,後有幾百患有疾病者無法返回,留在當地,形成“唐人與(yu) 番人叢(cong) 雜而居之”的局麵。到明代後,這些元軍(jun) 逐漸在此娶妻生子,《明史》記載“故其地多華人”。
除民間交往之外,爪哇島是派遣華人使節入明朝貢次數最多的地區。早在洪武二年即遣使入貢,“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從(cong) 永樂(le) 二年(1404)至成化元年(1465),爪哇向明朝廷派遣有華人參加的朝貢使團達24次之多。爪哇島至今仍保留著一些與(yu) 鄭和有關(guan) 的廟宇和曆史遺存,流傳(chuan) 著許多鄭和的傳(chuan) 說故事。當地華人留下的文獻史料,如“三寶壟華人公館檔案”和《三寶壟與(yu) 井裏汶華人編年史》中存有鄭和船隊的記錄。印尼傳(chuan) 統手稿《那加拉·克列塔布米》中,也保存有關(guan) 於(yu) 鄭和到訪井裏汶的重要史實。
總之,爪哇島因其優(you) 越的地理位置,在中古時期東(dong) 南亞(ya) 和印度洋的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中占據重要位置。這種有利因素,不僅(jin) 為(wei) 爪哇島帶來政治、經濟與(yu) 文化上的繁榮,還讓南海、印度洋乃至地中海沿岸國家受益,呈現出中古時期文明交融的生動圖景。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6日 1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