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發展勢強勁足
【一線講述】
新能源發展勢強勁足
講述人:內(nei) 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 於(yu) 海宇
近年來,內(nei) 蒙古自治區加快傳(chuan) 統能源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推動多種能源協同互補、綠色發展。
自治區第十一次黨(dang) 代會(hui) 提出,在全國率先建成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能源供給體(ti) 係、率先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到2025年新能源裝機規模超過火電裝機規模、2030年新能源發電總量超過火電發電總量。
自治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一手抓新能源開發建設,一手抓裝備製造業(ye) 發展,堅持以新能源帶動新工業(ye) ,加快大型風光基地和“源網荷儲(chu) ”、風光製氫等場景項目建設,集中打造風光氫儲(chu) 產(chan) 業(ye) 集群和“呼包鄂通”裝備製造基地,努力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ge) “工業(ye) 內(nei) 蒙古”。
在推進新能源開發建設上,內(nei) 蒙古加快實施新能源倍增行動,通過加大新能源外送和本地消納,快速提升新能源裝機規模和發電量。
電力外送方麵,首先是通過新建外送通道擴大外送規模,大力推廣“光伏+生態治理”模式,優(you) 先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建設千萬(wan) 千瓦級大型風電光伏基地。2022年以來,國家先後批複內(nei) 蒙古4個(ge) 新能源外送基地,每個(ge) 基地規劃新能源1200萬(wan) 千瓦、煤電400萬(wan) 千瓦,配套建設4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其中蒙西至京津冀通道已納入國家規劃,其餘(yu) 3條通道預計今年年底前納入國家規劃。其次是利用既有外送通道提升新能源送出比例,全區已建成5條特高壓外送通道和11條500千伏外送通道,總設計外送能力約7000萬(wan) 千瓦,前期以外送火電為(wei) 主。自治區正在加快布局建設百萬(wan) 千瓦級風電光伏基地,已經獲得國家批複三批共5488萬(wan) 千瓦,這些基地建成後,將極大提升內(nei) 蒙古綠電外送比例。
本地消納方麵,首先是加強新能源保障性本地消納,通過開展靈活性改造、布局儲(chu) 能和規劃建設抽水蓄能電站提升電力係統調節能力。到2023年上半年,全區累計完成靈活性改造1290萬(wan) 千瓦,在運120萬(wan) 千瓦抽水蓄能電站1座,已新增係統調節能力964萬(wan) 千瓦。其次是大力發展市場化消納新能源模式,不斷優(you) 化完善市場化消納新能源政策,推出六類市場化消納新能源應用場景,配置新能源4700萬(wan) 千瓦,有效帶動新增負荷落地,提升新能源就近消納能力。
在新能源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上,堅持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和鏈式思維,集中打造風光氫儲(chu) 產(chan) 業(ye) 集群和“呼包鄂通”裝備製造基地,協同推進延鏈補鏈強鏈行動和質量提升行動,明確招商重點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產(chan) 業(ye) 鏈、重點招商地區以及重點招引企業(ye) ,圈定產(chan) 業(ye) 鏈上98家核心企業(ye) 進行精準招商,今年以來簽約項目70個(ge) 、簽約金額3773.4億(yi) 元。目前,風電已具備500萬(wan) 千瓦整建製配套能力、光伏組件產(chan) 能達到1400萬(wan) 千瓦、製氫設備生產(chan) 能力達到150台套、儲(chu) 能係統滿足50萬(wan) 千瓦時裝機需求。
通過新能源開發建設和裝備製造業(ye) “雙輪驅動”,外送和本地消納多措並舉(ju) ,全區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勢強勁足。今年1至8月份,新能源項目完成投資1156億(yi) 元,是去年同期的1.9倍;風光氫儲(chu) 等新能源裝備製造項目完成投資521億(yi) 元,占年度計劃投資的87%,全麵拉動自治區工業(ye) 經濟增長。截至8月底,自治區已並網新能源容量超過7100萬(wan) 千瓦,已批複待建在建規模達到1.8億(yi) 千瓦,預計到2025年能夠完成裝機1.5億(yi) 千瓦,可替代化石能源約1億(yi) 噸標煤,減少溫室氣體(ti) 排放約2.8億(yi) 噸,必將為(wei) 自治區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降低能耗總量作出更大貢獻。
(光明日報記者高平、王瀟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13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