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蘧伯玉與孔子的忘年交

發布時間:2023-10-20 09:4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談文繹史】

  作者:王彥霞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載,“孔子所嚴(yan) 事:於(yu) 周則老子;於(yu) 衛,蘧伯玉”。蘧伯玉是什麽(me) 人,能夠與(yu) 老子並列,受到孔子如此敬重?

  據《論語》《史記》等記載,孔子對許多儒學思想的闡發,包括他對《詩經》“風”的增刪修訂,都是在衛國完成的。衛國,即如今的河南省濮陽縣、長垣縣及鶴壁、商丘等地。

  孔子師徒周遊列國14年,有10年在衛國。孔子多次進出衛國,居無定所,數次被困,其中9年住在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家中。兩(liang) 人建立了“亦師亦友”的關(guan) 係。後人將“至聖先師”孔子與(yu) 蘧伯玉之間的友情稱為(wei) “蘧孔之交”,又叫“孔蘧之交”。《論語》中孔子感歎“使乎!使乎”,《史記》中吳王之子季劄稱“衛多君子,其國無敵”,《淮南子·原道訓》稱“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莊子·則陽篇》中稱“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等,都是對蘧伯玉的稱讚之詞。蘧伯玉的“弗治之治”思想、“瑕丘諷喻”故事,被認為(wei) 是以民為(wei) 本的典範;而“宮門蘧車”“外寬內(nei) 直”等典故,則是對蘧伯玉君子風範的褒揚。《論語》中被孔子直接稱為(wei) “君子”的隻有四個(ge) 人,蘧伯玉是其中之一;孔廟祭典中排在東(dong) 廡第一位的蘧瑗,即是蘧伯玉。

  由於(yu) 蘧伯玉本人沒有留下著作,除了古代典籍中關(guan) 於(yu) 他的隻言片語之外,資料不多,後人研究過程中有諸多演繹,並產(chan) 生了一些以訛傳(chuan) 訛的錯誤說法。我們(men) 如果仔細考察孔子師徒周遊列國的第一站,即孔子“去魯適衛”的有關(guan) 史實,或許可以得出蘧伯玉的一些真實信息。

  孔子一生以複興(xing) 禮樂(le) 為(wei) “天命”,在魯國擔任大司寇兼攝相事期間推行“隳三都”,失敗後,決(jue) 定攜弟子去他國宣傳(chuan) 自己的主張。為(wei) 何第一站選擇衛國?後世學者認為(wei) 有這樣幾個(ge) 原因:魯衛兩(liang) 國本為(wei) “兄弟之國”,子路妻兄顏濁鄒是衛國人,衛國離魯國近。其實,還有一個(ge) 被大家忽略的重要原因,那就是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孔子比蘧伯玉小29歲,他在帶弟子周遊列國之前,與(yu) 蘧伯玉分別仕於(yu) 魯和衛兩(liang) 國時,就已互派使者致問了,關(guan) 於(yu) 這一點學界存在爭(zheng) 議,但兩(liang) 人在為(wei) 人處世、禮樂(le) 之道、治國理政等方麵的思想見解有相通、相同之處,則是很多學者的共識。

  早在公元前582年,魯成公時期,“蒲城結盟”(蒲城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內(nei) ,古稱蒲邑)之時,蘧伯玉就已名滿列國了。孔子少時喜愛讀書(shu) ,尊崇禮樂(le) ,對於(yu) “蒲城結盟”一事有所了解,眾(zhong) 多史料記載,孔子年輕時就仰慕蘧伯玉,是有根據的。當他在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開啟周遊之行前,曾與(yu) 弟子探討過第一站去往哪裏,確定首先到衛國見蘧伯玉。但由於(yu) 當時通信、交通都不方便,到達衛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縣高城村)才得知蘧伯玉公差在外。參見衛靈公後,發生了“宮門蘧車”“招搖過市”“子路犯師”等一係列故事。由於(yu) “禮樂(le) 治國”思想並沒能在衛國得到實踐,孔子率徒離衛赴陳,在過匡邑(今河南省長垣縣境內(nei) )時發生了著名的“匡城被圍”事件,由於(yu) 當地百姓以為(wei) 孔子是曾經欺壓過他們(men) 的“壞人”陽虎,將師徒圍困長達五日,子路欲戰,孔子奏樂(le) ,直到有人把此事稟報給了遠在帝丘的蘧伯玉,經過蘧公親(qin) 自調停,師徒才被放行。

  蘧伯玉不隻在生活、交通、人際關(guan) 係等方麵關(guan) 照孔子師徒,還在蘧府為(wei) 他們(men) 設置講堂,多次與(yu) 孔子論道。當他得知孔子夫人在魯國去世後,還在蘧府為(wei) 孔夫人設立了靈堂。孔子由牛車出行改成馬車出行,是弟子子貢的功勞,而子貢作為(wei) “中國儒商”的先祖,則是蘧伯玉的外甥,也是蘧伯玉親(qin) 手交給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論語》中出現次數最多、對儒學貢獻最大的孔子弟子之一。子路是孔門非常重要的一位弟子,雖為(wei) 魯國人,卻在衛國擔任蒲宰,治理有方,深受百姓愛戴,留下了“子路治蒲”的佳話。孔子在蘧伯玉邀請及陪同下到蒲邑考察,看到百姓安居樂(le) 業(ye) ,一切秩序井然,三次稱讚“善哉由也”,長垣“三善之地”的稱謂一直延續至今。

  在《長垣縣誌》《長垣君子文化誌》《濮陽縣誌》《濮陽五千年》等書(shu) 中,有大量關(guan) 於(yu) 蘧伯玉幫助孔子師徒的記載。蘧伯玉故居長垣市孟崗鎮伯玉村有蘧伯玉和孔子的雕像及諸多碑刻,進村就能看到曆代帝王書(shu) 寫(xie) 的碑文。該村的史料記載最早可追溯到秦漢,在《水經注·地理誌》中稱“蘧伯玉崗”,在《陳留風俗傳(chuan) 》中稱“蘧伯鄉(xiang) ”,“有蘧亭、伯玉祠、伯玉塚(zhong) ”。《長垣縣誌》自明代開始修輯,《嘉靖誌》中記載,“長垣縣有伯玉裏、蘧公鄉(xiang) 、伯玉村”。《萬(wan) 曆康熙誌》中記載,“長垣縣舊有六鄉(xiang) ,其中南曰蘧公鄉(xiang) ”。《民國誌》中記載,“民國三十七年設七區”,“其中王樓鄉(xiang) 轄十七村,有伯玉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河南省》中記載,“伯玉村在長垣縣城關(guan) 鎮東(dong) 南4公裏”,“屬孟崗鄉(xiang) ,原名蘧公村,據傳(chuan) 為(wei) 春秋衛國大夫蘧伯玉故裏,故名。有清嘉慶十八年(1813)‘蘧公故裏’碑石”。《孔子周遊列國誌》中記載,“蘧氏在城之東(dong) 南兮,民亦尚其丘墳,惟令德為(wei) 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蘧伯玉一生尊禮樂(le) 、施仁愛、寡過知非、與(yu) 時俱進。他的思想被認為(wei) 對我國儒家、道家學說都產(chan) 生了重大影響。他自帝丘退休還家後,孔子師徒在蘧府居住並設堂講學有五六年,二人的“亦師亦友”關(guan) 係愈發親(qin) 密,蘧伯玉多次參加了“衛風”修訂的討論。如今,河南長垣正利用“三善之地”的曆史文化資源,在“讓文物活起來”“文化產(chan) 業(ye) 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方麵有諸多建樹。“四子言誌”考古在近年有了新的重大發現,孟崗鎮製定了以伯玉村為(wei) 重點發展“文農(nong) 旅融合產(chan) 業(ye) ”的政策。蒲東(dong) 學堂崗的“四子言誌”處、惱裏參木村的孔子問路處、蘆崗鄉(xiang) 習(xi) 禮王村的“夫子習(xi) 禮”處等,都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文化魅力。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0日 16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