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持續努力才是人生逆襲的奧義

發布時間:2023-10-20 09:42: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作者:李焱(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

  近日,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高會(hui) 軍(jun) 教授因榮獲諾伯特·維納獎,使得其勵誌的人生故事再次引發社會(hui) 輿論關(guan) 注。從(cong) 中專(zhuan) 生到院士,從(cong) 車間工人到頂尖科學家,網友在盛讚“現實版的凡人逆襲之路”的同時,更在意是什麽(me) 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逆襲。

  每個(ge) 人的成才之路都有無限可能,逆襲的人生贏家無非是天道酬勤。當我們(men) 感慨於(yu) 一個(ge) 人何以能用十年的時間,從(cong) 工廠的磨工逆襲為(wei) 大學的教授博導,隻需要看看雷打不動的作息時間表,人生奇跡就藏在數十年如一日的勤而不輟、拙能勝巧的堅持中。成長成才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所有成功者的履曆中最常見到的是“功崇惟誌,業(ye) 廣惟勤”的笨功夫。“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所以,當壓力逼退努力、躺平贏得口碑的時候,請記得反求諸己、捫心自問,我們(men) 可曾被浮雲(yun) 遮望眼、是否被浮躁帶偏了節奏,忘了守住勤奮、有恒的笨功夫,忘了“曆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wan) 事出艱辛”的真道理。生活從(cong) 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而將更多機遇留給時時精進、日日不輟的人們(men) 。

  人生不被學曆設限,能力才是出圈的關(guan) 鍵。人生的起點的確會(hui) 有不同,但人生的高下卻不唯此限。一方麵,像高會(hui) 軍(jun) 教授的逆襲絕非個(ge) 案,有的從(cong) “差生”變成廣受學生歡迎的老師,有的在建築工地上成長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有的從(cong) 山裏的孩子逆襲成大國工匠,有的沒有考上大學卻經過不懈努力入職頂尖科研實驗室。另一方麵,一些人已經擁有優(you) 越的人生起點,卻經常沉浸在停滯不前的焦慮中,調侃自己在現實中遇到的人生難題。事實上,當我們(men) 在抱怨社會(hui) 拿學曆的標簽來標定我們(men) 的時候,我們(men) 的內(nei) 心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些成長的定力?我們(men) 不能把學曆作為(wei) 人生的標簽,根據一時的成敗來定義(yi) 和限定自己。而應該保持成長定力,不斷地學習(xi) 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充實自己、突破自己、挑戰自己,這才是實現創造價(jia) 值和能力成長的正途。

  保持終身成長,才能抵達夢想。成長的道路上會(hui) 遭遇很多坎坷和挫折,但並不代表可以停止成長、自怨自艾。高會(hui) 軍(jun) 教授沒有止步於(yu) 中專(zhuan) 學曆,即使是一名工廠裏的磨工,也並沒有消滅對研究和創新的渴望。一帆風順是很多人的美好願望,但往往並不是現實。在發展自己的路上,我們(men) 可能無法預期會(hui) 經曆什麽(me) 樣的風雨和坎坷,但可以準備好直麵挑戰和失敗,腳踏實地、步履不息。成長之路,道阻且長,唯有永不言棄,才會(hui) 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最終穿越逆境,抵達夢想。

  破除學曆偏見,賦能卓越人才成長。不可否認,因為(wei) 學曆出身等問題而帶來的考研、求職甚至相親(qin) 遇冷,使得年輕人囿於(yu) 學曆歧視的困境,失去了一些成長和被認可的機會(hui) 。用曆史來評判未來,用固定思維來給人才貼標簽,暴露了一些人看待人才發展問題上的僵化和狹隘思想。期待社會(hui) 對人才的肯定,能夠有更寬廣的胸懷和更長遠的目光。通過製度設計、法律保障、評價(jia) 改革的協同發力,為(wei) 創新型人才的成長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尤其是對於(yu) 卓越人才的評價(jia) 體(ti) 係,必須要破除“五唯”,才會(hui) 有更多像高會(hui) 軍(jun) 這樣的頂尖科學家湧現出來,不斷塑造人才強國的新動能新優(you) 勢。奮楫者先,創新者強。時代征程、複興(xing) 偉(wei) 業(ye) ,期待更多的人成為(wei) 逆襲的勇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