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構“有情”的鄉土文化詩學

發布時間:2023-11-01 10:0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田振華

  作為(wei) 從(cong) 農(nong) 村走出來的學者,張麗(li) 軍(jun) 多年來致力於(yu) 中國鄉(xiang) 土文學研究。他對百年中國鄉(xiang) 村變遷的追蹤與(yu) 認識、對鄉(xiang) 民的深切關(guan) 注與(yu) 共情、對百年中國鄉(xiang) 土文學審美變遷的考察與(yu) 研究等,熔鑄在自身的生命和情感體(ti) 驗中。他最新的學術專(zhuan) 著《鄉(xiang) 土中國文化重建與(yu) 新農(nong) 民想象》,在百年中國曆史、社會(hui) 、文化的廣闊時空中,審視中國鄉(xiang) 土文學曆史變遷,遴選具有代表性的鄉(xiang) 土文學作家作品,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對其進行闡釋,將學理性與(yu) 研究者自身的情感溫度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有情”的鄉(xiang) 土文化詩學。

  《鄉(xiang) 土中國文化重建與(yu) 新農(nong) 民想象》中,作者注重從(cong) 社會(hui) 與(yu) 文學的雙向互動角度考察作家作品。鄉(xiang) 土社會(hui) 和文化為(wei) 鄉(xiang) 土文學提供創作土壤和基礎,鄉(xiang) 土文學是建立在鄉(xiang) 土社會(hui) 基礎上的審美想象。百年鄉(xiang) 土文學的審美變遷,離不開百年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現代化進程。這樣的研究方法是切中要害的,也是鄉(xiang) 土文學研究的應有之義(yi) 。作者從(cong) 魯迅寫(xie) 起,到當下的70後鄉(xiang) 土作家的最新創作為(wei) 止,每個(ge) 階段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開研究。從(cong) 該書(shu) 每一章節的標題可以看到,作者提到最多的就是鄉(xiang) 土文學與(yu) 中國文化、文明之間的關(guan) 聯。百年來,從(cong) 延綿數千年的鄉(xiang) 土中國到今天的現代中國,其間經曆的蕩氣回腸、波瀾不驚,都在百年鄉(xiang) 土文學中留下了深刻烙印。從(cong) 文學觸及文化的研究方式,是該書(shu) 的特色之一。

  《鄉(xiang) 土中國文化重建與(yu) 新農(nong) 民想象》中,作者將自我生命經驗和情感體(ti) 驗融入研究,是他“有情”的鄉(xiang) 土文化詩學的顯著特征。從(cong) 作者的研究對象和書(shu) 寫(xie) 語言可以看出,他總是能將自我生命體(ti) 驗和鄉(xiang) 土文學閱讀體(ti) 驗融合在一起。正是有了個(ge) 人生命體(ti) 驗的注入,他的研究具有了個(ge) 性。作者首先關(guan) 注的是鄉(xiang) 土中國百年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真現實、真問題,特別是反映在鄉(xiang) 土文學中的農(nong) 民形象。這些農(nong) 民形象的價(jia) 值觀念、生活方式特別是情感世界的變遷,是作者闡釋的抓手。魯迅及在魯迅影響下的“老中國兒(er) 女”形象,趙樹理筆下的“地之子”們(men) ,新中國成立初期鄉(xiang) 土作家塑造的“農(nong) 民新人”,改革開放後具有主體(ti) 意識的農(nong) 民形象,新世紀以來的農(nong) 村新人形象……作者在書(shu) 中選取這些重要時間節點的典型形象加以分析,背後是對農(nong) 民現實及其精神世界的深切關(guan) 注。此外,該書(shu) 的語言飽蘸情感,這種將自我情感投注到鄉(xiang) 土文學研究中的做法,既鮮活生動、易於(yu) 傳(chuan) 達,又讓學術性的研究變成了“有情”的研究。

  《鄉(xiang) 土中國文化重建與(yu) 新農(nong) 民想象》中,作者將文本細讀與(yu) 理論深化巧妙融合。作者探究鄉(xiang) 土文學的審美變遷,手段是用當下的前沿研究成果去探索文本細部。百年鄉(xiang) 土文學不同時期重要的鄉(xiang) 土作家及其作品,在書(shu) 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論及,從(cong) 魯迅、王魯彥、許傑、師陀到趙樹理、柳青、高曉聲、張煒、陳忠實、莫言、賈平凹,再到梁鴻、劉玉棟、葉煒、付秀瑩等作家,作者幾乎都用了專(zhuan) 門的章節予以充分闡釋。此外,作者既借鑒當下中西方鄉(xiang) 土文學研究界的諸多最新研究成果,又將中外文藝理論巧妙運用其中,使得相關(guan) 研究既具有理論深度,又能貼近中國鄉(xiang) 土文學演進的實際。

  概言之,張麗(li) 軍(jun) “有情”的鄉(xiang) 土文化詩學,也可用“貼著地麵飛翔”來形容。這裏的“貼著地麵”就是要用文本說話,“飛翔”就是研究的深化和升華。當然,支撐這種飛翔,離不開研究者濃濃的鄉(xiang) 土情結。

  (作者單位: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