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今天的橫店“童漂”,與當年的一線買房
【閱讀提示】橫店“童漂”
光明網評論員:以橫店“童漂”為(wei) 標題,有媒體(ti) 近日對影視行業(ye) 中的未成年人賽道進行了跟進。據報道,2022年在橫店拍攝的電影、網劇、電視劇等影視文化作品中,有230部有未成年演藝人員參演,人數達6000多人。為(wei) 了趕通告,很多“童漂”家庭需要隨時中斷工作和學習(xi) ,頻繁往來橫店,當被問及理想時,受訪孩子們(men) 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當明星”。
小小年齡就在成為(wei) 明星之路上闖關(guan) 的故事,已不是新聞。圍繞童星培養(yang) 而形成的產(chan) 業(ye) 鏈,其實也已經成熟。這種養(yang) 成模式隨著互聯網媒介的迭代,有了一些新的動向,比如兒(er) 童網紅和其背後的MCN機構興(xing) 起,但爭(zheng) 奪的仍是一塊資源,本質上仍是一種邏輯。這次報道中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明知其需要高資產(chan) 、高精力投入的前提下,似有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卷入了這場豪賭的賽道。就像報道裏所言,“童漂”不但沒有報酬,甚至還需要“帶資進組”。
事情比從(cong) 前更荒謬,引發的批評聲浪卻並不高。觀者與(yu) 論者批評的立足點似乎正在鬆動。曾幾何時,所謂的明星賽道之外還有普通人的賽道,即一種按部就班累積、逐層逐步上升的通道,一種日常且健康的價(jia) 值觀的投射。以這樣的通道為(wei) 尺寸,對投機、豪賭式思維的批評才有的放矢。不然呢,批評“童漂”家長讓孩子過早成人化,卷在考試升學賽道上的孩子就更好了麽(me) ?批評“童漂”的童年時空壓縮,奔跑在培訓班路上的孩子就與(yu) 此不同麽(me) ?關(guan) 鍵是,普通孩子的未來也並沒有更多的確定性。
批評鬆動的原因,隱隱地,還來自於(yu) 一種社會(hui) 職業(ye) 結構變化的動向。普羅大眾(zhong) 正在判斷,帶著哪些特點的謀生方式,還有可能在階層板結中獲得一些活動的彈性。“明星”當然是,但其概率之小,“童漂”家長們(men) 同樣心知肚明,若幹受訪家長的答案很是清醒,言之目標是“做個(ge) 二三線演員”,或者並沒有明確目標,隻是先學表演,或者先積累知名度。他們(men) 潛意識裏看重的,是一種“被看見”的機會(hui) ,以及這機會(hui) 背後虛擬資本的積累。
社會(hui) 生活正在經曆媒介化進程,知識、倫(lun) 理、審美都必須經過媒介這一中介,各種行業(ye) 與(yu) 賽道經過媒介邏輯的淘洗,或被賦能、或被解構。而“被看見”,則是媒介邏輯的基本麵,觀點借此傳(chuan) 遞、資本借此增殖,普通人借此改變命運。想想近十年新崛起的群體(ti) ,或者處於(yu) 上升期的職業(ye) ,無不是來自於(yu) “被看見”的變現。普通人在這樣一波媒介化進程中得到的啟示,就是在物理空間的資產(chan) 之外盡早積累虛擬(數字)資本,包括在社交媒體(ti) 和短視頻平台上“養(yang) 號”“增粉”,立人設、擴知名度、變為(wei) 垂直領域的KOL,不斷提升轉化率。
普通家庭擠上“童漂”賽道,也許正是搖搖晃晃走上了這條虛擬資本積累之路,“明星”隻是這種積累的可能形態之一。即便前路還如此模糊,人生與(yu) 職業(ye) 方向還如此不確定,但這就像在上個(ge) 世紀90年代的一線城市購房一樣,確實是普通人可爭(zheng) 取的翻身機會(hui) 。這機會(hui) 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為(wei) 數不多的。人們(men) 麵對“童漂”家庭的複雜心態,大概源於(yu) 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