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心用情守護柔波裏的水草

發布時間:2023-11-09 10:1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用心用情守護柔波裏的水草

  講述人: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副研究員 操瑜

  “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徐誌摩的《再別康橋》,讓少時的我對水生植物的情愫一往而深。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態係統的主要初級生產(chan) 者,可以通過級聯效應調控浮遊藻類、浮遊動物等其他生物群落,對維持湖泊的清水狀態至關(guan) 重要。

  我選擇水生植物研究作為(wei) 畢生事業(ye) ,努力將科研成果寫(xie) 進一泓清波。2012年,我在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實驗基地建設了國內(nei) 第一套模擬氣候暖化的湖泊實驗係統,並成為(wei) 歐盟的受控實驗聯盟成員。基於(yu) 該係統,我開展了一係列複合因素對武漢湖泊(濕地)水生植物影響的受控實驗,共發表SCI文章十餘(yu) 篇。

  2015年留園工作後,基於(yu) 課題組的水生植物自然恢複技術體(ti) 係,我和團隊在湖北省多個(ge) 湖泊開展修複示範,取得了係列成果。在洪湖,我們(men) 成功在官墩示範區內(nei) 實現芡實、荇菜和金魚藻等九種水生植物的自然恢複,修複成本比市場價(jia) 格低50%以上。

  2022年,我受武漢市曙光計劃資助,研發原位智能湖泊管理係統。該係統可以實時監測淺水湖泊的各項水質參數、自動捕獲水生植物的生長情況,並通過卷積神經網絡算法定量預測沉水植物的生長趨勢。目前,該套係統已在武漢植物園的後湖投入使用,可顯著降低湖泊管理和監測的人力成本。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作為(wei) 武漢市科學家科普團的一員,自2018年起,我在20餘(yu) 所中小學校園、多個(ge) 城市公園、濕地保護區及社區開展科普講座、課程及研學活動累計百餘(yu) 次。我參與(yu) 指導的科普課程《尋找適宜月湖底泥的最佳水草》《新型汙染物微塑料對水生植物和淡水螺類的影響》,分獲全國中學生水科技發明創新二等獎和優(you) 秀獎。

  科研之餘(yu) ,我還研發微塑料對食蟲水草狸藻的脅迫實驗、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顯色反應實驗等一係列科普實驗,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短視頻等方式傳(chuan) 播,反響熱烈。2018年中國科學院第十四屆公眾(zhong) 科學日活動中,我帶領31.4萬(wan) 網友在線觀看水生植物的“七十二般變化”。

  2022年,《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hui) 在武漢召開。“國際濕地城市”武漢,理應在水生植物資源保育及多樣性保護上,當先鋒打頭陣。作為(wei) 在江城生活的科學工作者,我將用心用情守護這柔波裏的水草。

  (光明日報記者張銳、王建宏 光明日報通訊員江珊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9日 05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