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鹽堿地裏長出的致富果——又是一年冬棗甜
眼下,正是冬棗成熟的季節。
脆甜可口的冬棗,不僅(jin) 中國人愛吃,在海外也頗受歡迎。前不久,4萬(wan) 斤冬棗從(cong) 山東(dong) 省濱州市沾化區大高鎮玉華果蔬進出口公司坐上貨車前往青島港,隨後轉乘貨輪,駛向荷蘭(lan) 。這是沾化冬棗首次銷往歐洲。此前,沾化冬棗已進入美國、加拿大、泰國、馬來西亞(ya) 、新加坡等國市場。
“今年已經拿到2000噸的海外訂單,每天有十幾輛貨車從(cong) 公司裝貨出發。”玉華果蔬進出口公司總經理牟新安說,“這幾天很多客戶還在追加訂貨。”
沾化是中國冬棗主產(chan) 區之一。這裏地處黃河下遊,多鹽堿地,一度“種一葫蘆收不了半瓢”。偏偏這地裏長出的冬棗,營養(yang) 物質豐(feng) 富,口感獨特。當地把冬棗作為(wei) 富民產(chan) 業(ye) 來抓,種植規模快速增加,在市場上闖出了品牌,還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從(cong) 56棵到30萬(wan) 畝(mu)
在鄉(xiang) 間公路上穿行,碧野千頃,萬(wan) 樹疊翠,沉甸甸的冬棗壓彎了枝頭。成熟的冬棗,黃綠色逐漸被赭紅點染,像女娃羞紅了臉蛋,美麗(li) 又可愛。
豐(feng) 收時節,記者來到冬棗主產(chan) 區沾化采訪。道路兩(liang) 旁冬棗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冬棗專(zhuan) 賣、冬棗包裝、冬棗苗木的門市隨處可見,黑色的包裝箱整齊堆疊在街邊……這裏的一切都和冬棗有關(guan) 。到了下窪鎮,車水馬龍,各地客商像候鳥般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這是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下窪是沾化冬棗的原產(chan) 地和主產(chan) 區。”下窪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魏書(shu) 柱說,“家家戶戶種冬棗。”
這話並不誇張:全鎮耕地10.3萬(wan) 畝(mu) ,種植冬棗9.8萬(wan) 畝(mu) ,種植麵積占沾化區冬棗種植麵積的近1/3。在整個(ge) 沾化,冬棗種植麵積為(wei) 30萬(wan) 畝(mu) ,今年產(chan) 量達5.7億(yi) 斤,產(chan) 值超50億(yi) 元。
小小冬棗,已成為(wei) 富民大產(chan) 業(ye) 。而最初,冬棗隻是散落在農(nong) 家庭院裏兀自生長。
故事要從(cong) 1984年說起,那時的沾化區還是沾化縣。全國林業(ye) 普查中,技術人員在某個(ge) 農(nong) 家庭院發現一種棗樹,不僅(jin) 樹形好看,果實品質也屬上乘,但當時全縣僅(jin) 有56棵。
“俺們(men) 下窪鎮就有20多棵,其中最老的一棵樹齡超過600年。”70歲的沾化冬棗研究所所長於(yu) 洪長精神矍鑠,和冬棗打了一輩子交道。
56棵老棗樹的發現,引起了縣委、縣政府和林果專(zhuan) 家的重視。他們(men) 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當地獨有的果品,如果作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起來,市場前景一定不錯。
然而,要把農(nong) 家庭院裏的幾棵“稀罕樹”發展成一項富民產(chan) 業(ye) ,談何容易。對千百年來習(xi) 慣種糧種棉的沾化農(nong) 民來說,繁育技術像是一道邁不過去的坎——冬棗樹生長秉性特殊,十分嬌貴,不像一般棗樹那樣插枝就活、衍苗就生,需要精心養(yang) 護。用一位老棗農(nong) 的話說:“得像照顧子女一樣照顧冬棗樹,絲(si) 毫馬虎不得。”
政府站了出來。從(cong) 發現優(you) 質品種,到組織科研力量攻關(guan) 苗木繁育,從(cong) 建起全國第一家以嫁接法繁育冬棗樹的苗圃到大麵積推廣、吹響產(chan) 業(ye) 化號角,足足用了9年。
壯大一個(ge) 產(chan) 業(ye) ,比技術問題更難的,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推廣繁育和養(yang) 護技術、建立和完善營銷網絡、推動產(chan) 品更新換代……一茬接著一茬幹,56棵沾化冬棗樹開枝散葉,終於(yu) 繁育成30萬(wan) 畝(mu) 的致富果。
“冬棗產(chan) 業(ye) 從(cong) 無到有、由小到大,如今已成為(wei) 我們(men) 的支柱產(chan) 業(ye) ,沾化冬棗也成了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是我們(men) 最亮麗(li) 的一張縣域經濟名片!”沾化區委書(shu) 記袁誌勇說。
田間地頭有能人
30萬(wan) 畝(mu) 棗園,誰家的冬棗最好吃?
每年冬棗成熟時,沾化有個(ge) 保留節目——評“棗王”,這一傳(chuan) 統已延續16年。經過鄉(xiang) 鎮(街道)初選,今年共有80名棗農(nong) 進入決(jue) 賽,分別角逐原生態冬棗“棗王”和“沾冬二號”“棗王”。
想評上“棗王”不容易。“經過16年的評審,機製已經比較完善,前期統一采集樣果,並進行食品安全監測,再編號盲審。”評審專(zhuan) 家之一李福友介紹。
決(jue) 賽中,冬棗的果形、色澤、口感,從(cong) 裏到外都要比一番,還要用專(zhuan) 業(ye) 儀(yi) 器檢測硬度和糖度。“前10名差距很小,實力接近,‘棗王’越來越‘卷’了。”李福友說。
“棗王”有多“卷”?記者慕名來到黃升鎮大薑村棗農(nong) 薑竹廷的棗園。薑竹廷在區裏是個(ge) 名人,他種的冬棗,曾參加過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hui) ,拿了優(you) 質果品大賽銀獎。
棗園邊上狹窄的水泥路停了不少車。大棚裏,薑竹廷正和老伴在樹隴間忙著采摘。
“你猜,我這1斤冬棗賣多少錢?”68歲的薑竹廷問記者。
幾元到十幾元不等,記者此前在市場了解過。沒等回答,老薑自己交了底:“我這是‘沾冬二號’,新品種,50元1斤,這種套了無紡布袋的100元1斤,還不愁賣!”看著記者驚訝的神情,老薑笑得更歡了,“拿銀獎的就是這種套無紡布袋的冬棗。你嚐嚐!挑半紅的,口感更好!”
吃一顆,果然皮薄肉脆、細嫩多汁、酸甜可口。
“這麽(me) 好吃。怎麽(me) 種的?”記者問。
“根是母親(qin) ,果是孩子,母親(qin) 身體(ti) 結實,孩子就長得好。”中醫出身的薑竹廷有一套自己的種植理念,“俺這鹽堿地多,想讓棗樹長好,先得種草、施肥改善土壤結構,這叫‘養(yang) 地種草,綠色環保,青蛙遍地跑,到處呱呱叫’。”
滴灌管道、噴淋設備、黏蟲板、殺蟲燈、誘蟲罐、無紡布袋……“‘沾冬二號’比老品種金貴,怕熱怕冷,怕澇怕旱,很難管理。”薑竹廷說,“養(yang) 種普通的冬棗樹,像照顧子女;養(yang) 種‘沾冬二號’,得像疼孫子。”
薑竹廷也走過彎路。“10多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忙活一年下來,隻掙了10元錢,很心酸。”他回憶說,“縣裏、鎮上聘請專(zhuan) 業(ye) 人才精準指導,又給升級品種、補貼改建大棚,這才走上正軌,現在我的6畝(mu) 棗園一年能收四五十萬(wan) 元。”
薑竹廷現在已是高級農(nong) 藝師,帶的好幾個(ge) 徒弟也成了種棗能手。薑竹廷這樣的“土專(zhuan) 家”“田秀才”,如今成了這片土地上冬棗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重要力量。
黃升鎮大新村村民紀秀梅今年拿了“棗王”稱號。這幾年,她還忙著另一件事——培育新品種。記者在她的棗園見到幾棵新品種的冬棗樹,葉子比“沾冬二號”更細,果更大,形似蟠桃。“單果重五六十克,最重的有200多克。”紀秀梅說。
這個(ge) 品種被山東(dong) 省農(nong) 科院專(zhuan) 家暫時命名為(wei) “魯蟠一號”。2010年,它被眼尖心細的紀秀梅在自家近20畝(mu) 棗園裏發現時,隻是一個(ge) 嫩芽。於(yu) 是,紀秀梅給嫩芽係了根紅繩,耐心等待、觀察。
兩(liang) 年後,結果6顆,形狀與(yu) 其他品種比,大不相同。紀秀梅很欣喜,著手嫁接、精心養(yang) 護。“現在已經培育了200多棵,產(chan) 量比較穩定,準備把它分享給更多棗農(nong) 。”紀秀梅說。
種棗不看天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不僅(jin) 有土辦法,也有新科技。
走進沾化冬棗研究所智能陽光溫室,一塊大屏幕吸引了記者的目光:時間、空氣溫度、空氣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等數據實時顯示。
“我們(men) 配備了全自動化智能設備,應用物聯網、大數據、邊緣計算等技術,打造‘1+3+7+N’冬棗高效栽培模式。”於(yu) 洪長解釋道,這種模式就是部署1套智慧冬棗一體(ti) 化管控平台,對冬棗全種植過程的苗情、生長環境實時監測,對棚內(nei) 溫度、濕度、光照進行調控;製定3種農(nong) 資管理方式,通過手機遠超控製、設備自動控製、算法智慧控製,應對冬棗生長不同階段對環境需求的差異;采集棚內(nei) 7種環境指標,全方位實時監測冬棗生長狀態;研究冬棗生長的N個(ge) 指標組合,實現冬棗高效栽培。
這套智能化栽培模式,已經走出試驗田。
在下窪鎮西孫村村民丁太平的大棚裏,種植“沾冬二號”所需要的視頻監控、氣象監測、蟲情監測、土壤監測、水肥一體(ti) 化監測、棚內(nei) 環境監測等智慧物聯網設施設備一應俱全。“可以隨時掌握棚內(nei) 溫度和土壤濕度,需要澆水、施肥了,智能設備會(hui) 及時提醒,缺什麽(me) 補什麽(me) 。”丁太平說,“這都是專(zhuan) 家經過論證定下的方案,比靠自己摸索更科學。”
在沾化冬棗研究所,於(yu) 洪長還建了冬暖式大棚、棉被延熟棚、鋼架春棚、普通防雨棚等,探索不同的種植模式。現在,沾化冬棗從(cong) 7月中旬至11月中旬均可成熟,加上3個(ge) 月冷藏保鮮期,每年冬棗鮮食時間長達8個(ge) 月,改變了“看天吃飯”的局麵。
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持續發展,需要不斷拉長產(chan) 業(ye) 鏈條、加強配套體(ti) 係建設。從(cong) “單一賣棗”到“全身變寶”,在冬棗研究所展廳,冬棗花蜜、冬棗原漿酒、冬棗芽茶、凍幹冬棗、棗木雕刻、冬棗盆景等產(chan) 品琳琅滿目。一顆小小的冬棗,實現了從(cong) 種植向食品加工、生態旅遊等領域的延伸拓展。
科技傍身的冬棗,配上逐漸完善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讓棗農(nong) 看到了更好前景。袁誌勇表示,科技研發和品牌培育是冬棗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要繼續培植龍頭重點企業(ye) ,拉長產(chan) 業(ye) 鏈,建立完善的產(chan) 業(ye) 生態圈,讓沾化冬棗成為(wei) 一張更有特色的當地名片。
記者從(cong) 冬棗研究所出來時,經過那棵有600年樹齡的沾化冬棗“嫡祖樹”,隻見其枝繁葉茂、瓊珠串串,生命力依舊旺盛,一如這片熱土和這片土地上勤勞的人民。(本報記者 康 樸)
(賈海寧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