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消失的KTV和消失的“文化背景”

發布時間:2023-11-13 10:42: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如今,KTV的日子不算好過。據愛企查數據,我國經營卡拉OK的近68000家企業(ye) 裏,排在前幾頁的大部分處於(yu) 注銷或者解散狀態。實際存續營業(ye) 的隻剩下26917家,也就不到總數的一半。而且最近的一年內(nei) ,新注冊(ce) 成立的卡拉OK僅(jin) 僅(jin) 125家,31個(ge) 省市隻有125家新開的店,顯而易見,KTV根本沒有新鮮“血液”進來。

  在媒體(ti) 報道裏,早在好幾年前,曾經作為(wei) 高端娛樂(le) 場所代名詞的KTV,已經漸漸被年輕人嘲諷為(wei) “太土了”“中老年人才去”的場所。有開了十多年店的資深KTV老板表示,在2012年之前,經營一家KTV堪稱暴利,隻需運營一兩(liang) 年即可全部回本。但從(cong) 2015年起,KTV的生意變得寡淡,經營一家KTV往往需要三年才能回本,三年還不能回本的KTV隻有“死路一條”。

  KTV漸漸消失,甚至都找不到一個(ge) 明確的原因。所謂社交形態變化、娛樂(le) 形式多樣、場地設備老舊之類,都隻是一種缺乏量化分析的猜測。一個(ge) 曾經大火的娛樂(le) 形態淡出視野,人們(men) 也許找不到具體(ti) 的原因,但可以從(cong) KTV目前仍然存在的受眾(zhong) ——老年人,推斷一些事情。有很多分析都指出,KTV已經主打老年人,甚至開始送糧油雞蛋。那麽(me) ,老年人為(wei) 什麽(me) 喜歡KTV?

  事實上,老年人不僅(jin) 喜歡KTV,還熱衷於(yu) 組建各種合唱團。選擇這種休閑形態,不隻是因為(wei) 他們(men) 有閑,更重要的是他們(men) 有一個(ge) 共同的“文化背景”——數量有限卻盡人皆知的老歌,所有人都可以借由歌唱進入一種共同的記憶情境,而這恰是KTV所期望達到的社交功能。

  但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這樣的文化背景已經消失。在KTV,當代年輕人甚至越來越難找到新近的、有全民傳(chuan) 唱度的流行歌曲。這並非一種錯覺,曾有媒體(ti) 梳理近些年風靡社交平台的歌曲,大多通過歌詞重複、使用“萬(wan) 能和弦”(指“4536251”和“4536”和弦與(yu) 其變化)、15秒內(nei) 戳中情緒等等方式,實現了快速傳(chuan) 播。這些歌曲似乎產(chan) 生於(yu) 一個(ge) 批量生產(chan) 的流水線,但也帶來了一個(ge) 問題——這一切都是快餐化的、速朽的。

  這並非要批評音樂(le) 行業(ye) 的現狀,而是說這種以短視頻、碎片化傳(chuan) 播的音樂(le) 形態,也會(hui) 導致一個(ge) 問題,即人們(men) 的娛樂(le) 生活開始“原子化”,很難再建構一個(ge) 完整的、共享的、持續的“文化背景”。這或許和KTV的衰亡有關(guan) 。可以想象一下,年輕人進入KTV,唱一首歌卻應者寥寥,這自然無趣。那些速朽的快餐娛樂(le) ,它的受眾(zhong) 與(yu) 情境終究是有限的、短暫的。

  這種現象難說好壞,技術進步、平台演化總會(hui) 帶來種種令人錯愕的狀況。而且不隻KTV,事實上從(cong) 很多文化現象、社會(hui) 輿論中,都可以找到一些線索。像此前常被批判的飯圈拉踩,不同群體(ti) 之間的敵意如此之大,對他人的偶像如此缺乏尊重,也是這種娛樂(le) “原子化”的結果。人們(men) 隻知道自己所知領域內(nei) 的偶像,沒有建立起有共情意義(yi) 的完整圖景——就好像那些老年人,很難想象他們(men) 會(hui) 為(wei) 了老歌拉踩,而那些音樂(le) 作品也是被共同接受的。

  這種現象可能也不隻存在於(yu) 娛樂(le) 領域,現今的輿論場,不同觀點之間的人對話都很困難,也難見和解的跡象。“原子化”的傳(chuan) 播環境,可能會(hui) 帶來更豐(feng) 富、更個(ge) 人定製的文化生活,也許會(hui) 讓人更“自信”、更封閉、更容易缺乏共識。而KTV,居然是這種新形勢下的第一個(ge) 犧牲品,讓人始料未及。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