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賡續紅色血脈 書寫時代華章

發布時間:2023-11-13 10:39: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紅色,是興(xing) 安盟曆史長河中雋永的顏色。

  罕山腳下,洮兒(er) 河畔,一座古樸莊重的二層小樓裏,一批又一批的參觀者慕名而來,他們(men) 輕輕地踏入,細心地觀看,認真地聆聽。樓前的青磚牆上,“五一會(hui) 址”4個(ge) 燙金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這幢始建於(yu) 1935年的建築,曾是偽(wei) 興(xing) 安陸軍(jun) 軍(jun) 官學校禮堂,東(dong) 蒙軍(jun) 政幹部學校禮堂,後為(wei) 內(nei) 蒙古黨(dang) 校禮堂。1947年5月1日,內(nei) 蒙古人民代表會(hui) 議393位代表的掌聲在這座小樓裏久久回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第一個(ge) 省級民族自治政權——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在這裏莊嚴(yan) 宣告成立。至此,內(nei) 蒙古分裂300餘(yu) 年的曆史一去不複返,內(nei) 蒙古的曆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醞釀統一 燎原星火

  步入五一會(hui) 址展廳,曆史的煙塵仿佛還沒有散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門廳東(dong) 牆上的大幅油畫《五月的曙光》,醒目而顯眼的色彩定格了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的情景。

  這是一個(ge) 莊嚴(yan) 時刻,意義(yi) 非凡。

  “這就是我們(men) 內(nei) 蒙古最神聖的地方——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誕生地……”聆聽講解員充滿感情的講解,透過厚重的青石磚牆,76年前的場景,仿佛穿過時間隧道展現在眼前……

  抗戰勝利後,隨著內(nei) 蒙古民族自治運動廣泛深入開展,建立統一的、代表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共同意願的人民政權,成為(wei) 內(nei) 蒙古地區各族人民的普遍願望。

  1946年4月3日,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hui) 議在承德召開,即著名的“四三會(hui) 議”。會(hui) 上,經過全體(ti) 與(yu) 會(hui) 代表的熱烈討論,通過了《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統一會(hui) 議主要決(jue) 議》。

  “四三會(hui) 議”是內(nei) 蒙古近代史上一次極其重要的會(hui) 議,它的勝利召開,結束了自清代以來內(nei) 蒙古東(dong) 、西部地區長期分裂隔絕的狀態,實現了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曆史性的偉(wei) 大轉折,為(wei) 蒙古民族以及內(nei) 蒙古其他各民族革命力量的空前統一團結和發展壯大,為(wei) 抵禦、痛擊國民黨(dang) 反動派向內(nei) 蒙古地區進攻進行了必要而適時的準備。同時,也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運動和革命鬥爭(zheng) 的全麵深入發展,為(wei) 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6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發出《關(guan) 於(yu) 考慮成立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7年初,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烏(wu) 蘭(lan) 夫率自治運動聯合會(hui) 領導機關(guan) 和西蒙執委40餘(yu) 人由貝子廟出發,前往內(nei) 蒙古東(dong) 部小城王爺廟(今烏(wu) 蘭(lan) 浩特市),開始著手籌建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

  此時,東(dong) 北解放戰爭(zheng) 形勢發生了戰略性轉變,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人民軍(jun) 隊已擁有了在東(dong) 北戰場上的主動權。在內(nei) 蒙古解放區,由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內(nei) 蒙古民族自治運動,自“四三會(hui) 議”後的一年裏,逐步由西向東(dong) 轉移並得到快速蓬勃發展,以興(xing) 安盟為(wei) 中心的東(dong) 部後方根據地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地方民族武裝正在轉向人民軍(jun) 隊化,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培養(yang) 教育下的民族幹部隊伍也在不斷壯大。

  在這種有利形勢和優(you) 勢條件下,在內(nei) 蒙古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開創內(nei) 蒙古曆史新紀元的空前盛會(hui) ——內(nei) 蒙古人民代表會(hui) 議即“五一”大會(hui) 在興(xing) 安盟王爺廟街隆重舉(ju) 行。

  五月曙光 照亮草原

  1947年4月23日,春風吹拂著科爾沁草原,興(xing) 安盟王爺廟街天高氣爽、楊柳青青。街道兩(liang) 旁彩旗招展,洋溢著節日氣氛。各族人民興(xing) 高采烈,沉浸在無比歡樂(le) 和喜慶之中。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盼望已久的內(nei) 蒙古人民代表會(hui) 議,將於(yu) 下午1時許隆重開幕。

  五一會(hui) 址大廳內(nei) ,一段由東(dong) 北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時長8分多鍾的黑白影片,記錄了這一珍貴的曆史時刻。

  視頻中,來自內(nei) 蒙古地區部分盟市的農(nong) 牧民代表、婦女代表等參會(hui) 人員趕著馬車、騎著駱駝,帶著帳篷和幹糧,經過遼闊的草原沙漠,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

  今年94歲的烏(wu) 力吉圖,當時作為(wei) 警衛團一名普通戰士和戰友一起保衛“五一”大會(hui) 的勝利召開。

  “那天街上鑼鼓喧天,到處都在扭秧歌、貼標語,會(hui) 場中掌聲熱烈,各族群眾(zhong) 都在呼喊著‘毛主席萬(wan) 歲’‘共產(chan) 黨(dang) 萬(wan) 歲’‘各民族大團結萬(wan) 歲’,每個(ge) 人都興(xing) 高采烈。”烏(wu) 力吉圖回憶說。

  會(hui) 議期間,與(yu) 會(hui) 代表一致通過《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綱領》《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暫行組織大綱》《大會(hui) 選舉(ju) 條例》等製度文件。這些製度內(nei) 容完備、相互配套、初成體(ti) 係,是在內(nei) 蒙古地區專(zhuan) 門實行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製度文件。同時,選舉(ju) 並產(chan) 生以烏(wu) 蘭(lan) 夫為(wei) 主席、哈豐(feng) 阿為(wei) 副主席的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和以博彥滿都為(wei) 議長、吉雅泰為(wei) 副議長的內(nei) 蒙古第一屆臨(lin) 時參議會(hui) 。

  1947年5月1日下午7時,內(nei) 蒙古人民代表會(hui) 議宣布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餘(yu) 等誓以至誠,為(wei) 內(nei) 蒙古人民服務,並為(wei) 堅決(jue) 爭(zheng) 取自衛戰爭(zheng) 與(yu) 解放戰爭(zheng) 之勝利,與(yu) 徹底解放內(nei) 蒙古而奮鬥。”回蕩在那幢古樸小樓裏的錚錚誓言,至今仍振聾發聵。1947年5月19日,毛澤東(dong) 主席、朱德總司令來電祝賀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成立。賀電中說,曾經飽受困難的內(nei) 蒙古同胞在你們(men) 領導下,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曆史。我們(men) 相信,蒙古民族將與(yu) 漢族和國內(nei) 其他民族親(qin) 密團結,為(wei) 著掃除民族壓迫與(yu) 封建壓迫,建設新蒙古與(yu) 新中國而奮鬥!慶祝你們(men) 的勝利!

  內(nei) 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實現了內(nei) 蒙古地區各階層人民多年來渴求統一與(yu) 自治的願望,極大地鼓舞了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跟著共產(chan) 黨(dang) 走,團結一致、共求解放的革命熱情和信心,對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地區的社會(hui) 改革、經濟文化事業(ye) 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從(cong) 此,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英明領導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上東(dong) 西綿延4200公裏的內(nei) 蒙古自治區,如一匹奔馳的神駒,馳騁在祖國北疆。

  紅色基因 永續傳(chuan) 承

  烏(wu) 蘭(lan) 浩特,蒙古語意為(wei) “紅色的城市”,曆史的機緣,賦予這片土地不朽的紅色靈魂,讓這裏有了“草原延安”的別稱。

  靜靜地坐落在這座城市的五一會(hui) 址,既是紅色曆史的真實見證,也是傳(chuan) 承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五一會(hui) 址,1995年7月,被列為(wei) 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批準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

  在興(xing) 安盟,除五一會(hui) 址外,內(nei) 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烏(wu) 蘭(lan) 夫辦公舊址、內(nei) 蒙古黨(dang) 工委辦公舊址……遍布的75處紅色遺址遺跡,向世人講述著紅色興(xing) 安波瀾壯闊的曆史,見證著在黨(dang) 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興(xing) 安兒(er) 女一往無前、團結奮進的新征程。

  近年來,興(xing) 安盟持續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遺跡的保護修繕,還原文物本身的內(nei) 涵和特色,創新展示利用形式。如今,以“一館三址”為(wei) 核心的紅色旅遊矩陣,逐漸成為(wei) 興(xing) 安盟旅遊的一大亮點,越來越多的遊客選擇帶上家人走進紅色景區,參觀紅色文物保護單位,聆聽紅色故事,感悟紅色文化,接受紅色教育。

  “我們(men) 通過打造紅色打卡地圖、紅色文創產(chan) 品、紅色精品線路、紅色研學旅遊、紅色演藝劇目、紅色宣講活動等創新業(ye) 態,豐(feng) 富紅色旅遊內(nei) 涵,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紅色旅遊發展主線,不斷增進各族群眾(zhong) 的‘五個(ge) 認同’。”興(xing) 安盟文化旅遊體(ti) 育局局長烏(wu) 蘭(lan) 格日樂(le) 說,興(xing) 安盟將紅色資源連點成線,讓紅色旅遊創新出彩,吸引了區內(nei) 外目光,今年1至10月份,共接待遊客77萬(wan) 餘(yu) 人次。

  回首往昔,1947年5月1日的第一縷曙光,從(cong) 紅城升起,把草原大地照亮;第一聲號角,在興(xing) 安上空吹響,為(wei) 北疆兒(er) 女帶來希望。

  從(cong) 崢嶸往昔到盛世華章,紅色文化在這裏熠熠生輝,革命星火在這裏代代相傳(chuan) 。

  承載著厚重曆史的五一會(hui) 址,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其傳(chuan) 承的紅色基因,更是融入了血脈,正激勵和鼓舞著興(xing) 安各族兒(er) 女,凝聚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的磅礴力量,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蒙古新篇章。(記者 高敏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