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創新,引領“廣西製造”頻頻“出海”

發布時間:2023-11-13 10: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仕興(xing) 光明日報通訊員 鄧明甫 張維佳

  日前,滿載廣西柳工集團製造的裝載機、平地機、壓路機、挖掘機等重型機械的中歐班列,從(cong) 柳州鐵路港駛出,經由滿洲裏口岸,出境至俄羅斯莫斯科沃爾西諾站。

  與(yu) 此同時,經過40餘(yu) 天的海上航行,一整船廣西柳鋼集團熱軋產(chan) 品,抵達巴西伊塔瓜伊港。“這是公司開展鋼材出口貿易以來最大一筆出口訂單。”柳鋼集團銷售中心業(ye) 務主辦羅赤雲(yun) 介紹,“今年三季度,公司鋼材出口量同比增長517%,出口創匯同比增長370%。”

  “廣西製造”何以頻頻出海?“在強手如林的國際市場,創新是破局的關(guan) 鍵。”廣西玉柴股份公司副總經理王利民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玉柴海外市場表現亮眼:發動機銷售額同比增長超130%,工程機械海外訂單金額同比增長183%。目前,玉柴在中亞(ya) 地區公交市場占有率超90%,玉柴機器已遍布全球18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創新是企業(ye) 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世界一流企業(ye) 建設的推進,廣西國資國企將科技創新作為(wei) 企業(ye) 改革發展的頭號任務,全力提升科技攻堅效能,加快轉型升級步伐,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自治區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統籌安排3億(yi) 元,支持自治區國資委監管企業(ye) 科技創新項目(平台)共53個(ge) 。”自治區國資委副主任唐愛斌介紹。

  廣西國企近年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方麵頻頻實現新突破:柳工歐維姆預應力技術連續打破國際壟斷,被評為(wei) 創建世界一流專(zhuan) 精特新示範企業(ye) ;玉柴集團大馬力船電動力、廣投南南鋁加工全國首台套氣墊爐等填補國內(nei) 空白;北投集團大跨徑拱橋建造成套技術、柳工集團無人駕駛節能液壓挖掘機、玉柴集團國六發動機、華錫集團銦錫ITO高端靶材等重大科技成果國內(nei) 國際領先;玉柴研製出全球首款混動電驅無級變速動力總成、中國首台商用車燃氫發動機,引領內(nei) 燃機行業(ye) 向“低碳”“零碳”目標轉型……

  “這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新突破,是廣西國企堅持創新引領、加速提升企業(ye) 價(jia) 值創造能力取得的成果。”唐愛斌表示。

  2022年,廣西區直國企研發投入和研發強度均創曆史新高,研發經費投入119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今年1月至9月,自治區國資委監管企業(ye) 研發經費投入達78億(yi) 元,同比增加34%,研發投入強度1.33%。區直企業(ye) 獲2022年廣西科學技術獎31項,占比20%,廣西交科集團獲2022年度廣西企業(ye) 科技創新獎,廣投南南鋁加工、柳工機械、玉柴股份等獲2022年度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

  柳工近日在科特迪瓦阿比讓成立分公司。“這是今年柳工在海外成立的第四家子公司,標誌著柳工在全麵國際化征程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羅國兵介紹。目前,柳工在全球已擁有30家子公司和機構、4家海外製造工廠、5大全球研發基地、300多家經銷商,為(wei) 1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提供產(chan) 品和服務。

  “作為(wei) 柳工全麵國際化的經曆者、參與(yu) 者和執行者,柳工國際化和海外業(ye) 務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大批與(yu) 我們(men) 一起奮鬥的專(zhuan) 家們(men) 。”羅國兵表示,目前,柳工在全球擁有24個(ge) 研究院所,凝聚了一支由外籍專(zhuan) 家、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八桂學者等組成的千人研發團隊,他們(men) 成為(wei) 公司創新的動力源。前不久,國家土方機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落戶柳工,推動柳工成為(wei) 我國土方機械行業(ye) 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化示範的重要基地。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們(men) 把人才工作作為(wei) ‘一把手工程’,紮實推動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等。”唐愛斌介紹,目前,自治區國資委監管企業(ye) 共有人才創新平台170個(ge) ,集聚科技創新人才3萬(wan) 餘(yu) 人。

  “企業(ye) 創新發展的內(nei) 生動力離不開深化改革。”唐愛斌說,廣西國資委鼓勵企業(ye) 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場化經營機製、強化激勵約束等方麵改革創新,推動21家轉企科研院所優(you) 化調整,成為(wei) 企業(ye) 科技研發和創新發展的重要平台。

  廣西交科集團由科研機構改革轉製而來。“改製後,集團通過建章立製,堅持科研初心,在自主創新方麵不斷取得突破,為(wei) ‘大國重器’港珠澳大橋、‘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橋等多個(ge) 超大橋梁提供技術支撐。”該集團科技信息部部長黎力韜介紹,目前,集團擁有有效專(zhuan) 利499項,榮獲國家級、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00餘(yu) 項。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13日 0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