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學生學會自主“選擇”
如何讓學生學會(hui) 自主“選擇”
上海一所中學堅持生涯教育14年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生涯教育成為(wei) 很多省份高中的“必選項”。但生涯教育到底怎麽(me) 做、誰來做,如何讓學生在高考前能明晰“我擅長什麽(me) 、我喜歡什麽(me) 、我將來想要做什麽(me) ”,仍是一個(ge) 擺在不少中學校長麵前的難題。
上海是全國最早啟動“成建製”生涯教育探索的省份。早在2012年,上海市就發布了《上海市學生職業(ye) (生涯)發展教育“十二五”行動計劃》。2018年,上海又發布了《關(guan) 於(yu) 加強中小學生涯教育的指導意見》,要求確保全體(ti) 高中學校100%開設生涯課程和生涯規劃指導服務,引導學生學會(hui) 選擇、自主發展。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上外附中”)對生涯教育的探索更早一些,從(cong) 2009年開始,這所七年一貫製中學就開始在6年級學生中推廣生涯教育,一直持續到學生12年級畢業(ye) 。每一屆初三學生,都有兩(liang) 周的“放假”時間:他們(men) 不用上學,而是組隊到社會(hui) 上進行各類課題調研,走進各行各業(ye) 。
生涯教育的“痛點”在哪裏
“81.5%的高中學生、77.7%的高校學生自主選擇考試科目,學生自主性明顯增強”,這一數據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公布的調研報告。該報告2019年對試點省份71843名高中教師、學生、家長、高校教師、高校學生進行了調研,結果發現,高考自主選擇性增強了,但不代表學生“會(hui) 選擇”。
研究團隊2020年對試點省份2017級、2018級、2019級高考學生進行了31萬(wan) 多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部分高校教師認為(wei) 學校或者專(zhuan) 業(ye) 存在生源質量下降的情況,學生不及格率增加;高中提供誌願填報輔導、畢業(ye) 有明確規劃的學生學習(xi) 適應性明顯更高。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鳳的研究,指出了當前我國生涯教育的“痛點”。比如,生涯教育被一些學校狹隘地理解為(wei) “升學指導”,一些教師對學生科目選擇、誌願填報的指導,基本上是本著“分數至上”的理念,缺乏從(cong) 國家需求、學生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長遠眼光。不少學校更關(guan) 注的是“小生涯”,而非“大生涯”。
我國生涯教育更多麵向高中學生選科問題,而對初中、小學及學前階段的生涯教育缺乏關(guan) 注。“但從(cong) 國外主要國家的實踐來看,都比較重視生涯教育的啟蒙。”王新鳳舉(ju) 例,美國提倡生涯教育要從(cong) 6歲開始,小學、初中、高中以及18歲之後有不同的職業(ye) 生涯教育分工;日本提出學校教育要和職業(ye) 生活相銜接,要從(cong) 小學開始就引入生涯教育。
此外,部分從(cong) 事生涯教育的老師也不夠專(zhuan) 業(ye) ,大多數學校裏由德育老師、心理老師兼職生涯教育老師。王新鳳說,有老師反映“不太敢做,我們(men) 半專(zhuan) 業(ye) 的老師對這事沒有理解很到位”。而這也讓一些培訓機構嗅到了商機,有家長向王新鳳所在的調研團隊反映,培訓機構“有專(zhuan) 門的教授負責包裝”“5萬(wan) 、10萬(wan) 元都有”。
讓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hui)
擁有60年辦學曆史的上外附中正在中學教育領域嚐試破解這些痛點問題。該校從(cong) 6年級開始對新生進行生涯教育,每個(ge) 年級都對應了不同的生涯教育目標,中學生的每一個(ge) 重要階段,都有自主選擇的機會(hui) 。
6年級新生一進校,就由高年級學長學姐帶領他們(men) 熟悉校園環境、了解校園精神文化、幫助他們(men) 適應校園生活。他們(men) 從(cong) “生涯遊戲”體(ti) 驗開始,每個(ge) 班級根據主題自己設計遊戲方案,由學生擔任導演、互動主持人,在主題場景中進行講解、對校園內(nei) 外的人物進行角色扮演。
7年級學生就要開始進行“生涯行走實踐”,學校搭建平台、整合資源,鼓勵學生到街道、社區、場館、企業(ye) ,初步體(ti) 驗一個(ge) 企業(ye) 、了解一門職業(ye) 、感受一種職業(ye) 文化;8年級學生要“記錄成長”,結合項目化學習(xi) ,進行特定行業(ye) 的學習(xi) 考察;到了9年級,學生會(hui) 在4-5月間獲得兩(liang) 周的“假期”,進行社會(hui) 課題研究。
這種課題調研,由該校課程發展中心組織專(zhuan) 家先對初三學生做學術指導、寫(xie) 作、研究方法的培訓,之後學生各自組隊走出校園做社會(hui) 調查課題。今年9月,該校4名高一學生組隊完成的課題《基於(yu) 區塊鏈技術的臨(lin) 期產(chan) 品銷售平台》,還拿到了SAGE全球中學生可持續發展創新大賽“體(ti) 麵工作與(yu) 經濟增長”領域的金獎。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嚐試解決(jue) 問題。他們(men) 懂得聚焦社會(hui) 議題,並尋找解決(jue) 方案,這個(ge) 過程其實在推動學生明晰自己的興(xing) 趣領域。”上外附中學生發展中心主任陸敏介紹,生涯教育配置在學生發展中心這一專(zhuan) 門機構之下,該中心下設心理健康、學生自主發展和升學指導辦公室等。
這所學校崇尚的是“大生涯教育”理念。“生涯教育不僅(jin) 僅(jin) 是幫助學生高考填報誌願。”陸敏說,歸根到底,這是一個(ge) 學生自我探索、理解社會(hui) 、規劃未來的全過程,“學生要體(ti) 會(hui) 每一個(ge) 環節,僅(jin) 高中3年還不夠,需要盡早開始,附中七年一貫製的學製和特色課程,能為(wei) 這樣全麵的探索提供優(you) 勢。”
從(cong) “我能考什麽(me) 學校”到“我將來要做什麽(me) ”
生涯教育帶給青少年學生的改變,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
10月28日,中國貿促會(hui) 原副會(hui) 長、國際展覽局原中國首席代表、上外附中75屆校友王錦珍回到母校,給學生帶來了一堂生涯教育的講座《親(qin) 曆世博,見證中國發展》。他通過各個(ge) 城市舉(ju) 辦世博會(hui) 的故事,給學生們(men) 分析了國際國內(nei) 形勢,講述了國與(yu) 國之間、城市與(yu) 城市之間如何“做買(mai) 賣”,以及中國外交人才需求現狀等。
在之後的兩(liang) 個(ge) 月,這樣的講座在該校就有4場。“一兩(liang) 次講座可能改變不了什麽(me) ,但14年的名家講壇堅持下來,總能給學生帶來一些啟發,促成見賢思齊。”陸敏說。
上外附中畢業(ye) 生任宣穎如今在一家酒店管理集團工作,“擅長並且喜歡這份工作”。她覺得,自己最終能在大學入學、就業(ye) 時拿到Offfer,主要原因就是在中學校園活動中探索和培養(yang) 出來的“人際溝通協調能力”。
她還記得自己在初三兩(liang) 周“放假”時間裏到提籃橋社區醫院的安寧病房,調研了那時上海還沒幾家醫院在做的臨(lin) 終關(guan) 懷項目,“一下子拓寬了我的視野,高一一開學,我就加入了心理社團想做些事”。
任宣穎後來參與(yu) 策劃學校的心理健康月活動,參照綜藝節目形式讓同學們(men) 課間在校園裏打卡闖關(guan) ,“我們(men) 設計了五六個(ge) 關(guan) 卡,每一個(ge) 打卡點都要去找不同的老師商量場地,還要針對不同特點的同學給出不同的分工,特別鍛煉人”。
有人擅長溝通,還有的人通過生涯實踐發現自己擅長做學術研究。今年8月,上外附中高二學生邵曉瑋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創新試點班錄取。他是一個(ge) 典型的“理科男”,特別擅長數學和物理。
“我試過參加學校的各種社團,感覺最拿手的還是理科競賽。”邵曉瑋介紹,他參加了學校科創研究類的信息學社團,並由此對信息學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參加了信息奧賽,“我們(men) 有很完善的科創研究體(ti) 係,可以一步一步像打怪升級一樣往上爬。我不屬於(yu) 特別擅長交流的人,我將來可能會(hui) 從(cong) 事學術研究。”
據了解,上外附中現有學生社團53個(ge) ,涵蓋外語、科創、文藝、公益、體(ti) 育等各領域,所有學生社團大都在老師指導下由學生自主組織、運行。每名學生都可以向學校遞交申請報告新開某個(ge) 領域的社團。
此外,該校還提供生涯特色課程和測評工具,將個(ge) 人優(you) 勢探索引入學生的自我認知視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jia) 。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