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能源開發攀上超高海拔

發布時間:2023-11-13 10:56:00來源: 經濟日報

  雅礱江柯拉一期光伏電站並網發電,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25台風機全容量並網發電,西藏那曲市尼瑪縣國投塘魯5萬(wan) 千瓦光伏項目具備全容量並網發電條件……今年以來,一批特殊的重點新能源發電項目格外引人注意,在他們(men) 前麵都有一個(ge) 共同的定語——超高海拔。隨著我國新能源資源走向深度開發,新能源項目受到的土地和能源資源約束日益明顯。電力企業(ye) 紛紛將目光轉向施工難度更高、新能源資源更為(wei) 富集的超高海拔地區。

  超高海拔地區新能源開發潛力如何?什麽(me) 樣的開發模式更適合超高海拔地區?近日,記者深入青藏高原探尋答案。

  高原綠電寶庫待挖掘

  在陽光照耀下,一排排黑色的光伏板在崇山峻嶺間閃閃發亮,與(yu) 遠處雄偉(wei) 的寧金抗沙雪山遙相呼應,共譜一首光與(yu) 雪的交響曲。這裏就是國投電力西藏日喀則仁布縣普鬆10萬(wan) 千瓦光伏電站,海拔在4100米至4600米之間。正式並網後,年平均發電量可達2億(yi) 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5.55萬(wan) 噸。

  在新能源項目中,一般將海拔3500米至5500米的地方稱為(wei) 超高海拔地區。作為(wei) 一名多年從(cong) 事風電光伏等項目開發建設的新能源工作者,國投西藏仁布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李雪峰也是首次到這麽(me) 高海拔的地區工作。他告訴記者:“這裏雖然施工環境艱苦,但是光照條件好、項目收益率高,西藏新能源開發未來可期。”

  來到項目相鄰的西藏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25台風機在海拔5000米至5200米的山脊線上隨風轉動,源源不斷地送出綠電。這是我國首個(ge) 超高海拔風電開發技術研究和科技示範項目,也是首個(ge) 並入西藏主電網的風電項目——西藏措美哲古風電場。

  三峽集團西藏能投山南分公司負責人王亮表示,項目建成投產(chan) 為(wei) 後續超高海拔地區“基地化、規模化、集中連片”風電開發奠定了基礎,填補了超高海拔地區風力發電開發建設的行業(ye) 空白。下一步,將打造一個(ge) 超過百萬(wan) 千瓦的清潔能源基地。

  在優(you) 質新能源資源越來越有限的情況下,不少地方進行風電光伏項目開發難度越來越大。西藏有豐(feng) 富的清潔能源資源,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8億(yi) 千瓦;光伏技術可開發量98億(yi) 千瓦,資源量均居全國首位;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1億(yi) 千瓦,發展潛力巨大。

  與(yu) 此同時,電源結構性矛盾和枯水期嚴(yan) 重缺電問題,仍是製約西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西藏發電裝機以水電為(wei) 主,“豐(feng) 餘(yu) 枯缺”現象嚴(yan) 重。若發展火電機組運行成本極高,且容易破壞高原生態環境。用新理念、新模式推動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建設,不僅(jin) 可以為(wei) 促進西藏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可靠的能源保障,還能提升我國中長期能源電力供應保障能力,促進我國能源結構轉型、如期實現碳中和目標。

  首批項目建成後,國投集團將在西藏新能源開發規模上躋身第一梯隊。在國投西藏新能源公司總經理範相林看來,“十四五”期間,西藏清潔能源將迎來快速發展。“企業(ye) 裝機規模上不去,在競爭(zheng) 中就會(hui) 受限。西藏新能源開發剛起步,公司可以大展身手。”

  “此外,西藏的投資環境比較好,項目融資成本也比較低。”範相林補充說。

  光熱發電是重要支撐

  新能源“靠天吃飯”,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開發模式。在超高海拔地區,不可能大規模上馬調節能力強的火電機組,規模化開發新能源如何由規劃變為(wei) 現實?

  水風光一體(ti) 化開發是西藏清潔能源資源開發建設的必由之路。《“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提出,中長期依托西藏地區水電大規模開發,持續推進西藏主要流域水風光綜合基地規劃論證和統籌建設。

  “在西藏開發新能源還是要以大基地外送為(wei) 主。”範相林說。如果單一開發水電資源,成本太高,收益也達不到要求,要通過配比一部分新能源來滿足開發要求。同時,依托水電調節能力,帶動風光資源規模化多能互補開發,提高可再生能源生產(chan) 、消納和存儲(chu) 能力。

  但在西藏新能源資源最豐(feng) 富的那曲、阿裏等地區,水電潛在裝機有限,在現實開發中難以作為(wei) 大基地基礎支撐電源,這部分資源如何開發?

  “我們(men) 積極配合地方政府建設一個(ge) 以光熱發電為(wei) 重要支撐的電源點。”國投西藏新能源公司生產(chan) 管理部經理李芃介紹,用光熱作電源支撐有諸多優(you) 勢:一方麵,可加快建設進度。相較水電建設周期比較長,光熱電站兩(liang) 三年時間就可形成規模。同時,可快速提升西藏電力保障能力,優(you) 化能源結構;另一方麵,可實現餘(yu) 熱供暖。當前青藏高原地區有一個(ge) 很大的痛點,就是集中供暖。光熱一體(ti) 化基地可以在城市周邊布局,光熱發電的餘(yu) 熱可以在冬季給城市供暖,減少投資成本。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高級顧問孫銳認為(wei) ,在新能源基地中,若沒有生物質發電,光熱發電是唯一可以24小時連續穩定發電的電源,能發揮調峰、調頻、提供轉動慣量和旋轉備用的功能。同時,在極端氣象條件下,如果出現風電和光伏發電受阻、儲(chu) 能電站無能可儲(chu) 的情況,光熱發電機組可利用天然氣發電,保證有一定功率的電力可以輸出。

  今年3月,國家能源局發布《關(guan) 於(yu) 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guan) 事項的通知》提出,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力爭(zheng) 在“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wan) 千瓦左右。

  “西藏清潔能源正處於(yu) 大規模開發前夜,需要統籌電源和電網,統籌生產(chan) 、輸送和消費,做好多能互補配置工作,避免電源項目碎片化開發。”範相林表示。

  大規模應用構網型儲(chu) 能

  從(cong) 拉薩驅車11個(ge) 小時,記者來到位於(yu) 羌塘腹地“無人區”的那曲市尼瑪縣,讓人意外的是,竟遇上了縣城停電。隨著我國電力可靠性不斷提升,記者已經很久沒有經曆過非計劃停電了。

  西藏電網曆史上長期孤網運行,近年來隨著藏中、青藏、川藏、阿裏等電力聯網工程投運,西藏地區全麵進入大電網的懷抱。電力供給能力大幅提升,但是整體(ti) 網架結構依然薄弱,在一些電網末梢區域,電力質量仍有待提升。在這樣一種現實條件下開發新能源,必須提升新能源的主動支撐能力。

  位於(yu) 尼瑪縣近郊的國投塘魯5萬(wan) 千瓦光伏電站,正是為(wei) 了攻克這一難題而生。“這不是普通的光伏電站,它運用了構網型儲(chu) 能技術,能夠提供轉動慣量和同步電壓、電流,目前國內(nei) 還沒有大規模應用該項技術的案例。有了這個(ge) 技術,電站可以作為(wei) 電網末端的支撐點,為(wei) 電網提供穩定的供電保障。”國投西藏尼瑪新能源有限公司項目經理黃權在來到國投集團前,先後在幾內(nei) 亞(ya) 、塞拉利昂等國家和地區的5個(ge) 水電站擔任中國援外專(zhuan) 家,他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電站建成後將大幅提升縣城供電質量”。

  記者了解到,目前西藏電網結構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支撐性電源、缺少轉動慣量。“構網型儲(chu) 能技術相當於(yu) 在係統中多增加了火電機組,我們(men) 的兩(liang) 個(ge) 項目均采用了這一技術。一旦探索成功,將對西藏電網穩定運行和新能源規模化開發、加強我國新形勢下電力係統穩定性、實現新能源對傳(chuan) 統能源的可靠替代,產(chan) 生非常積極的影響。”範相林說。

  西藏薄弱的電網配套設施還製約著新能源消納。全國新能源消納監測預警中心發布數據顯示,西藏今年1月至9月的光伏發電利用率僅(jin) 為(wei) 77.7%,遠低於(yu) 全國其他地區90%以上的光伏利用率。

  範相林認為(wei) ,西藏電網500千伏主網已初步形成,500千伏環網也即將建成,再加上已啟動的青藏直流擴容工程、金上到湖北特高壓工程和已經納入“十四五”規劃的藏東(dong) 南至粵港澳特高壓工程等,都將有助於(yu) 西藏新能源消納。“預計2027年之後,隨著送出通道完善、網架結構增強,西藏新能源消納問題會(hui) 逐步解決(jue) 。”(記者王軼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