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科幻產業需要形成合力
作者“海 漄
對我來說,“科幻+傳(chuan) 統文化”並不是刻意的組合,而是在“兩(liang) 創”大潮中的順勢而為(wei) 。我相信,即便沒有《時空畫師》,其他作家也會(hui) 做出同樣的選擇。
不久前,我的中篇小說《時空畫師》在成都世界科幻大會(hui) 上獲得2023雨果獎最佳短中篇小說獎。從(cong) 前輩劉慈欣手中接過獎杯,對我來說是莫大的鼓勵。
一步步走上科幻創作的道路源自心底的熱愛。小時候,我喜歡到家附近的新華書(shu) 店讀書(shu) ,不經意間讀到了小說《海底兩(liang) 萬(wan) 裏》《神秘島》《古峽迷霧》等科幻作品。讀中學時,我開始有意識地找科幻小說來讀,同學們(men) 也爭(zheng) 相傳(chuan) 閱科幻雜誌,這種閱讀氛圍讓我更加鍾情於(yu) 科幻。科幻的迷人之處,在於(yu) 通過科學幻想的方式,創造與(yu) 現實不同的世界,帶人們(men) 體(ti) 驗想象的奇觀。對於(yu) 科幻迷來講,動筆寫(xie) 小說是很自然的選擇。當你反複在小說營造的奇觀裏翱翔,總有一天會(hui) 想親(qin) 手創造自己的文學世界。
將熱愛的種子澆灌成花朵,需要不懈耕耘。科幻是我的業(ye) 餘(yu) 愛好,我無法將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其中,但可以把休息娛樂(le) 的時間用於(yu) 寫(xie) 作。寫(xie) 作過程充滿艱辛甚至煎熬,因為(wei) 熱愛,我堅持了下來。大學期間,在經曆了多次退稿以後,我創作的小說《驚情喀納斯》在雜誌《今古傳(chuan) 奇》上發表。這讓我收獲了繼續創作的信心,也讓我與(yu) 文學編輯建立起聯係,不斷從(cong) 他們(men) 那裏獲取專(zhuan) 業(ye) 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時光飛逝,我的科幻創作終於(yu) “走上正軌”,每年發表兩(liang) 三部中短篇小說,吸引了一批讀者。
科幻創作的一個(ge) 普遍難題是,作者常常用長篇累牘的深奧術語解釋科幻設定,這不僅(jin) 提高了接受門檻,也打亂(luan) 了敘事節奏,因此難以獲得廣泛的閱讀和傳(chuan) 播。劉慈欣的《三體(ti) 》《吞食者》等作品既有突出的科幻元素,又講述曲折新奇的故事,引人深思,令人著迷。這些作品啟發我,無論“硬科幻”還是“軟科幻”,講好故事才是好科幻。在創作中,我始終堅持故事為(wei) 先的理念,格外注意科幻元素是否易於(yu) 讀者接受,也漸漸學會(hui) 在情節推演中自然帶出科幻設定,把作品營造的科幻世界逐步展現給讀者。《時空畫師》開篇並沒有很多科幻要素,反而更像一個(ge) 懸疑故事,隨著情節發展,科幻設定開始浮出水麵。從(cong) 結果來看,這樣的創作理念使我的作品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
獲獎後,不少人問我《時空畫師》“科幻+傳(chuan) 統文化”的設定很新穎,靈感源自哪裏?直接靈感來自古畫《千裏江山圖》。北宋畫家王希孟留下傳(chuan) 世名作,其人其事在史書(shu) 中卻隻有寥寥數字記載,這為(wei) 發揮文學想象力留下了巨大空間。小時候,我曾反複閱讀一本白話版的《資治通鑒》,其中的精彩內(nei) 容至今難忘,不少懸念也讓我意猶未盡。一個(ge) 曆史細節展開來,就可能成為(wei) 一部優(you) 秀的文藝作品。我的《走蛟》等一係列“曆史科幻小說”,都由曆史的留白而來。
每個(ge) 作家的創作都有曆史文化烙印,科幻也是這樣。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賡續傳(chuan) 承未曾中斷。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作為(wei) 龐大的創作“數據庫”,從(cong) 中取材並進行創新轉化,就會(hui) 源源不斷推出新的文學作品、影視節目、旅遊項目、文創產(chan) 品。我們(men) 生於(yu) 斯、長於(yu) 斯,在傳(chuan) 統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從(cong) 中汲取素材再正常不過,取材於(yu) 此的故事也會(hui) 更容易贏得讀者共鳴。放眼當前文藝創作,越來越多創作者主動投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大潮,從(cong) 我們(men) 的古老文明中尋靈感、找素材已經成為(wei) 一種創作共識。對我來說,“科幻+傳(chuan) 統文化”並不是刻意的組合,而是在“兩(liang) 創”大潮中的順勢而為(wei) 。我相信,即便沒有《時空畫師》,其他作家也會(hui) 做出同樣的選擇。
科技的春天才能造就科幻的春天。無論哪種科幻,都來源於(yu) 科學,科技發展蒸蒸日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這讓人們(men) 對科學充滿向往與(yu) 好奇,吸引人們(men) 去閱讀科幻作品,也因此造就了科幻產(chan) 業(ye) 的生機活力。可以說,當今中國科技的繁榮,是科幻創作最大的底氣。而作為(wei) 一名金融工作者,我常常從(cong) 產(chan) 業(ye) 角度思考中國科幻的未來,希望中國科幻真正強起來。我認為(wei) 要實現這一願景,需要更完備的產(chan) 業(ye) 鏈要素,補齊產(chan) 業(ye) 發展的短板。同時要抓好影視改編等關(guan) 鍵環節,發揮提綱挈領的作用。比如,《流浪地球》《獨行月球》《三體(ti) 》等優(you) 秀影視作品的成功,對科幻產(chan) 業(ye) 的整體(ti) 提升作用就十分明顯。他們(men) 一方麵讓科幻作品廣泛傳(chuan) 播,拉動了科幻作品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麵細化產(chan) 業(ye) 分工,讓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進而夯實了文化工業(ye) 體(ti) 係和行業(ye) 基礎。發展科幻產(chan) 業(ye) 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文學創作、版權交易、影視改編等各環節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在成都參加世界科幻大會(hui) 時,我有一個(ge) 感受:國外的科幻迷、科幻作者大多已上了年紀,但中國的科幻迷、科幻作者卻很年輕,我們(men) 有越來越多十幾、二十幾歲甚至年齡更小的科幻迷。這昭示著中國科幻朝氣蓬勃的未來,隻要付出真心和努力,我們(men) 一定能打造出文脈悠長、感動世界的中國科幻。
(作者為(wei) 科幻作家,記者張明瑟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