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助力中國式現代化
工業(ye) 化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guan) 鍵動力,貫穿在現代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扭住新型工業(ye) 化這個(ge) “牛鼻子”,持續提升工業(ye) 現代化水平。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要深刻理解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特征要求,準確把握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重點方麵,匯聚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強大合力,以新擔當新作為(wei) 開創我國工業(ye) 發展新局麵。
深刻理解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特征要求
工業(ye) 化是一個(ge) 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進程助力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深刻分析把握國內(nei) 外形勢變化和我國新型工業(ye) 化的階段性特征,這也是新型工業(ye) 化縱深推進的總體(ti) 要求。
一是回應時代性變革性的挑戰考驗。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成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ye) 體(ti) 係。麵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我國發展進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的時期。世界經濟仍在複蘇乏力中徘徊,主要發達國家加速先進製造業(ye) 回流,諸多新興(xing) 經濟體(ti) 加速工業(ye) 化進程,使得我國工業(ye) 化發展麵臨(lin) 嚴(yan) 峻局麵。如何確保外部環境變化之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如何確保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在關(guan) 鍵時刻不掉鏈,如何確保極端情景下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如何確保發展主動權掌控在自己手中,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必須要做出回答的係列重大時代課題。
二是承載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工業(ye) 化是推進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關(guan) 鍵動力,貫穿在現代化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ti) 基本都是依靠強大的製造業(ye) 和實體(ti) 經濟而邁進現代化強國行列。工業(ye) 化的廣度和深度深刻影響著現代化的速度和程度,加快新型工業(ye) 化步伐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戰略意義(yi) 和深遠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扭住新型工業(ye) 化這個(ge) “牛鼻子”,持續提升工業(ye) 現代化水平,不斷夯實強國建設、民族複興(xing) 的物質基礎和產(chan) 業(ye) 基礎。
三是遵循規律性特殊性的發展要求。推進新型工業(ye) 化過程中,既要看到世界各國工業(ye) 化發展曆程和我國工業(ye) 化探索實踐已表明,以科技進步為(wei) 先導、以市場化為(wei) 動力、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以工業(ye) 化與(yu) 城鎮化互促為(wei) 抓手是普遍規律、基本遵循、共性要求,推進新型工業(ye) 化始終不能忽視、偏離或舍棄;更要看到,一個(ge) 國家選擇什麽(me) 樣的現代化道路,是由其曆史傳(chuan) 統、社會(hui) 製度、發展條件、外部環境等諸多因素決(jue) 定的。當前我國工業(ye) 化正處在約束條件由寬到嚴(yan) 的特殊階段、發展目標由大變強的重要關(guan) 口、發展要求由量到質的關(guan) 鍵節點,新型工業(ye) 化必須立足國情實際和現階段特點,堅持工業(ye) 化普遍規律與(yu) 國情特點緊密結合,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全過程,全麵整體(ti) 係統加以推進落實。
科學把握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重點方麵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ye) 化。要在適應時代要求和形勢變化準確把握特征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時間表、任務書(shu) 、路線圖,推動新型工業(ye) 化不斷取得更大突破更好成效。
一是聚焦科技創新引領帶動,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確保產(chan) 業(ye) 體(ti) 係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新型工業(ye) 化的前提條件和客觀要求,也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重要任務。要強化需求導向和場景牽引,發揮龍頭企業(ye) 作用,構建產(chan) 學研用高效協同、上下遊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ti) 。要針對我國材料、工藝等產(chan) 業(ye) 基礎領域長期積累不足,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材料等短板問題,梳理明確製造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堵點斷點卡點,集中力量加快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標誌性重大技術裝備突破和推進實施產(chan) 業(ye) 基礎再造,支持產(chan) 品在應用端不斷完善迭代升級,真正實現“三個(ge) ”提升,即提升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提升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針對我國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對外依存度較高、缺乏定價(jia) 權、話語權不足,加快國內(nei) 增儲(chu) 上產(chan) 和產(chan) 供儲(chu) 銷體(ti) 係建設,深化與(yu) 資源型國家投資經貿合作,積極參與(yu) 完善全球礦業(ye) 治理機製,進一步用足用好全球資源,保障工業(ye) 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長期需要。
二是聚焦新老並舉(ju) 優(you) 化升級,著力完善定位清晰、特色鮮明的產(chan) 業(ye) 結構。要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升級。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占整體(ti) 工業(ye) 比重超過80%,是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基底,不能當成“低端產(chan) 業(ye) ”簡單退出。加大製造業(ye) 企業(ye) 技術改造資金支持力度,落實技術改造投資稅收優(you) 惠和專(zhuan) 項再貸款政策,完善企業(ye) 技改標準要求,加強有關(guan) 法規製度建設,積極推動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大力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chan) 權服務等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引導和支持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促進現代服務業(ye) 與(yu) 先進製造業(ye) 相融共生、互促共進,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撐,實現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煥發生機活力,持續鞏固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整性獨特優(you) 勢。要大力培育新產(chan) 業(ye) 新賽道。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GDP比重還不高,未來發展空間和潛力十分巨大。既要繼續促進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強鏈延鏈補鏈,還要前瞻性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更多能夠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搶占全球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製高點的新興(xing) 支柱產(chan) 業(ye) ,推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未來產(chan) 業(ye) 集群式、融合式發展。
三是聚焦統籌謀劃一體(ti) 推進,著力形成分工合理、優(you) 勢互補的產(chan) 業(ye) 布局。要堅持係統觀念和一盤棋理念,立足資源稟賦、工業(ye) 基礎和發展條件等存在差異的客觀實際,有效調動各地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和產(chan) 能無序無度擴張,注重新型工業(ye) 化與(yu) 城鎮化、農(nong) 業(ye) 現代化協調發展。要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ti) 功能區戰略引導產(chan) 業(ye) 布局趨向合理,通過牢牢把握各自功能定位,發揮比較優(you) 勢、區位優(you) 勢,形成合理分工、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要針對功能定位重疊、產(chan) 業(ye) 布局趨同、集聚效應不強、招商引資惡性競爭(zheng) 等突出問題,提升經開區、高新區、工業(ye) 園區等園區功能作用,推動國家新型工業(ye) 化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提質增效升級。要加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努力在開放競爭(zheng) 中實現跨越,不斷增添發展新動能、拓展發展新空間。
四是聚焦深度融合賦能助力,著力充實動力強勁、綠色低碳的產(chan) 業(ye) 底色。要大力推動數字技術與(yu) 實體(ti) 經濟深度融合,針對工業(ye) 行業(ye) 場景複雜、數字化轉型麵臨(lin) 瓶頸、需求多元多樣等問題,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feng) 富應用場景等優(you) 勢,加快工業(ye) 數字化轉型。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加快推進網絡、算力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體(ti) 係建設,打通數字基礎設施大動脈,築牢數字安全屏障,實現工業(ye) 互聯網規模化應用,促進互聯互通、共建共享。要全麵推動工業(ye) 綠色低碳發展。目前,我國工業(ye) 領域能源消費占總量2/3左右,碳排放量占比70%左右,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碳排放“雙控”要求,抓好降碳、減汙、擴綠、增長,穩妥推進煤電、鋼鐵、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ye) 碳達峰。探索建立符合國情、國際認可的碳定價(jia) 體(ti) 係,改善工業(ye) 用能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比重,依靠技術創新不斷提高製造業(ye) 能效水平,全麵推動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匯聚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強大合力
推進新型工業(ye) 化是關(guan) 係戰略全局的係統工程,要勇於(yu) 開拓創新擔當作為(wei) ,凝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智慧力量。
一是堅持有效市場,提供有力支撐。從(cong) 工業(ye) 化一般規律來看,一國市場規模容量決(jue) 定分工廣度深度,而分工廣度深度決(jue) 定產(chan) 業(ye) 發展水平。大規模國內(nei) 市場是我國新型工業(ye) 化的顯著優(you) 勢,更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強大支持。隻有加快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高標準市場體(ti) 係,推動各類商品和要素資源充分暢通流動,才能增強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緩解工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要素資源趨緊約束,創造形成加快新型工業(ye) 化的有利條件。從(cong) 各類要素市場製度來看,要針對數據等生產(chan) 要素確權難、定價(jia) 難、流通難等問題,切實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步伐,推動各類要素市場充分發育,提升配置效率效能,充分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從(cong) 堅決(jue) 破除市場壁壘來看,要重點解決(jue) 一些地區在市場準入、一些領域在招標采購等方麵設置的門檻、障礙或壁壘,消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zheng) 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因素。通過優(you) 化市場監管方式,秉持包容審慎原則鼓勵創新探索,提高監管法治化、規範性和透明度水平,著力維護市場公平競爭(zheng) 秩序。
二是堅持有為(wei) 政府,提供有力保障。要不斷提高政策供給的精準性、持續性和深入性,實現財稅、金融、投資、環保、科技、土地等各類政策協同聯動,優(you) 化完善實施方式,形成複合疊加效應。從(cong) 產(chan) 業(ye) 政策供給來看,要牢固樹立產(chan) 業(ye) 政策支持推動新型工業(ye) 化的強烈意識,加大對工業(ye) 特別是對先進製造業(ye) 、對重點產(chan) 業(ye) 鏈的支持力度。不斷提升完善產(chan) 業(ye) 治理能力水平,全麵落實已有政策辦法,推動政策資源更多、更有力度、更大範圍、更有針對性地向先進製造業(ye) 集中、向重點產(chan) 業(ye) 鏈集中。從(cong) 財稅政策方麵,要實施先進製造業(ye) 企業(ye) 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完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重點新材料保險補償(chang) 機製,研究出台首版次軟件保險補償(chang) 政策。從(cong) 金融政策供給來看,要堅持服務實體(ti) 經濟,逐步擴大製造業(ye) 中長期貸款和信用貸款規模,鼓勵持續創新金融產(chan) 品、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ti) 係,引導各類社會(hui) 資本投新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三是堅持激活企業(ye) ,提供有力保證。新型工業(ye) 化歸根到底要靠企業(ye) 來實現,企業(ye) 強才能工業(ye) 強,工業(ye) 強才能國家強。要進一步推動促進各類企業(ye) 優(you) 勢互補、同台競技、共同發展,進一步抓大育小、梯度發展、協同共進,既要培育更多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世界一流企業(ye) ,也要培育聚焦細分行業(ye) 領域,精耕細作掌握獨門絕技的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國有企業(ye) 作為(wei) 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骨幹力量,要立足國家所需、產(chan) 業(ye) 趨勢,圍繞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瞄準國際先進水平,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布局新產(chan) 業(ye) 新賽道、保障戰略性資源供應保障等方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民營企業(ye) 占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數量7成以上,是推進新型工業(ye) 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著力優(you) 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切實幫助民營企業(ye) 解決(jue) 實際問題。要激發動力活力,提振企業(ye) 信心,增強企業(ye) 預期,弘揚企業(ye) 家精神,推動更多優(you) 秀企業(ye) 在公平競爭(zheng) 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杜國功 作者係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紀委書(shu) 記)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