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工業遺存 再塑文旅富礦——寧夏石嘴山市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旅遊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閆磊
初冬的寧夏賀蘭(lan) 山,山峰嵯峨,碧空澄澈。11月12日,記者從(cong) 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火車站出發,登上開往賀蘭(lan) 山腹地的“石炭井號”綠皮火車。
“咦?不一樣了,完全變了。那些洗儲(chu) 煤場都不見了。”“以前這山裏到處是煤礦,現在工礦區廢棄了,沒想到還火成了影視拍攝基地!”車廂裏,有人望著窗外慨歎。循聲一問,原來是周末結伴到原石炭井礦區旅遊的人。
石嘴山,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重點布局的老工業(ye) 基地,曾產(chan) 生了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爐鋼”“第一度電”。自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men) 在賀蘭(lan) 山下拓荒創業(ye) ,一座因工礦而生的城市開始崛起。進入新世紀,煤炭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逐漸退出曆史舞台,留下了洗煤廠、運煤鐵路線、工礦區等大量工業(ye) 遺存。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力度,加強城鄉(xiang) 建設中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如何在保護中活化利用工業(ye) 遺存,更好地傳(chuan) 承奮鬥精神?石嘴山在大力發展工業(ye) 文化旅遊中找到了新路徑。
“百裏礦區”蝶變生態景區
初冬,來到賀蘭(lan) 山深處的大磴溝,山坡小樹迎著暖陽輕輕搖動,葉片泛起的光如鑽石般閃耀。
“哐當哐當……”開行超過半個(ge) 世紀的7525次綠皮火車穿越山穀,緩緩停靠在大磴溝站。乘客三三兩(liang) 兩(liang) 走出車廂,再次踏上這片曾被黑煤“侵染”的土地,環顧四周,既熟悉又陌生。寒風中,60歲的退休老礦工於(yu) 錦亮伸手擋了一下刺眼的光線:“到底是不一樣了,幾十年走過,這裏告別采煤曆史,看見青山了。”
登上一處煤矸石堆積的渣台,眺望遠處,采煤留下的礦坑散落在山坳,高低起伏的渣台上,經過削坡覆土栽下的連片樹苗站得筆直。“剛進山那會(hui) 兒(er) ,啥都沒有,第一件事就是搭地窩子,坡上挖坑,坑上搭檁條、鋪草、壓毛氈,住處就有了。大風一來,沙子吹得這天連個(ge) 縫兒(er) 都沒有……”於(yu) 錦亮幾句話將大家的思緒帶回到過去。
賀蘭(lan) 山,以巍峨身軀阻擋了騰格裏沙漠侵襲,攔截了西伯利亞(ya) 寒流的東(dong) 進,護佑著寧夏“塞上江南”的富饒美麗(li) 。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這裏有一種“黑色的、會(hui) 燃燒的石頭”,即後來享譽世界的“太西煤”。自元代開始,賀蘭(lan) 山的煤礦開采就未停止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作為(wei) 國家重點布局建設的煤炭基地,石嘴山迎來了全國各地的建設大軍(jun) 。煤礦富集的賀蘭(lan) 山一帶,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裏礦區”。
進入新世紀,隨著煤炭日漸枯竭,煤企關(guan) 閉退出,人員大量流失。同一時間,賀蘭(lan) 山生態整治修複的戰役打響。2017年以來,賀蘭(lan) 山石嘴山段累計完成整治點位278處,關(guan) 閉退出煤礦39家、非煤礦山61家、涉煤企業(ye) 582家,治理無主渣台4156畝(mu) ,整治廢棄礦坑13處,修複生態麵積146平方公裏。
“前些年,我們(men) 每年都來給礦工做體(ti) 檢,用六七根棉簽才能擦出膚色、找著血管,路上的煤灰能沒過腳麵。現在這裏扒掉了那層煤黑皮,露出了綠水青山。”石嘴山市第二人民醫院體(ti) 檢中心主任姚剛曾是這山裏的常客,如今故地重遊,不免感慨。
大山的“傷(shang) 疤”逐漸愈合,“沸騰”的群山恢複了往日的寧靜美麗(li) ,大量散落的工礦遺址該何去何從(cong) ?根據工業(ye) 遺產(chan) 普查分析,石嘴山市共有工業(ye) 旅遊資源點48處,大部分是三線建設時期布局建設的煤炭、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等工業(ye) 企業(ye) 遺址。“這些工業(ye) 遺產(chan) 濃縮了石嘴山工業(ye) 文明轉型升級的曆史,具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jia) 值,通過發展工業(ye) 文化旅遊保護利用這筆財富,可以激勵更多人投身工業(ye) 現代化建設。”對於(yu) 活化利用工業(ye) 遺產(chan) ,石嘴山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局長馬鐵軍(jun) 有股子執著的勁兒(er) 。
在不斷探索中,石嘴山“重溫綠皮火車時光、踏尋寧夏工業(ye) 記憶”等工業(ye) 文化旅遊線路開啟,曾串聯沿線煤礦的綠皮火車冠名“石炭井號”後,乘客不再是往返於(yu) 礦區之間的職工,而是熙熙攘攘的遊人。全程票價(jia) 不到10元,沿線可以看洗煤廠、老礦區,很多半輩子待在這大山裏的人,時常會(hui) 回“家”看看。
潮流體(ti) 育運動也在賀蘭(lan) 山興(xing) 起。不久前,賀蘭(lan) 山汽車越野文化嘉年華活動中,全國各地的頂級賽車手在賀蘭(lan) 山約80公裏的賽道上領略險峻奇絕的峽穀、蜿蜒曲折的河道、綿延百裏的礦區,現場觀賽遊客達6萬(wan) 人次。還有徒步穿越賀蘭(lan) 山活動,眾(zhong) 多參與(yu) 者在用腳步丈量大山中感受滄桑巨變。
工業(ye) 遺跡化身文旅地標
穿行賀蘭(lan) 山間,夕陽下的石炭井街區有一種複古的美。如織人流中,偶爾傳(chuan) 來急促的自行車鈴鐺聲,古樸的街道因“糧油供應站”“北方家電經營部”“紅光百貨市場”等頗有年代感的招牌,平添了幾分繁華……一部講述二三十年前刑偵(zhen) 破案故事的電視劇正在這裏拍攝。
“一年四季拍劇的特別多,來過的導演都說,做舊都做不出這效果。最關(guan) 鍵的是,一個(ge) 半小時車程就能找到沙漠、戈壁、湖泊、草原、城市等迥異的地貌和場景,劇組轉場成本非常低。”負責影視外聯地接的90後小夥(huo) 房全振是石炭井的常客。
石炭井,“溝產(chan) 煙煤,質堅有光,故名為(wei) 石炭”。1958年開始,四麵八方的建設隊伍在這裏開礦采煤、建醫院、辦學校,石炭井逐漸形成了一個(ge) 完整的工礦行政區。“高峰時,13萬(wan) 人在此居住生活,醫院、商場、學校、餐館、影院、澡堂等一應俱全,消費一度引領寧夏潮流。”曾經在石炭井礦區工作,退休後返聘到石炭井街道辦事處的葛義(yi) 紅說。
因“煤”烙上了工礦文化的印記,石炭井的命運跌宕起伏。一煤枯,百業(ye) 衰。2022年,石炭井常住人口銳減至兩(liang) 三百人,行政建製也從(cong) 市轄區降格為(wei) 街道。然而,短暫“休眠”的小鎮並沒有就此消沉下去,引入影視作品拍攝成了石炭井“複活”的重要途徑。
“我們(men) 和北京電影學院合作,在石炭井成立影視創作實踐基地,開展人才培養(yang) 和拍攝合作,《萬(wan) 裏歸途》《山海情》等40多部影片在這裏取景拍攝。石炭井工業(ye) 文旅影視小鎮的名氣越發響亮,今年吸引遊客近13萬(wan) 人次。”石嘴山市大武口區石炭井街道辦事處黨(dang) 工委書(shu) 記蘭(lan) 恩赦告訴記者,目前,這裏正在建設影視體(ti) 驗館,發展道具租賃,儲(chu) 備群眾(zhong) 演員,為(wei) 影視拍攝提供上下遊配套服務。
工業(ye) 遺存的“複活”,可不止這大山裏。走進大武口洗煤廠工業(ye) 遺址公園,黑灰色洗煤設備上,歲月洗禮過的大字標語仍釋放著激情,“到大西北去,到三線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大武口洗煤廠始建於(yu) 1960年,是我國自行設計建設的西北地區規模最大的焦精煤洗選加工基地,2016年停產(chan) ,2020年作為(wei) 工業(ye) 遺址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老一輩建設者一進這廠子,激動得抹淚,他們(men) 講起那段奮鬥曆史,可不輸我這個(ge) 專(zhuan) 業(ye) 講解員。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過來旅遊。”大武口洗煤廠工業(ye) 遺址公園講解員馬傑說,我們(men) 年接待遊客達30萬(wan) 人次。
塑造弘揚奮鬥不息的城市品格
石嘴山,是什麽(me) 模樣?“黑乎乎的巷道,沉甸甸的風鎬,聚多少煤塵,經多少辛勞,才結晶出這一漂亮的微笑”“喧騰的漫天黑塵從(cong) 此消散沉落歸於(yu) 山體(ti) ,賀蘭(lan) 山開始縫合被切割的傷(shang) 口”“我看見了成片的綠色,樹們(men) 攜手抱團前行,成就了大武口森林公園綠色的翡翠”……在《名家筆下的石嘴山》一書(shu) 中,上百位作者給出了不同答案。
作為(wei) 移民之城、工業(ye) 之城、山水之城,石嘴山有許許多多變化,但“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城市品格一直未變。“在它最輝煌的時期,經濟總量幾乎是寧夏的半壁江山,為(wei) 新中國經濟建設作出貢獻。這種自然天成的雄心勃勃,至今仍是這一方水土的人們(men) 為(wei) 之自豪的精神動力。我們(men) 要做好挖掘、保護和傳(chuan) 承,讓更多人讀懂石嘴山砥礪奮進、接續奮鬥的精神密碼,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麵貌投身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石嘴山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王正儒說。
脫胎於(yu) 工業(ye) 文明的城市文學,成為(wei) 傳(chuan) 承工業(ye) 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今年,石嘴山設立寧夏首個(ge) 城市文學獎,提出打造“城市文學、工礦文藝”新高地,還啟動“愛上一座城——我和石嘴山的故事”大型群眾(zhong) 性征文活動,短短三個(ge) 月就征集到700多篇投稿,近三分之一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外,覆蓋安徽、遼寧、新疆、北京、上海等21個(ge) 省區市。
“從(cong) 文學形象的角度彰顯石嘴山鮮明的‘山水文化’‘移民文化’‘工業(ye) 文化’特色,不僅(jin) 提高了石嘴山這座城市在中國文學版圖中的辨識度,也為(wei) 城市發展持續凝聚力量。”寧夏文聯主席郭文斌說。
作為(wei) “支邊二代”,石嘴山市攝影家協會(hui) 主席蘆有碳,持續用鏡頭關(guan) 注記錄城市變遷。“我兄弟倆(lia) 一個(ge) 叫‘有碳’,一個(ge) 叫‘有煤’,從(cong) 名字就能讀出老父親(qin) 當年的初心,就是洗選出更多更好的煤炭,保障國家建設。”蘆有碳告訴記者,這些年,他拍攝了大量當地工礦、山水、城市、街區等照片,還參與(yu) 組織策劃工業(ye) 文化攝影展,為(wei) 更多人了解石嘴山的工業(ye) 曆史和城市故事打開一扇窗。
根據石嘴山市最新出台的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將支持有條件的工業(ye) 遺產(chan) 、老舊廠房等發展工業(ye) 旅遊,打造一批工業(ye) 旅遊景區和文創空間,開展科普教育、研學實踐、勞動教育等,更好地傳(chuan) 承工業(ye) 曆史、塑造城市品格。
同時,有關(guan) 專(zhuan) 家提出,當前,石嘴山發展工業(ye) 文化旅遊還存在業(ye) 態功能不夠完善、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不夠完整等亟待破解的難題。
據了解,針對這些難題,下一步,石嘴山將把研學、文化、非遺、商業(ye) 、科技等元素融入現有工業(ye) 旅遊項目,進一步豐(feng) 富業(ye) 態載體(ti) 、提升品質,完善多元化的工業(ye) 旅遊產(chan) 品體(ti) 係。同時繼續擦亮文化品牌,充分利用具有曆史價(jia) 值的工業(ye) 遺址等,將工業(ye) 旅遊與(yu) 紅色旅遊融合,為(wei) 推動石嘴山市各項事業(ye) 發展提供精神動力。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3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