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為冰雪運動熱潮持續賦能

發布時間:2023-11-28 10:0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李豔麗(li) (北京體(ti) 育大學體(ti) 育商學院教授)

  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hui) 以來,我國實現了“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的目標,這為(wei) 冰雪運動與(yu) 冰雪產(chan) 業(ye) 的深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群眾(zhong) 基礎。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hui) 點燃了全國人民的“冰雪運動熱”,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建設也助力著2023年冰雪運動持續升溫。

  隨著北方冬季的到來,新疆、黑龍江、吉林、河北等地的滑雪場已陸續開啟新雪季運營。今年張家口崇禮的滑雪熱度實現了高開高走,從(cong) 11月7日開滑以來,各大滑雪場每日滑雪人數都在增長。以當地富龍滑雪場為(wei) 例,工作日日均接待量達到3000多人次,周末日均接待量超過10000人次;夜場滑雪人次也達到日均800餘(yu) 人的量級,這是此前難以企及的數據。進入雪季運營以來,張家口奧運村推出的雪季產(chan) 品預訂火爆,截至11月18日已售出各類產(chan) 品630餘(yu) 套。此外,從(cong) 11月8日至16日不到十天時間,張家口崇禮區已經接待遊客約9.55萬(wan) 人次,旅遊綜合收入7993.19萬(wan) 元。

  體(ti) 育賽事和文化活動持續舉(ju) 辦,為(wei) 遊客打造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冰雪盛宴,但冰雪運動的推廣同樣麵臨(lin) 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首先,冰雪運動消費門檻相對較高,運動產(chan) 業(ye) 市場開發難度大。在大多數人眼中冰雪運動是一項消費較高、消耗時間較長的“高端”運動,時間成本、經濟成本的居高不下,將一部分人群阻擋在了冰雪運動的大門之外。冰雪運動在我國起步較晚,冰雪文化基礎比較薄弱,體(ti) 驗式消費群體(ti) 占大多數,客戶留存率較低。目前中國冰雪運動繼續保持蓬勃發展的態勢,但仍處在發展中階段,沒有形成穩定的市場和上下遊協同產(chan) 業(ye) 鏈。冰雪運動的發展受季節影響同樣很大,目前實現滑雪場四季運營仍是難題。

  其次,冰雪運動存在著場地供給不足與(yu) 結構失衡的問題。國家體(ti) 育總局公布的2022年全國體(ti) 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國滑冰場地為(wei) 1576個(ge) ,滑雪場地為(wei) 876個(ge) 。相比球類等運動場地而言,全國冰雪運動場地供給有限,滑冰場地與(yu) 滑雪場地供給比例失衡,“冰多雪少”問題突出。同時,依據目前各省市公布的2022年冰雪場地數據可知,冰雪場地總量排名前三位的是吉林(343個(ge) )、北京(157個(ge) )、內(nei) 蒙古(129個(ge) )。鑒於(yu) 自然稟賦與(yu) 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性,冰雪運動場地設施布局也並不均勻。

  最後,冰雪場地設施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冰雪運動場地的運營成本較高,集中在用電用水等能源消耗方麵。采用最新的二氧化碳製冰技術,前期需要巨大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

  後冬奧時代,人們(men) 對冰雪運動的熱情不減。承接並維持好熱度,不斷滿足遊客對冰雪運動的多樣化需求同樣重要。

  一是要細分遊客群體(ti) ,實施差異化戰略,精準供給滑雪服務。以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建設為(wei) 例,要充分做好北京冬奧精神的傳(chuan) 承弘揚工作,講好中國體(ti) 育人的故事,利用冬奧場館品牌效應,協同推進高端體(ti) 育賽事與(yu) 滑雪運動普及工作,統籌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滑雪運動與(yu) 休閑旅遊勝地以及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示範區,進而實現滑雪產(chan) 業(ye) 區域協同與(yu) 立體(ti) 化發展,滿足遊客多樣化的需求。同時要繼續實施“南展西擴東(dong) 進”戰略。打造以京津冀為(wei) 核心,北方為(wei) 重點,南方為(wei) 協同的冰雪運動發展布局勢在必行。

  二是加強體(ti) 旅融合,打造體(ti) 育消費新動能。例如,法國霞慕尼小鎮從(cong) 每年11月至次年6月,以高山滑雪、攀冰、滑冰、冰球、高山攀岩運動為(wei) 主,其他時間以登山、高山滑翔、登山自行車運動為(wei) 主。整個(ge) 小鎮運營模式呈現出以專(zhuan) 業(ye) 化的高山滑雪教育培訓為(wei) 保障、以多元化的休閑運動項目為(wei) 核心、以完善的配套服務(登山向導服務、住宿服務等)為(wei) 重要補充的顯著特征。

  三是用科技賦能滑雪產(chan) 業(ye) 。開發滑雪場仿真係統,讓雲(yun) 上場館“觸手可及”;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物聯網等技術,開展雪上運動雲(yun) 體(ti) 驗、雲(yun) 展示、雲(yun) 旅遊、雲(yun) 競技等活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7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