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澳門合作研製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科一號”正式投入使用
這是11月28日拍攝的“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投入使用證書(shu) 、長期運行管理協議簽署儀(yi) 式。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新華社澳門11月28日電(記者李寒芳、劉剛)內(nei) 地與(yu) 澳門合作研製首顆空間科學衛星“澳門科學一號”投入使用儀(yi) 式28日在澳門舉(ju) 行。作為(wei) 中國地磁場探測精度最高的衛星,該衛星的投入使用將大幅提高中國空間磁場探測技術水平。
該項目由國家航天局與(yu) 澳門特區政府聯合開展。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表示,“澳科一號”衛星是澳門首個(ge) 科學與(yu) 技術試驗衛星,也是國際上首個(ge) 監測南大西洋異常區域地磁場與(yu) 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將在提升澳門科技創新水平的同時,助力澳門經濟社會(hui) 發展模式轉型,開辟內(nei) 地與(yu) 澳門科技合作新模式,樹立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新範例。
“澳科一號”衛星采用“A星+B星”聯合觀測模式。A星搭載高精度磁場觀測載荷、能量電子譜儀(yi) 、激光反射器等載荷,重點開展高精度地球磁場測量任務;B星搭載中能粒子探測器、太陽X射線探測器、激光反射器等載荷,重點開展太陽X射線和地球內(nei) 輻射帶能量粒子探測任務。A星和B星聯合對南大西洋異常區高能粒子的時空分布結構開展觀測。
在軌測試期間,“澳科一號”衛星在軌運行穩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衛星工程在軌測試大綱所規定的全部測試項目。衛星各載荷的科學數據經過自校自評,並與(yu) 其他衛星數據和國際通用模型比對,驗證了各載荷的功能和性能。衛星圓滿完成在軌測試工作,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科一號”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張可可表示,“澳科一號”是“一國兩(liang) 製”下澳門與(yu) 內(nei) 地合作成功典範,“澳科一號”的數據非常寶貴,提供了整個(ge) 地球磁場在低緯度的高精度變化,在今後幾年內(nei) 將為(wei) 科學研究、工程研究、經濟應用提供非常重要的數據支持。
“澳科一號”衛星項目鼓勵科學數據的開放共享和應用,未來將通過相關(guan) 數據政策,深化澳門與(yu) 內(nei) 地、國際的全方位合作與(yu) 交流,充分發揮澳門自身獨特的區位與(yu) 製度優(you) 勢。該項目還將持續推動航天科學研究與(yu) 澳門青少年航天知識科普工作。
據介紹,國家航天局負責該衛星工程組織管理,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yu) 數據中心負責工程大總體(ti) 工作,衛星係統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航天東(dong) 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和西北工業(ye) 大學抓總研製,科學載荷由澳門科技大學負責提供,地麵接收站和科學數據應用中心由西北工業(ye) 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負責,西北工業(ye) 大學為(wei) 地麵係統總體(ti) 單位,科學數據分析和應用由澳門科技大學、內(nei) 地有關(guan) 單位共同開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