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閱讀、藝術閱讀成新風尚——廣東省深圳讀書月全民閱讀觀察

發布時間:2023-12-04 10: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黨(dang) 文婷 嚴(yan) 聖禾

  “歸屬感是可以後天獲得的:去觀察一片葉子、一隻鳥,觀察一座公園、一條街道,用眼睛去看,心裏就會(hui) 打開一扇窗。”——這是《車墩墩野事記》一書(shu) 中,作者周穎琪通過深入觀察自然發出的由衷感歎。

  在11月舉(ju) 辦的第24屆深圳讀書(shu) 月期間,《車墩墩野事記》獲得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shu) 獎5個(ge) 年度大獎之一的“青年原創大獎”,而該獎項是國內(nei) 首個(ge) 自然博物類圖書(shu) 獎項。

  近年來,從(cong) 《深圳自然筆記》《十字水自然筆記》《深圳自然博物百科》等越來越多的本土自然博物圖書(shu) 出版,再到自然博物圖書(shu) 獎連續4年舉(ju) 辦,博物主題閱讀推廣活動精彩紛呈。而博物閱讀正是發現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重要途徑。

  “博物閱讀實際上糾正了現代人遠離自然的偏向,這是一種特別好的現象。”坪山圖書(shu) 館館長、作家周國平告訴記者,“任何生命遠離了自然,就會(hui) 變得很貧乏,與(yu) 自然親(qin) 近,對人的精神生活很重要。”周國平打了個(ge) 形象的比方:“如果一個(ge) 人長時間地到自然中去麵對草原、藍天,在那裏生活時間長了,再去回想職場裏、城市裏的紛紛擾擾,你會(hui) 覺得太渺小了。大自然是個(ge) 參照物,而博物閱讀則是引導人回歸自然的道路。”

  “博物閱讀是一劑治愈‘現代病’的良藥。”坪山自然博物圖書(shu) 獎評委、北京大學科學史與(yu) 科學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劉華傑認為(wei) ,博物閱讀不僅(jin) 能拓寬人們(men) 的知識領域,也能改變人們(men) 的心理狀態,它鼓勵人們(men) 去觀察周圍的世界,發現生活之美,從(cong) 而找尋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也正是得益於(yu) 近年來對博物閱讀的倡導,如今,在深圳的公園、山間、海邊,經常可見攜書(shu) 卷圖冊(ce) 與(yu) 山河相會(hui) 的讀者。從(cong) 認識家門口的一花一木到思考人生的海闊天空,正如坪山自然博物圖書(shu) 獎的那句評語——“博物讓人們(men) 學會(hui) 欣賞平常”。

  本屆深圳讀書(shu) 月期間,記者還觀察到另一個(ge) 有趣的現象,原本較為(wei) 小眾(zhong) 的藝術閱讀,也正走近普通讀者,讓越來越多的人能領略藝術之美。

  “圖片非常清晰,一些在博物館裏不能發現的特別之處,都可在此圖冊(ce) 中看出。這次機會(hui) 難得且珍貴。”

  “一頁頁掀開的震撼感是無與(yu) 倫(lun) 比的,另外文獻館還配置了放大鏡,對細致入微的服務深表感謝。”

  …………

  這是深圳關(guan) 山月美術館圖書(shu) 文獻館的留言簿上讀者們(men) 的留言。從(cong) 2022年6月開始,關(guan) 山月美術館聯合深圳圖書(shu) 館開設了這家“館中之館”。“許多觀眾(zhong) 反饋,並不希望觀展僅(jin) 僅(jin) 是‘走馬觀花’‘打卡拍照’,因此我們(men) 的初衷是方便市民在美術館看完展覽後,從(cong) 美術館展廳延伸到圖書(shu) 文獻館,通過閱讀對觀展進行進一步擴展與(yu) 知識補充。”關(guan) 山月美術館圖書(shu) 文獻館負責人陳旭霞說,在調研當中,團隊發現,由於(yu) 藝術類圖書(shu) 價(jia) 格昂貴,加上書(shu) 店、一般圖書(shu) 館缺乏專(zhuan) 業(ye) 的選書(shu) ,而藝術院校的圖書(shu) 館又很少向公眾(zhong) 開放,美術愛好者和從(cong) 業(ye) 者都熱切地期待一座專(zhuan) 注藝術類閱讀的公共圖書(shu) 館。

  “宋畫是中國畫的藝術高峰,無緣得見真品,看看這樣精美的畫冊(ce) 已是莫大的享受。”慕名趕來館裏閱讀《宋畫全集》的讀者張海陶告訴記者,《宋畫全集》的宋畫圖像與(yu) 文獻集成非常完整,高精度印刷很大程度保留原作的色彩和細節,對藝術從(cong) 業(ye) 者、研究者來說很有價(jia) 值。

  如今,這家圖書(shu) 文獻館不僅(jin) 能為(wei) 藝術愛好者、相關(guan) 領域的從(cong) 業(ye) 人員和研究人員提供圖書(shu) 與(yu) 文獻的支持,還打造了一係列閱讀推廣品牌活動,用專(zhuan) 業(ye) 的美術品鑒和美術閱讀向大眾(zhong) 推廣藝術知識——定期舉(ju) 辦的“美讀之鏡”講座在讀者和藝術作品之間構建了觀照的平台;“特藏賞閱”讓內(nei) 容精良的珍貴畫冊(ce) 從(cong) 庫房走向讀者,活化利用館藏資源;“美讀品書(shu) ”定期推薦中外優(you) 質的美術類圖書(shu) ,精心撰寫(xie) 推薦語和導讀。

  博物閱讀、藝術閱讀,正成為(wei) 深圳這座閱讀之城的新風尚。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 09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