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激發中國畫當代表現的新潛能

發布時間:2023-12-18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陳青青(中央美術學院國家主題性美術創作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當今時代,對於(yu) 中國畫最重要的影響是經濟全球化語境下技術的精進和數字化帶來的巨大衝(chong) 擊。隨著社會(hui) 的發展,新技術、新媒介的出現正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當代中國畫傳(chuan) 統不得不麵對5G通信、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在內(nei) 的大數據、全媒體(ti) 趨勢的衝(chong) 擊和挑戰。在此過程中,中國畫獲得了激發創新潛能的更多機遇。

  因此,當代中國畫需要不斷突破傳(chuan) 統範式,揭示更多元的表述方式,特別應在麵向大眾(zhong) 和年輕群體(ti) 時的生產(chan) 、傳(chuan) 播和交流等方麵拓展出獨特的感知機製。概括來說,當代中國畫需要從(cong) 四個(ge) 方麵進行積極應對,以達到“筆墨當隨時代”的文化使命。

  第一,從(cong) 創作方法和畫麵表現而言,應當打破作為(wei) “程式化”和“千畫一麵”的傳(chuan) 統語言範式。當代中國畫藝術的創新,應當尋求因文化業(ye) 態變化而產(chan) 生的開放性、流動性和豐(feng) 富性。近代以來,從(cong) 林風眠彩墨風景的光色表達,到李可染《萬(wan) 山紅遍》風格濃烈的色彩運用,從(cong) 傅抱石舊貌換新顏的新中國山水到劉國鬆的水墨實驗,都呈現出具有時代審美特色的繪畫語言,對中國畫的發展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近幾屆的全國美術展覽中,中國畫作品呈現出的新態勢同樣值得進行學術研判和深入探討。例如畫家鄭力曾榮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金獎的《書(shu) 香門第》,這件作品在一枝一葉、一木一石中透出物象肌理,可謂是對中國傳(chuan) 統精致文化的現代世俗化闡釋。再如他榮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銅獎的作品《遊園驚夢》,將傳(chuan) 統筆墨符號與(yu) 現代畫麵融合,用電影中“重疊”的鏡頭和半透明的表現手法,打破了平麵空間的單調,洋溢著濃鬱的東(dong) 方浪漫主義(yi) 氣息。畫家何曦在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銀獎作品《陌生》中,用速寫(xie) 式的表達、象征性的形式語言,重新解構傳(chuan) 統圖式的符號係統,畫中水墨暈染而出的玻璃櫃棱角分明、朦朧曖昧,上方一隻孤影徘徊的烏(wu) 鴉,體(ti) 現出一種別樣的水墨意趣。由此,我們(men)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中國畫的生命力就是在不斷的創新變化中找到突破口,使繪畫技法與(yu) 語言變得更加自由超脫,也形成海納百川的藝術情懷和多元審美。

  第二,對於(yu) 中國畫技法與(yu) 審美要素的理解、領悟和評判,需要具有深厚的傳(chuan) 統畫學基礎和實踐經驗,這是進入和理解其中涵納的文化精神的必要之舉(ju) ,但這個(ge) “高門檻”也將很多想要學習(xi) 和了解中國畫的群體(ti) 拒之門外。應當尋求一種恰當的藝術表述方式,使傳(chuan) 統繪畫語言變成具有鮮活感受力和包容性的視覺語言,引導或構建以思想深度與(yu) 人文關(guan) 懷為(wei) 內(nei) 核的通道,使每個(ge) 人都可以成為(wei) 中國畫的欣賞者和品評者。

  我們(men) 可以從(cong) 徐冰的《芥子園山水卷》中找到一個(ge) 恰當的正麵案例。應波士頓美術館邀請,為(wei) 了更好地使觀眾(zhong) 了解和認識中國藝術的實質和核心,徐冰重新研習(xi) 了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傳(chuan) 統教科書(shu) 《芥子園畫譜》,將原書(shu) 中基本的圖畫切割重組,製作成為(wei) 一幅複雜的山水畫卷。當然,徐冰的這件作品並非實踐意義(yi) 上的傳(chuan) 統中國畫,但其中的典型元素如岩石、樹木、流水等組成了一派傳(chuan) 統山水景象。這種看似溫文爾雅的方式卻是對傳(chuan) 統繪畫理念的極大顛覆,藝術家將運筆、點墨、行筆、構圖的技術和風格轉化為(wei) 直觀的文字、符號和視覺方式的關(guan) 係,也給觀眾(zhong) 提供了一個(ge) 從(cong) 當代切入、理解傳(chuan) 統山水畫和筆墨的通道。

  第三,當代中國畫應有效運用跨媒介融合,形成開放性的多維視野。材料、科技、智能、數字化等為(wei) 代表的媒介技術同樣挑戰著中國畫表現形態的邊界,也對藝術創作語言的不斷重構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中國畫畫家開始運用新方法、新材料和新的視覺創新來提供一種當代的、與(yu) 時代同步的認知體(ti) 驗,通過畫麵形式語言、綜合媒材甚至裝置、多媒體(ti) 等展現對於(yu) 中國畫的多重視角與(yu) 感知。

  例如,申凡的霓虹裝置《山水-紀念黃賓虹》,作品是由2520根霓虹燈管組成一幅大型山水畫,以古琴音樂(le) 的音頻控製霓虹燈管的運行,每次琴聲一響便對應亮起一根霓虹燈管,音頻長2秒有餘(yu) ,其間留有7到8秒的空白,如同筆墨在紙麵上起落、思考的節奏。這件作品借用當代藝術新潮的裝置元素和數字技術來分解黃賓虹的筆墨實踐,也將看似艱澀難懂的傳(chuan) 統筆墨以一種量化的音樂(le) 和光影設計進行分解闡釋。從(cong) 這層意義(yi) 上來看,當今中國畫的發展除了主題、觀念、立場等方麵的探索,很大程度上還存在由科技發展、藝術形態與(yu) 當代視野的更新而帶來的轉化。這不僅(jin) 僅(jin) 是技術層麵上的跨越,也並不意味著本體(ti) 的丟(diu) 失,相反,由於(yu) 文化情境的更迭,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自身所蘊含的格調與(yu) 潛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突破,形成了不同語言媒介與(yu) 技術手段介入的諸多可能。

  第四,應在現代變革中強化“本體(ti) 性”和“民族性”,形塑中國畫的當代身份。中國畫的內(nei) 涵關(guan) 乎畫家的文化修養(yang) 、詩學品格、情感個(ge) 性,關(guan) 乎著繪畫中的造型、章法、風格,更關(guan) 乎時代環境與(yu) 曆史情境,這本身就決(jue) 定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意義(yi) 、精神意義(yi) 與(yu) 民族意義(yi) ,凝聚著中國文化所獨有的格趣。

  經過曆史沉澱和實踐發展,當今中國畫的繪畫語言與(yu) 審美風格表現出鮮明的主體(ti) 性和民族性。尤其是近幾年由國家層麵發起和組織的主題性中國畫創作,形成了從(cong) 宏觀到局部、從(cong) 意識形態到人文敘事來切入研究中國畫本體(ti) 自覺與(yu) 策略的有效例證。例如,唐勇力《開國大典》融合了素描寫(xie) 實造型和敦煌壁畫的圖像元素,以豐(feng) 富的線條肌理與(yu) 厚重的色彩渲染了特定曆史時刻的氛圍;王穎生《梨園代代傳(chuan) 》兼有具象與(yu) 抽象、寫(xie) 實與(yu) 寫(xie) 意的特點,為(wei) 京劇發展曆程中的傑出藝術家造像;範春曉《中國製造走向世界——C919大飛機》將創作視點轉向偉(wei) 大時代工程中像螺絲(si) 釘一樣的知識型建設者,讓觀眾(zhong) 感受到科技帶動和激發的內(nei) 核力量;陳治、武欣《春的消息》以細膩工致的表現語言呈現出中青年美術創作者對中國當代家庭平凡生活的敏銳觀察;等等。這些既是守正創新、不斷實驗與(yu) 超越的階段性變化,也是構建國家敘述和圖繪中國形象的時代表征。

  古人雲(yun) :“萬(wan) 變不離其宗。”中國畫當代語言衍生和轉譯十分重要,無論是材料、媒介的綜合,還是科技、數字化手法的運用,都在其中起到了關(guan) 鍵性的作用,我們(men) 既要看到傳(chuan) 承的重要性,也不能抱守陳規,泥古不化。在回溯中超越、於(yu) 傳(chuan) 承中更迭,使中國畫的當代表現成為(wei) 凝聚傳(chuan) 統文化、接續中國審美、表現人文觀照的重要載體(ti) 。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7日 1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