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推進”護生態林場——河北圍場生態環境新貌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隆冬時節,河北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伊遜河潔淨的冰麵上,沒有一點垃圾,河岸新建的生態石籠護坡整齊堅固。“這是剛剛建成的龍頭山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通過建設坡改梯、護地堤、透水壩以及河道整修、造林灌草等,沿岸龍頭山鎮、道壩子鄉(xiang) 、棋盤山鎮3個(ge) 鄉(xiang) 鎮的25平方公裏流域麵貌大變樣。”圍場水務局副局長聶大哲介紹。
圍場地處河北、內(nei) 蒙古接合部,是灤河、遼河兩(liang) 大水係發源地,河流總長度達3000公裏,水資源總量4.8億(yi) 立方米,是河北省河流長度最長且支流多、河網密集的一個(ge) 縣。但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圍場縣域水土流失麵積達7104平方公裏,占縣域麵積的77%,僅(jin) 保存下天然殘次森林105.4萬(wan) 畝(mu) ,森林覆蓋率僅(jin) 為(wei) 7.62%。
生態環境是一個(ge) 綜合體(ti) 係。京津風沙源治理、張承壩上地區植樹造林等國家重點生態工程……圍場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以造林、修築梯田、坡麵蓄水工程為(wei) 主的生態治理,建設灤河潘家口水庫上遊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廟宮水庫上遊水土保持治理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一係列生態治理工程。2022年以來完成綠化造林6.9萬(wan) 畝(mu) 、退化草地治理9.7萬(wan) 畝(mu) 、濕地保護1000畝(mu) ,讓沙地變林海,荒原成綠洲。作為(wei) 其中水土流失嚴(yan) 重地區的代表,塞罕壩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
近年來,圍場緊扣“城市群水源涵養(yang) 功能區可持續發展”主題,深入實施水源涵養(yang) 能力提升行動,推進水岸同治、全民共治。“十三五”以來,連續多年實現水土流失麵積與(yu) 土壤侵蝕強度“雙下降”、治理麵積和水保效益“雙上升”。
建設到位,還要管理到位。“我們(men) 縣建立了縣鄉(xiang) 村三級河湖長巡查管護責任體(ti) 係,設立703名河湖長、956名河湖管理員對60條重點河流劃界‘上戶口’。”在圍場河湖長製辦公室,蒲公英宣講團的宣講員張麗(li) 麗(li) 向“紅領巾”環保小分隊的隊員們(men) 介紹了防治水汙染、改善水環境、保護水生態等方麵的內(nei) 容。同時,圍場還開展河湖長製進機關(guan) 、進企業(ye) 、進學校、進社區、進農(nong) 村“五進”活動,湧現出3200餘(yu) 名企業(ye) 河湖長、校園河湖長等“民間河湖長”。截至目前,圍場境內(nei) 流域實現了“每條河流有人巡查、每個(ge) 河段有人管理、每個(ge) 問題有人解決(jue) ”。
隨著河湖環境明顯改善,圍場也先後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第四批節水型社會(hui) 建設達標縣”等稱號。2022年,圍場縣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入選全國水利扶貧典型案例。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