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初心
【觀者有心】
作者:汪靜一(浙江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前段時間,一個(ge) 6歲的女孩,在舞蹈課上練習(xi) 下腰動作時受傷(shang) ,確診為(wei) 無骨折脫位型脊髓損傷(shang) 、截癱。這不是媒體(ti) 報道的第一個(ge) “下腰癱”的例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骨科郭曉東(dong) 團隊公布的一項數據顯示,2005年至2022年,我國因練習(xi) 舞蹈下腰動作不當導致癱瘓的孩子超過1000名。
悲劇的背後是家長的焦慮。“有藝術特長升學可以加分”“沒點才藝工作都不好找”……不知從(cong) 何時起,在“分數焦慮”之外,我們(men) 的家長又染上了“才藝焦慮”。為(wei) 了培養(yang) 孩子的才藝,很多家長早早地把子女送進各種藝術培訓班,並要求孩子學習(xi) 藝術時以結果為(wei) 導向——學琴得考級、畫畫要參賽、跳舞得拿獎,一旦沒有結果,就覺得孩子白學了。
功利化藝術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根據舞蹈教育的規律,孩子七八歲時才適合練跪下腰,十歲左右才適合練站下腰,可現在走進各種舞蹈培訓機構,隨處可見三四歲就開始練習(xi) 壓腿、下腰的孩子。孩子那麽(me) 小,骨骼、肌肉力量都未發育完整,超前做一些有難度的動作,很容易對身體(ti) 造成不可逆的傷(shang) 害。在專(zhuan) 業(ye) 的舞蹈學校,很少聽說有因練舞而截癱的,但在校外舞蹈培訓機構,“下腰癱”卻頻頻發生,就是因為(wei) 家長、機構為(wei) 了早出“成果”而違背藝術教育規律,讓孩子們(men) 承受了太多不能承受之重。
功利化藝術教育還會(hui) 扼殺孩子的藝術潛能和審美趣味,甚至讓一些孩子“學了一門技術,恨了一門藝術”。如果抱著功利化目的開展藝術教育,必然要求孩子去比賽、考級、拿獎。比賽也好,考級也罷,總會(hui) 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符合標準者即為(wei) 好,不符合標準者即為(wei) 差。一旦被框進某種“標準”,孩子就會(hui) 循規蹈矩,按照“標準”進行訓練,其藝術潛能很可能會(hui) 被壓製,創造性也就很難發揮出來。
在一次北京人藝招人的麵試中,院長馮(feng) 遠征發現,很多男生的形體(ti) 展示,跳的都是蒙古族的“筷子舞”,而這些“筷子舞”正是四年前學生們(men) 考大學時藝考機構教給他們(men) 的。這些學生,上了四年大學,卻沒形成多少自己的新東(dong) 西。他們(men) 雖然從(cong) 功利化藝術教育中獲得了短期利益,比如考了級、拿了獎、升了學,但未跳脫功利化藝術教育設定的框架,未培養(yang) 出自己的藝術創造力,所以很難登上北京人藝的舞台,注定無法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隨著藝術教育的日益普及,抱著功利化目的開展藝術教育越來越不可行,也越來越沒必要。比如,我國有超過4000萬(wan) 孩子在學習(xi) 鋼琴,且以每年10%的速度在增長。當彈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會(hui) 彈鋼琴便算不上藝術特長,想讓孩子通過學鋼琴在升學、就業(ye) 中占據優(you) 勢就會(hui) 變得困難。
審美問題是藝術理論的核心問題,藝術的認識是審美認識,藝術的創造是審美創造,藝術的欣賞是審美欣賞。可以說,審美是藝術區別於(yu) 其他事物的根本性質。所以,藝術教育是關(guan) 於(yu) 美的教育,開展藝術教育應回歸美育初心,即通過藝術教育,培養(yang) 人認識美、感受美的能力,進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ang) 。
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初心,便不能在藝術教育中僅(jin) 僅(jin) 傳(chuan) 授藝術技能。列夫·托爾斯泰說:“藝術不是技藝,它是藝術家體(ti) 驗了的感情的傳(chuan) 達。”藝術教育,不是簡單的技藝傳(chuan) 授,而是一種柔性的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在藝術教育中,應重視對學生藝術興(xing) 趣的培養(yang) 、藝術情感的塑造,注重學生內(nei) 在藝術素養(yang) 的養(yang) 成與(yu) 豐(feng) 富。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傳(chuan) 統文化、現代科學等方麵知識的教育,這是因為(wei) 藝術的生動表現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yang) 來支撐。一些藝人雖然能歌善舞,但經常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既影響自己的形象,也為(wei) 青少年作出不良示範,這都是缺乏文化素養(yang) 的結果。
藝術的本質是創造。美育不僅(jin) 是為(wei) 了認識美、感受美,更是為(wei) 了發現美、創造美。讓藝術教育回歸美育初心,就應圍繞創造力這個(ge) 核心,讓孩子們(men) 通過藝術,學會(hui) 創造的方法、感受創造的樂(le) 趣,進而經受創造的磨難、獲得創造的幸福。這個(ge) 創造不僅(jin) 包括藝術上的創造,還包括科學上的創造。現實中,很多科學巨匠創造力的生成都得到了藝術的滋養(yang) 。小提琴演奏技藝精湛的袁隆平曾說:“除了科研,最愛的是音樂(le) 。”愛拉小提琴的愛因斯坦也對科學研究和小提琴做過這樣一番總結:“音樂(le) 和物理研究起源不同,目標卻一致,就是追求表達未知。”藝術和科學總是這樣在山腳下分手,在山頂上會(hui) 合。所以,藝術教育還應與(yu) 科技教育交叉互動,那樣才能培養(yang) 出人文精神濃、科學素養(yang) 深、創新意識強的時代新人。
藝術是慢的藝術,藝術教育是“慢教育”,審美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是積跬步至千裏、聚細流成江河的過程。因此,不管家長,還是老師,在開展藝術教育時,都應切記:欲速則不達,心急反而無功。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0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