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極地科考那些事兒

發布時間:2023-12-20 10:26:00來源: 中國科學報

  今年7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特任副研究員樂(le) 凡閣作為(wei) 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隊員,前往北極開展北冰洋大氣化學組分的觀測工作。

  此次北極科考,是中國科考隊首次整體(ti) 到達地球的最北端——北極點。

  日前,樂(le) 凡閣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此次科考經曆。

  北極科考開展了哪些工作?

  7月12日,北冰洋科考隊乘坐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從(cong) 上海浦東(dong) 新區國客碼頭出發,9月5日到達北極點,9月27日返回上海,曆時78天,總航程1.5萬(wan) 餘(yu) 海裏。

  樂(le) 凡閣介紹,7至9月正值北極夏季,大量北冰洋海冰開始融化,海冰消失或變薄為(wei) 破冰船在冰區的行駛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北極的夏季氣溫相對較高,又伴隨極晝現象,有利於(yu) 露天科考工作的開展。

  過去數十年來,在溫室效應驅動的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的增暖幅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至3倍,成為(wei) 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而北極大氣氣溶膠的傳(chuan) 輸、生成、排放對北極氣候的調控有著重要作用。

  此外,由於(yu) 諸多環北冰洋陸地河流的匯集及陸源大氣傳(chuan) 輸,加上低溫環境下凍土、海冰介質等的封存作用,使得北極成為(wei) 北半球環境汙染物輸入的重要匯集區。

  針對以上研究背景,在此次北極科考中,樂(le) 凡閣重點對極地氣溶膠及大氣、海洋汙染物開展觀測采樣工作。觀測工作包括對北冰洋大氣自表層至高空1萬(wan) 米左右垂直斷麵開展大氣氣溶膠激光雷達走航連續觀測,痕量氣體(ti) 及大氣、表層海水汞的在線高分辨觀測等;采樣工作包括大氣氣溶膠顆粒及其前體(ti) 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現場采樣,以及自表層至近底層海洋垂直剖麵海水的采集等。

  根據對采集數據的初步分析,樂(le) 凡閣發現夏季北冰洋粗氣溶膠顆粒的濃度高值主要集中在1000米以下的低層大氣,初步判斷可能與(yu) 北冰洋海鹽氣溶膠排放有關(guan) 。3000至6000米高空大氣的氣溶膠傳(chuan) 輸過程也較為(wei) 頻繁,其來源以及氣候、環境效應值得關(guan) 注。

  此外,基於(yu) 海洋及大氣汙染物汞的走航同步觀測進一步顯示,夏季北冰洋邊緣冰區很可能是北極大氣汞的重要來源。樂(le) 凡閣還將進一步對北冰洋氣溶膠及汙染物的遷移、轉化機製及其氣候、環境效應開展深入探究。

  極寒環境下如何工作?

  樂(le) 凡閣介紹,此次北極考察期間,北冰洋的氣溫多在0℃上下,冷的時候氣溫約為(wei) 零下9℃,這實際上比中國很多地方的冬天還要暖和。由於(yu) 科考船內(nei) 實現了空調全覆蓋,因此他們(men) 在室內(nei) 僅(jin) 需穿一件短袖、一件外套。

  但當他們(men) 去室外采集樣品或做現場觀測及實驗時,就會(hui) 穿上科考隊配發的厚重保暖服,俗稱“企鵝服”。它能經受零下70℃的嚴(yan) 酷考驗,保暖率超50%,並且外層采用較為(wei) 結實的、具有防水性能的材料,非常適合極地野外科考作業(ye) 。在風雪天氣時,他們(men) 還會(hui) “全副武裝”,用上棉帽、麵罩、手套、雪地靴等。

  樂(le) 凡閣表示,在中高緯度海域時,他們(men) 時常可以看到成群的海豚及海鳥,偶爾還能碰到鯨魚。進入北極圈後,由於(yu) 環境比較惡劣,大麵積的海冰覆蓋,天氣很寒冷,沿途的生物少了許多,一般隻有零星幾隻海鳥。

  而北極標誌性的北極熊,在整個(ge) 科考期間隻出現過兩(liang) 次,樂(le) 凡閣隻見過一次。那隻成熟期的北極熊離船大概有三四百米遠,看得不是很清楚。它膽子較小,當看到之前從(cong) 未見過的雪龍2號這個(ge) 龐然大物時,就趕緊逃離了。

  在北極點的體(ti) 驗如何?

  2017年11月,當時還是碩士研究生的樂(le) 凡閣參加了為(wei) 期6個(ge) 月的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

  樂(le) 凡閣說,北極和南極就體(ti) 驗上來說有兩(liang) 大不同。第一是南極沿途可以經常碰到很多生物,有企鵝、海豹、虎鯨等,令人感受到南大洋的勃勃生機;北極的生物則少很多,一般隻有零星幾隻海鳥,北極熊的出現也是極低概率事件。

  第二是南極有南極大陸。南極科考時,沿途靠近大陸可以欣賞遠處南極大陸的風景,在中國南極中山站、難言島新站等站區補給期間,隊員們(men) 踏上南極大陸,親(qin) 身感受這片地球最南端大陸的土地與(yu) 空氣。而北冰洋科考始終隻能與(yu) 海為(wei) 伴,沒有登上陸地的體(ti) 驗。

  樂(le) 凡閣說,此次北極科考一個(ge) 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事件便是雪龍2號克服多重困難,於(yu) 9月5日13時55分搭載著整個(ge) 第13次中國極地科考隊到達北極點。

  通過本次實地考察,他們(men) 發現北極點區域實際上是典型的浮冰區環境,景色平平無奇,與(yu) 北冰洋其他區域沒有明顯的特征差異。但到達北極點意義(yi) 重大,不僅(jin) 刷新了中國航海最北紀錄,積累了寶貴的航行和應對設備故障的經驗,而且科考隊在北極點區域重點圍繞大氣、水文、生物及海冰情況開展冰站調查和海洋綜合調查作業(ye) ,填補了該區域調查數據的空白。

  此外,科考隊員在這裏開展了係列紀念活動。樂(le) 凡閣與(yu) 隊友一起繪製了北極點紀念路標,上麵標注了北極點到不同隊員家鄉(xiang) 或工作地點的直線距離,並與(yu) 路標合影留念,喜悅之情與(yu) 幸福感油然而生。

  樂(le) 凡閣表示,這次北極之旅是一次收獲滿滿的經曆。不僅(jin) 讓他領略了難得一見的北冰洋獨特風景、到達了地球最北端、看到了北極的特有物種北極熊,還進一步積累了野外考察的經驗,鍛煉了在艱苦環境下工作並獨立思考解決(jue) 問題的能力。

  繼續向極地進發

  自1998年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教授孫立廣和博士生謝周清首次參加中國第15次南極考察以來,實驗室陸續派出近70人次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取得了一係列創新性科研成果。相關(guan) 論文先後在《自然》等期刊發表。2017年,中國科大極地環境研究室獲批成為(wei) 極地環境與(yu) 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

  極地是全球變化的敏感區域。現為(wei) 中國科大教授、實驗室主任的謝周清介紹,12月中下旬,中國科大兩(liang) 位博士生將要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的野外考察任務,除了在我國南極長城站附近的企鵝聚居區開展調查,還將與(yu) 智利科研人員合作,對南極半島多個(ge) 企鵝聚居區進行調查采樣。

  謝周清表示,未來,他們(men) 還將進一步推動國產(chan) 先進裝備在極地環境觀測和探測中的應用,獲取高時空分辨率的大氣、海洋、海冰和生態要素數據,結合地質記錄的曆史重建,深入認識極地多圈層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製。(記者 王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