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低溫抗震救災,是考驗更見思路
【閱讀提示】習(xi) 近平對甘肅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作出重要指示
氣象部門提醒:震區氣溫較低,注意防寒保暖
光明網評論員: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lin) 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裏。據新華社報道,截至12月19日13時,地震已造成甘肅113人死亡,536人受傷(shang) ,155393間房屋受損。截至20日5時30分,地震已造成青海海東(dong) 市18人遇難,198人受傷(shang) ,16人失聯。
地震發生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並作出重要指示,“要全力開展搜救,及時救治受傷(shang) 人員,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shang) 亡。災區地處高海拔區域,天氣寒冷,要密切監測震情和天氣變化,防範發生次生災害。”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各方力量火速集結,全力以赴排查搜救、救治傷(shang) 員,打通救援生命通道,盡力安置受災群眾(zhong) ,搶修受災基礎設施,嚴(yan) 防餘(yu) 震、低溫等次生災害……抗震救災各項工作緊張有序進行。
災情嚴(yan) 重,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應急管理部將國家地震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hui) 、應急管理部將國家救災應急響應提升至二級。在當下的搶險救災工作中,最大的難點在於(yu) 當地的低溫天氣。據新華社報道,震中所在地積石山縣位於(yu) 黃土高原與(yu) 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形複雜,海拔在1735米至4309米,近期恰逢寒潮過境,震區最低溫度降至零下15℃左右。記者在現場看到,山頂、山間、溝穀地帶還有不少積雪。
專(zhuan) 業(ye) 人士曾表示,低溫天氣下被困者生理機能下降,或出現失溫症狀。若戶外氣溫低於(yu) -10℃,被壓埋在廢墟下沒受傷(shang) 的人員,能堅持的時間也就5-10小時。這就意味著普遍意義(yi) 上的黃金救援72小時,在這次地震救援中會(hui) 有較大幅度的縮短。
低溫抗震救災,是一次考驗。今年2月土耳其地震發生時,正值嚴(yan) 冬。雨雪嚴(yan) 寒影響了人們(men) 的救援行動,也使得廢墟下受困人員的存活可能大大降低。而我國曆史上的許多大地震也發生在寒冷的冬天,寒冷的天氣不僅(jin) 威脅著災區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對救援技術裝備、救援人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救援人員在低溫環境下穿著防寒服裝,身體(ti) 負重加大,加之低溫條件要維持體(ti) 內(nei) 的一定溫度,必定會(hui) 消耗更多能量,持續作戰易造成體(ti) 力透支。除此之外,低溫對基礎設施的搶修、搶通也造成了嚴(yan) 重的影響。
臨(lin) 時安置區取暖保溫也是難題。地震發生後,大量失去住所人員需要臨(lin) 時安置,通常做法是集中搭建帳篷。但若戶外氣溫低於(yu) -10℃,取暖保溫能力跟不上,也會(hui) 發生連鎖問題,如凍傷(shang) 、感冒發燒等。根據甘肅地震社會(hui) 救援協調機製聯絡人透露,目前災區需要的物資包括發電機、長款棉大衣、安全爐灶燃料、食品、保暖設施、安全防火設備、女性用品等。
低溫抗震救災,更見思路。各項工作緊張有序進行的同時,地方黨(dang) 委和政府已經充分考慮低溫情況的緊迫性,抓住主要矛盾,實時發布災區受災情況和救援需求,盡可能調動各類專(zhuan) 業(ye) 力量快速有序投入救援,切實做好保障工作。甘肅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表示,下一步將緊緊圍繞受災群眾(zhong) 需求,切實保障災區群眾(zhong) 生活,全力組織開展災情排查和救援工作,全力防範地震次生災害。與(yu) 時間賽跑,與(yu) 低溫較量,大家齊心協力,受災群眾(zhong) 一定能渡過這次難關(gu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