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馬鞍山:以“路”入“圈” “途”坦行暢
人民網馬鞍山12月19日電 (記者周坤)“從(cong) 學校出門,高鐵轉公交,半個(ge) 小時就能到馬鞍山當塗縣,打卡胡氏麵館,吃個(ge) 特色早飯。”在南京林業(ye) 大學上學的張亮說。
“隻要一塊錢,坐上707路公交車就到南京的親(qin) 戚家,吃完飯當天就能回來。”馬鞍山市慈湖高新區市民葉世間說。
“每隔幾天都能聽到寧馬城際建設的新消息,看著家門口的軌道朝著南京逐漸延伸,感覺心裏和南京的距離更近了一點。”家住馬鞍山跨湖南路的周誌說。
以上種種,都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加入南京都市圈以來,交通互聯給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馬鞍山是南京、合肥都市圈的“雙圈城市”,區位優(you) 勢明顯。如何將區位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交通優(you) 勢,讓馬鞍山在長三角城市群的坐標更加清晰?推動交通一體(ti) 化發展,是一條重要的實現路徑。
初冬時節,俯瞰寧馬高速黃梅山段,新建的八車道瀝青路麵平坦、寬敞,大小車輛各行其道,奔馳向前。
作為(wei) 寧馬高速“四改八”改擴建項目的節點工程,黃梅山段已改造完成,拆除原黃梅山隧道,按照全線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標準改擴建,設計速度120公裏/小時,已全幅放行1個(ge) 多月。
除了寧馬高速“四改八”,還有巢馬城際、寧馬城際……近年來,馬鞍山交通建設跑出“加速度”。隨著一條條公路、一項項工程的建設完成,南京都市圈發展空間上的“一體(ti) 化”已變成時間上的“同城化”。
如今,馬鞍山交通運輸實現全麵提升,“兩(liang) 橫兩(liang) 縱”的綜合運輸通道已經形成,“一體(ti) 聯通”的交通路網越織越密。全市公路總裏程累計達到7773公裏,公路麵積密度為(wei) 192.31公裏/百平方公裏,居全省第七位;高速公路麵積密度為(wei) 4.79公裏/百平方公裏,居全省第四位。
在馬鞍山,交通一體(ti) 化的進程,除了大項目的建設,還體(ti) 現在微循環的改變。
今年6月1日,寧馬慈湖公交樞紐正式啟用,馬鞍山市公交集團125路和南京江寧公交集團707路、867路和892路同步入駐,實現在馬鞍山主城區就能坐上去南京的公交車,不斷延展兩(liang) 地市民出行的“幸福半徑”。
馬鞍山市公交集團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許誌海稱,隨著寧馬慈湖公交樞紐的投用,徹底結束了馬鞍山市125路公交車在路邊調頭的曆史,同時也為(wei) 公交線網的優(you) 化調整提供硬件保障。
年終歲末,捷報傳(chuan) 來。從(cong) 馬鞍山市港航(地方海事)管理服務中心傳(chuan) 來喜訊,截至今年10月底,馬鞍山港累計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1131.74萬(wan) 噸,同比增長15.02%,創曆史同期新高,提前2個(ge) 月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與(yu) 此同時,2023年,馬鞍山已連續8年保持億(yi) 噸大港地位,預計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有望達1.26億(yi) 噸,朝著“黃金水道上的硬核強港”加速衝(chong) 刺。
高速公路、跨省公交、港口航運……在建設交通強市的道路上,馬鞍山“四麵出擊”,不僅(jin) 僅(jin) 讓城市“內(nei) 聯外通”的交通體(ti) 係更加順暢,也讓長三角“朋友圈”的互動更加緊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