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打開美術館的“市民視角”
【文化評析】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日前,由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上海市美術館協會(hui) 主辦的2023樂(le) 遊上海美術季首次推出“海考熱力榜單”。這次評選注重大眾(zhong) 視角,有“話題榜單”“出片榜單”“親(qin) 子榜單”“買(mai) 買(mai) 買(mai) 榜單”“美味榜單”5項頗具公眾(zhong) 關(guan) 注度的影響力榜單,旨在從(cong) 美術館運營的各重要維度評選出最獲公眾(zhong) 認可的美術館,從(cong) 而進一步提升優(you) 秀美術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從(cong)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份頗具“顛覆”意味的榜單。因為(wei) 它的評選標準,與(yu) 業(ye) 內(nei) 通行的典藏、展覽、研究、公教等美術館評判標準相去甚遠。然而,這種“顛覆性”也正是它的建設性所在,因為(wei) 它為(wei) 美術館的評價(jia) 體(ti) 係補上了大眾(zhong) 視角、增加了“生活維度”——從(cong) 市民群眾(zhong) 的日常生活場景出發,捕捉他們(men) 的需求點、關(guan) 注點和興(xing) 奮點,為(wei) 美術館的規劃、建設、策展、運營思路找到了一種嶄新的“打開方式”,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啟示。
美術館業(ye) 內(nei) 早成共識、通行已久的評判標準,其作用和價(jia) 值都已經無須贅述。在這些評判標準指導之下,一代代美術館人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豐(feng) 碩的建設成果。在世界各地,他們(men) 成功建立、管理、運營著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其中一些標誌性美術館堪稱人類藝術的寶庫,對於(yu) 文化藝術的積累、保存、研究、普及、發展,以及推動文明進步都發揮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
然而,如果從(cong) 普通市民的視角出發,他們(men) 評價(jia) 美術館的標準,以及他們(men) 對於(yu) 美術館的需求和要求,都可能與(yu) 專(zhuan) 業(ye) 標準並不相同。本次“海考熱力榜單”的評選,就展示了文化藝術消費中極其豐(feng) 富、複雜、鮮活的生活場景——
有人去觀看畫展,是因為(wei) 某座美術館成了全城熱議的話題主角;有人看中美術館的“顏值”,想著拍出富於(yu) 文化氣息和“高級感”的照片,發布社交媒體(ti) 去收獲“點讚”;有人期望美術館適合“遛娃”,有吃、有喝、有玩,陪著孩子開開心心玩一天,還能得到一點文化藝術的熏陶;有人熱衷購物,上美術館的主要目標就是買(mai) 畫作、買(mai) 書(shu) 籍,帶回家裏裝點家居、充實書(shu) 櫃;甚至還有人上美術館也不改“美食家本色”,心裏嘀咕著裏麵小店的咖啡好不好喝,糕點是否精致……
在專(zhuan) 業(ye) 人士的視野裏,普通市民的這些需求都有可能被忽視掉。但事實上,在現實的城市日常生活中,這些需求、關(guan) 注點、興(xing) 奮點都真實而普遍,它們(men) 是市民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jin) 反映著廣大受眾(zhong) 的真實心理訴求,也極大驅動著普通市民感受文化魅力、陶冶藝術情操。
把美術、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以日常生活來承載、涵養(yang) 美術、藝術,促進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既是大眾(zhong) 文化普及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提高國民文化藝術素養(yang) 和美育水平,進而提高國民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因此,評判美術館的大眾(zhong) 視角不可或缺,應該把其納入美術館的規劃、建設、策展、運營的規劃之中,在整體(ti) 的城市文化建設中給予充分關(guan) 照。
藝術源於(yu) 生活,但高於(yu) 生活。普通市民在“煙火生活”的層麵接受藝術、感知藝術,藝術的力量也將幫助人們(men) 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美,在潛移默化之中散發出生命別樣的光彩,藝術的力量已經內(nei) 化於(yu) 心、外化於(yu) 行。
因此,認識、重視普通市民群眾(zhong) 對於(yu) 美術、藝術的接受規律,對於(yu) 美術館事業(ye) 的建設和發展都大有裨益。如何吸引更多市民走進美術館、走近美術藝術?“海考熱力榜單”提供了眾(zhong) 多參考答案——設置話題、提高顏值、親(qin) 子友善、提供便捷優(you) 質的購物和餐飲服務。吸引到更多市民之後,如何更好地實現美術館的宗旨?美術館專(zhuan) 業(ye) 評判標準也提供了眾(zhong) 多參考答案——更豐(feng) 富的典藏、更高效的策展、更全麵深入的學術研究、更為(wei) 人喜聞樂(le) 見的普及性公共教育。如此,把美術館的專(zhuan) 業(ye) 性和大眾(zhong) 性、趣味性充分結合、互相銜接,無疑有助於(yu) 美術館事業(ye) 的建設和發展變得更加全麵、完善。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5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