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一年,這些創新成就熠熠生輝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發布時間:2023-12-26 09:48: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對中國的創新事業(ye) 而言,又是非凡的一年。

  這一年,“奮鬥者”號完成國際首次環大洋洲載人深潛科考任務,大飛機C919完成首次商業(ye) 載客飛行,全球首台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並網發電,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國產(chan) 大型郵輪製造摘取了造船業(ye) 的“第三顆明珠”,全球首顆憶阻器存算一體(ti) 芯片誕生……今年以來,一係列新發明、新技術、新產(chan) 品、新裝備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結構優(you) 化的重要驅動力量,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

  豐(feng) 富的創新成果背後是強勁的創新能力,此二者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這些熠熠生輝的創新成就表明,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伴隨著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強國夢想必將更好地照進現實。

  創新成果令人振奮

  這一年,中國的創新成果令人振奮。

  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七號與(yu) 神舟十六號兩(liang) 個(ge) 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勝利“會(hui) 師”。這是在中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20周年之際,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中國航天員首次在中國空間站同框……

  江西萬(wan) 安,自主育種研發的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油菜籽畝(mu) 產(chan) 達到175.7公斤——中國農(nong) 科院油料所團隊6年持續耕耘,創造了新的高產(chan) 紀錄。

  安徽合肥,“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ti) 運行403秒——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ti) 物理研究所EAST大科學團隊聚力攻關(guan) ,迎來重大突破。

  從(cong) 頭頂的星辰到腳下的大地,從(cong) 廣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2023年,中國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

  順利起飛、平穩落地、跨過水門……5月28日,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業(ye) 載客飛行。在民用航空領域,大型客機被譽為(wei) “現代製造業(ye) 的明珠”。其製造能力直接反映一個(ge) 國家的工業(ye) 水平。C919的一飛衝(chong) 天讓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成為(wei) 現實。

  為(wei)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6月1日,中國首個(ge)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項目在南海東(dong) 部海域正式投用,開始規模化向海底地層注入伴隨海上石油開采產(chan) 生的二氧化碳。該項目填補了中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中國芯”也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9月,一篇在國際學術期刊在線發表的文章介紹了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吳華強教授、高濱副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yu) 存算一體(ti) 計算範式研製出的全球首顆全係統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學習(xi) (機器學習(xi) 能在硬件端直接完成)的憶阻器存算一體(ti) 芯片。該芯片展現出卓越的能效優(you) 勢,具有滿足人工智能時代高算力需求的潛力。

  9月27日,被稱為(wei) “千眼天珠”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之一——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圓環陣)順利通過工藝測試,正式建成。圓環陣不但能監測太陽的各種爆發活動,還能監測太陽風暴進入行星際的過程。這對於(yu) 理解太陽爆發機製和日地傳(chuan) 播規律、預測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隨著綠色動力關(guan) 鍵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長江黃金水道中的船舶也用上了“新能源”。10月11日,隨著“啟航”聲響徹江麵,中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範船“三峽氫舟1”號在長江三峽起始點湖北宜昌首航,實現了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中國內(nei) 河船舶應用的“零的突破”,開啟了長江航運的氫能時代。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產(chan) 業(ye) 發展迅猛。11月24日,比亞(ya) 迪公司宣布第600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第一個(ge) “100萬(wan) 輛”用時13年,第六個(ge) “100萬(wan) 輛”僅(jin) 用時3個(ge) 多月。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wei) 亮眼。

  2023年,中國長征係列運載火箭也迎來第500次發射。12月10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自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dong) 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中國航天用53年的曆程完成了“從(cong) 0到500”的突破。其中,長征火箭第1個(ge) 百次發射用了37年,第5個(ge) 百次僅(jin) 用了2年,不斷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

  2023年,中國還摘取了造船業(ye) 的“第三顆明珠”。總噸位13.55萬(wan) 噸,長323.6米,寬37.2米,最大高度72.2米;全船搭載107個(ge) 係統、5.5萬(wan) 個(ge) 設備,包含2500萬(wan) 個(ge) 零部件,完工敷設4750公裏電纜……11月4日,中國首艘國產(chan) 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中國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幹通路也在2023年開通。11月13日,清華大學宣布全球首條1.2T(傳(chuan) 輸速率為(wei) 每秒1200G比特)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幹通路正式開通。該通路的整體(ti) 技術水平不僅(jin) 全球領先,且實現了係統軟、硬件設備的全部國產(chan) 和自主可控。它的建成,意味著中國互聯網主幹通路技術達到T比特級的門檻。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2023年,中國創新能力繼續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中國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guan) ,著力提升科技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取得新突破,為(wei) 持續增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夯實了基礎。隨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紮實推進,部分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和產(chan) 業(ye) 化,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

  國家創新指數是反映國家綜合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11月2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ya) 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東(dong) 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十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選取與(yu) 中國具有可比性的40個(ge) 國家(其研發投入總和占全球95%以上,GDP之和占世界85%以上)作為(wei) 評價(jia) 對象,從(cong) 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ye) 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ge) 維度構建了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使用權威的國際組織和國家官方統計調查數據,客觀研判中國在國際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全麵反映中國科技創新投入、產(chan) 出和支撐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結果顯示,2023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十位,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進步,從(cong) 2000年的第三十八位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二十位,隨後穩步上升至第十位。

  從(cong) 國家創新指數5個(ge) 分指數來看,中國在各個(ge) 維度均有不俗表現。尤其是在“知識創造”上表現突出,得分83.7分,排名第三位。

  創新生態持續優(you) 化

  2023年是中國創新生態持續優(you) 化的一年。

  多項政策相繼出台,營造出良好創新生態: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有了支撐“硬舉(ju) 措”,科研“她力量”迎來更公平的成長環境,企業(ye) 稅惠“大禮包”提質升檔助力科技創新……全社會(hui) 支持創新、投入創新、參與(yu) 創新、推動創新的熱情高漲。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持續賦能實體(ti) 經濟,新產(chan) 業(ye) 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

  一方麵,一批產(chan) 業(ye) 鏈條長、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行業(ye) 加快發展。1—10月份,汽車製造業(ye) 、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ye) 工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11.3%、13.6%。邊緣計算、工業(ye) 大數據、通用人工智能等關(guan) 鍵技術研發和產(chan) 業(ye) 化方興(xing) 未艾,推動服務業(ye) 和製造業(ye) 加速融合發展,工業(ye) 互聯網網絡平台核心產(chan) 業(ye) 規模超過1.2萬(wan) 億(yi) 元,建成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近8000個(ge) 。

  另一方麵,新模式、新業(ye) 態持續活躍,引領帶動力凸顯。今年以來,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chuan) 輸服務、互聯網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等文化相關(guan) 行業(ye) 的商務活動指數一直處於(yu) 高景氣區間。

  今年以來,各地著力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斷點、利益共享痛點與(yu) 產(chan) 業(ye) 化堵點。1—10月,高技術服務業(ye) 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ye) 、專(zhuan) 業(ye) 技術服務業(ye) 投資分別增長37.3%、29.1%。提升科技成果從(cong) “書(shu) 架”到“貨架”的轉化速度,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我們(men) 就能不斷突破高質量發展的卡點瓶頸,更好解決(jue) 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企業(ye) 是科技創新的主體(ti) 。挖掘創新的潛力與(yu) 活力,重點在企業(ye)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明確支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幹舉(ju) 措,支持民營企業(ye) 參與(yu) 重大科技攻關(guan) ;國務院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ye) 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同向發力、落地生根,企業(ye) 創新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隨著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不斷強化,“創新之花”將更好結出“發展之果”,科技創新將持續賦能高質量發展。(記者 楊俊峰)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