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邁向高端化
風電光伏發電新增裝機突破2億(yi) 千瓦、戶用光伏累計裝機突破1億(yi) 千瓦、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社會(hui) 用電量比重突破15%……2023年以來,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加快,新能源保持快速發展良好勢頭,多項數據刷新曆史紀錄。
在近日舉(ju) 行的全國能源工作會(hui) 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表示,要持續優(you) 化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提升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水平,助力完成“雙碳”目標任務。
裝機規模再創新高
天空蔚藍,草原覆雪,701台大風機沿山脊矗立,送出的電流點亮萬(wan) 家燈火。12月10日,中國廣核集團興(xing) 安盟300萬(wan) 千瓦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每年將提供清潔電能超過100億(yi) 千瓦時,等效減少標煤消耗約296萬(wan) 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02萬(wan) 噸,相當於(yu) 植樹造林34.5萬(wan) 畝(mu) 。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李創軍(jun) 表示,內(nei) 蒙古是全國新能源大基地建設重點地區,中廣核興(xing) 安盟300萬(wan) 千瓦風電項目是國家第一批大基地中裝機規模最大的風電項目,也是目前全國已建成單體(ti) 規模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實現了多個(ge) 行業(ye) 第一,具有良好的示範效應。
11月29日,全國單體(ti) 規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項目——三峽集團蒙西基地庫布其200萬(wan) 千瓦光伏治沙項目並網發電,年均發電量約41億(yi) 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23萬(wan) 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約319萬(wan) 噸,修複治理沙漠麵積10萬(wan) 畝(mu) 。
我國地域遼闊、風光資源富集,相較於(yu) 零敲碎打的分布式新能源建設,基地化、規模化建設風光大基地更利於(yu) 快速提升新能源占比,將成為(wei) 未來一段時期重要的新能源開發方向。“規劃建設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wei) 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是‘十四五’時期新能源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於(yu) 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構建新型能源體(ti) 係、支撐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yi) 。”李創軍(jun) 說。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進展順利。截至11月底,第一批已建成並網4516萬(wan) 千瓦,第二批、第三批已核準超過5000萬(wan) 千瓦,正陸續開工建設,風電、光伏裝機規模持續擴大。截至10月底,全國風電裝機4.04億(yi) 千瓦、光伏發電裝機5.36億(yi) 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0.44億(yi) 千瓦。預計年底全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將突破10億(yi) 千瓦。
消納水平保持高位
消納水平是衡量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標。隨著新能源裝機快速提升,如何更好“消化”新增綠電,成為(wei) 全球性難題。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利用率持續保持較高水平,自2018年以來連續多年超過95%。作為(wei) 全球新能源裝機第一大國,我國實現高水平新能源利用,為(wei) 全球破解新能源消納難題提供了有效樣本。
12月20日,在廣西天等縣把荷鄉(xiang) 東(dong) 北部的九十九嶺區域,風電機組開始旋轉,電流平穩並入電網,標誌著天等把荷風電場項目首次並網成功。
中國能建中電工程開發投資公司總經理助理李明方介紹,加上後續的抽水蓄能和高效火電建設,崇左市“風光水火儲(chu) ”一體(ti) 化綜合能源基地項目涵蓋了內(nei) 陸地區具備發展條件的全部常規電源和新能源,總規模將達1084萬(wan) 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占比達62%、發電量占比達56%。
記者了解到,通過區域統籌、總體(ti) 優(you) 化、有序開發、互補利用,崇左綜合能源基地項目打破了傳(chuan) 統單一開發模式,構建起多元化電力生產(chan) 格局,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了新能源電力輸出穩定性,增強了電力係統消納風電、光伏發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能力和綜合效益。
為(wei) 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我國穩步推進新型電力係統建設,提升電力係統平衡調節能力。通過技術手段提升煤電機組調峰能力,增加電網可靈活調節電源比重,成為(wei) 我國短期解決(jue) 調峰矛盾的主要措施。2023年,我國共安排年度煤電靈活性改造等“三改聯動”約1.9億(yi) 千瓦。
抽水蓄能是現階段最安全、最穩定的儲(chu) 能方式,我國在加大建設力度的同時,優(you) 化抽蓄機組調度策略,持續提高抽水蓄能利用水平,截至11月底,今年新核準31個(ge) 抽水蓄能項目、總裝機超4000萬(wan) 千瓦,投產(chan) 和在建規模達到2億(yi) 千瓦。新型儲(chu) 能具有響應快、配置靈活、建設周期短等優(you) 勢,2023年建成投運新型儲(chu) 能項目超過2400萬(wan) 千瓦。
綠電發得出,還要送得走。2023年,白鶴灘—浙江特高壓直流工程投產(chan) ,金上—湖北、隴東(dong) —山東(dong) 、寧夏—湖南、哈密—重慶4個(ge) 特高壓直流工程核準開工。國家電網累計建成“19交16直”35項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約5.6萬(wan) 公裏,顯著提升了我國電網遠距離輸電能力,有力促進了新能源大範圍消納。
技術創新亮點紛呈
隨著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快速推進,能源產(chan) 業(ye) 從(cong) 資源、資本主導向技術主導轉變。11月29日,全球首個(ge) 商用兆瓦級鈣鈦礦地麵光伏項目成功並網。該項目位於(yu) 內(nei) 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庫布其沙漠腹地,項目裝機容量1兆瓦,共安裝鈣鈦礦光伏組件1.12萬(wan) 塊。
鈣鈦礦是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材料,具有高效、穩定、成本低等優(you) 點,是未來光伏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在北部幹熱、西北高寒、南方濕熱等典型特征氣候環境下,布局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應用。其中,北部幹熱典型特征氣候環境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研究,依托庫布其光伏治沙項目率先啟動。
中國光伏行業(ye) 協會(hui) 理事長、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表示,2023年光伏產(chan) 業(ye) 鏈主要環節產(chan) 量延續增長。在技術創新方麵,隧穿氧化層鈍化接觸電池、異質結電池、背接觸式電池等技術加速產(chan) 業(ye) 化,鈣鈦礦、疊層等新型電池轉化效率屢創新高,我國光伏技術水平已全球領先。
風電創新同樣亮點紛呈。2023年,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已並網發電,18兆瓦機型已下線,風電在大容量機組方麵趕超國際先進水平。長葉片、高塔架應用領跑全球,最長葉片長度達126米,最高輪轂高度達170米。產(chan) 業(ye) 鏈基本實現國產(chan) 化,零部件國產(chan) 化率達到95%以上,主軸軸承國產(chan) 化替代取得重大突破。同時,依托一批重點公共實驗、測試平台和設施等,形成較為(wei) 完善的風電創新基礎設施體(ti) 係,為(wei) 全產(chan) 業(ye) 鏈創新提供了關(guan) 鍵支撐,並加緊建設可以支撐前瞻性、引領性創新的配套基礎設施。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徐繼林表示,以三峽集團為(wei) 產(chan) 業(ye) 鏈鏈長的央企,要以科技創新為(wei) 支撐,聯合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企業(ye) ,協力攻克關(guan) 鍵技術難題,加速我國海上風電產(chan) 業(ye) 鏈向高端化、現代化邁進。(王軼辰)
[ 責編:楊亞(ya) 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