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高雅音樂進校園:改變曲高和寡刻板印象

發布時間:2023-12-27 09:5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李坤(西北師範大學音樂(le) 學院教授)

  臨(lin) 近歲末,高雅音樂(le) 進校園相關(guan) 活動在全國各地眾(zhong) 多學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各種演出團體(ti) 、公益項目、藝術展演等紛紛走進校園,為(wei) 在校師生送去了豐(feng) 富的精神文化大餐。但是在推動高雅音樂(le) 進校園的進程中,部分學校的演出活動也出現了遇冷的情況:上座率不高,提前離場的不少,有同學反映“聽不懂”“看不懂”。這一情況讓我們(men) 意識到,高雅音樂(le) 的推廣普及工作依然任重道遠。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高雅音樂(le) 、了解高雅音樂(le) ,進而愛上高雅音樂(le) ,並在高雅音樂(le) 的熏陶中有所收獲、有所成長,這依然是值得深思的現實問題。

  文藝精粹,高雅音樂(le) 具有永恒的價(jia) 值內(nei) 涵

  高雅音樂(le) 通常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刻思想內(nei) 涵、豐(feng) 富表現力和哲理的音樂(le) ,包括交響樂(le) 、民族管弦樂(le) 、鋼琴小提琴等獨奏音樂(le) 、歌劇、藝術歌曲以及優(you) 秀的流行音樂(le) 等多個(ge) 領域和形式。高雅音樂(le) 往往具有厚重的織體(ti) ,龐大的結構和規模,凝重的樂(le) 思,優(you) 雅曼妙的旋律中蘊含著豐(feng) 富而深邃的思想內(nei) 涵。因此高雅音樂(le) 又被稱作嚴(yan) 肅音樂(le) 、古典音樂(le) ,與(yu) 通俗音樂(le) 相對應。

  高雅音樂(le)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歐洲的宮廷音樂(le) ,這些音樂(le) 通常是為(wei) 皇室成員和貴族們(men) 演奏的,因此被視為(wei) 高雅的藝術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高雅音樂(le) 從(cong) 宮廷走向教堂和劇院,並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音樂(le) 流派和風格。在19世紀,隨著浪漫主義(yi) 音樂(le) 的興(xing) 起,高雅音樂(le) 達到了一個(ge) 新的高峰。這一時期的音樂(le) 家如貝多芬、肖邦等,創作出了許多傳(chuan) 世力作。到了20世紀,隨著現代主義(yi) 音樂(le) 的興(xing) 起,高雅音樂(le) 又經曆了一次變革,音樂(le) 家們(men) 試圖打破傳(chuan) 統的音樂(le) 規則和形式,創造出更加自由、個(ge) 性化的音樂(le) 作品。高雅音樂(le) 在其發展曆程中,不斷吸收和融合各種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對世界音樂(le) 文化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貝多芬說:“音樂(le) 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參透音樂(le) 的意義(yi) ,便能超脫尋常人無法自拔的苦難。音樂(le) 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高雅音樂(le) 之所以傳(chuan) 唱不衰,正是因為(wei) 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jia) 值、審美價(jia) 值。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中聽到人類最聖潔的情感、發自內(nei) 心深處的呼喚以及最崇高的理想。它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超越時空,具有永恒的價(jia) 值內(nei) 涵。比如,無論何時何地,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我們(men) 總能瞬間調動所有激情,迸發出全身心的呐喊。正如音樂(le) 家舒曼所說:“不論你聽過多少遍,都會(hui) 像自然現象一樣產(chan) 生新的敬仰和驚歎。隻要世界上還有音樂(le) 存在,它就會(hui) 世世代代傳(chuan) 下去。”再如,莫紮特的《魔笛》通過講述正義(yi) 與(yu) 邪惡、愛與(yu) 責任等主題,啟迪人們(men) 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塑造人們(men) 的人格和品格;舒伯特的《搖籃曲》,讓人感受到音樂(le) 中的溫柔和寧靜,讓人們(men) 在快節奏生活中獲得放鬆與(yu) 舒緩,把壓力與(yu) 焦慮驅散。

  曲高和寡,普通觀眾(zhong) 對高雅音樂(le) 有距離感

  近一段時間,為(wei) 慶祝新年到來,國際指揮大師、著名交響樂(le) 團頻頻走進校園,為(wei) 同學們(men) 送去了酣暢淋漓的表演。然而,麵對眾(zhong) 多高規格的音樂(le) 會(hui) ,同學們(men) 之間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反應。音樂(le) 會(hui) 現場,多數同學正襟危坐,聽得津津有味,適時報以熱烈掌聲並喊出“bravo”(類似於(yu) 傳(chuan) 統戲曲中的叫好);其中也有部分同學坐立不安,聽得昏昏欲睡,兩(liang) 隻手無所適從(cong) ,不知道該不該鼓掌、叫好,處境十分尷尬。

  這種反差並不意外。對於(yu) 古典樂(le) 迷或有一定音樂(le) 基礎的同學來說,能夠現場感受國際指揮大師的“音樂(le) 魔法”,這無疑是一種藝術享受。而對於(yu) 帶著好奇心初次走進校園劇場感受高雅音樂(le) 的普通年輕觀眾(zhong) 來說,台上指揮家、演奏家的嚴(yan) 謹,台下觀眾(zhong) 的莊重,可能會(hui) 讓部分學生感受到格格不入的距離感。

  事實上,華貴深邃、嚴(yan) 肅端莊的高雅音樂(le) 從(cong) 誕生之初就與(yu) 大眾(zhong) 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也使得高雅音樂(le) 從(cong) 小眾(zhong) 走向大眾(zhong) 的過程充滿挑戰。

  普通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學生,之所以對高雅音樂(le) 有距離感,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是高雅音樂(le) 追求藝術高度、思想深度,創作和演出形成了眾(zhong) 多定式和慣例,對大眾(zhong) 的音樂(le) 素養(yang) 、知識積累、審美能力、觀賞習(xi) 慣等要求較高,對於(yu) 一般觀眾(zhong) 來說,接受起來有難度。因此,走進劇院或校園劇場觀賞高雅音樂(le) 演出的,多數是音樂(le) 專(zhuan) 業(ye) 的師生以及音樂(le) 類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者,普通觀眾(zhong) 、學生則相對有限。高雅音樂(le) 進校園麵臨(lin) 著這樣的情況:很多學生“因為(wei) 不了解,所以沒興(xing) 趣”。二是高雅音樂(le) 諸多“高高在上”的條條框框,也容易讓人產(chan) 生距離感。比如,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高雅音樂(le) 演出對觀眾(zhong) 的身份、著裝、言談舉(ju) 止等有著較為(wei) 嚴(yan) 苛的規定,對於(yu) 普通觀眾(zhong) 或沒有接觸過高雅音樂(le) 的普通學生來說,不得不敬而遠之。此外,一些樂(le) 團開展高雅音樂(le) 進校園活動,策劃演出曲目時考慮不周,更多地考慮自己要演什麽(me) ,而不考慮觀眾(zhong) 需要什麽(me) 。完全陌生的節目單,將很多同學拒之門外。而且在演出中,相關(guan) 各方對普通觀眾(zhong) 缺乏包容,更缺乏引導,麵對部分年輕觀眾(zhong) 因缺乏常識而做出的不合時宜的舉(ju) 止,往往選擇盛氣淩人的警告,甚至簡單粗暴的訓斥。這些“高高在上”的做法,勢必會(hui) 打擊年輕觀眾(zhong) 進一步接觸高雅音樂(le) 的積極性。

  因此,不管是高雅音樂(le) 的推廣普及,還是高雅音樂(le) 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部分從(cong) 業(ye) 者仍需不斷改進相關(guan) 方式方法。否則,高雅音樂(le) 隻能在小圈子裏打轉。

  走近大眾(zhong) ,高雅音樂(le) 普及要以觀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

  “大學青春交響樂(le) 響起四大名著主題曲,全場熱血沸騰”“音樂(le) 會(hui) 交響樂(le) 團演奏《孤勇者》,台下小朋友自發合唱”……近兩(liang) 年,交響樂(le) 團因為(wei) 演繹觀眾(zhong) 耳熟能詳的音樂(le) 作品“出圈”的案例越來越多,他們(men) 通過改進演出形式及曲目拉近了高雅音樂(le) 與(yu) 觀眾(zhong) 的距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高雅音樂(le) 並非“高冷音樂(le) ”。

  其實,近年來的歐美古典樂(le) 壇也在試圖改變自己過於(yu) 拘謹、與(yu) 觀眾(zhong) 較為(wei) 疏遠的形象。西方一些著名的音樂(le) 節上,指揮家、演奏家頻頻與(yu) 觀眾(zhong) 互動,盡情展現現場音樂(le) 的魅力,觀眾(zhong) 不必拘泥於(yu) 服飾是否得體(ti) ,也不必正襟危坐,大家在音樂(le) 中更加真情流露、隨心所欲,甚至有些觀眾(zhong) 一邊野餐一邊聽音樂(le) 。可見高雅音樂(le) 也不一定要高高在上、不接地氣。

  高雅音樂(le) 隻有走近大眾(zhong) 才能影響大眾(zhong) ,引領大眾(zhong) ,因此,高雅音樂(le) 普及,尤其是進校園活動更要以觀眾(zhong) 需求為(wei) 導向,充分考慮受眾(zhong) 特點。一方麵,要加強高雅音樂(le) 的宣傳(chuan) 普及,尤其要以“高雅音樂(le) 進校園”為(wei) 抓手,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高雅音樂(le) 的奇妙世界。比如,廈門愛樂(le) 樂(le) 團在推動高雅音樂(le) 進校園活動時,針對校園青少年及兒(er) 童群體(ti) 特點,用講、演、展相結合的方式,用孩子們(men) 熟悉的音樂(le) 旋律展現不同樂(le) 器的音色以及獨特的演奏魅力。演出曲目之間,由淺入深又不失趣味的講解,不留痕跡地將樂(le) 器特性、音樂(le) 曆史、藝術鑒賞等知識點串聯其中。同時,指揮家、演奏家與(yu) 現場觀眾(zhong) 即時互動交流,在輕鬆歡樂(le) 的氛圍中,讓孩子們(men) 沉浸式感受到高雅音樂(le) 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麵,高雅音樂(le) 要改變“高高在上”的姿態,尤其在麵對年輕人時,要用年輕人的“語言”展現高雅音樂(le) 魅力,循序漸進,從(cong) 培養(yang) 興(xing) 趣開始。比如,交響樂(le) 團進校園,演出中,不僅(jin) 保留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舒伯特的《軍(jun) 隊進行曲》、柴可夫斯基的《C大調弦樂(le) 小夜曲》等風格鮮明的經典曲目,還積極回應觀眾(zhong) 呼聲,演繹動畫片主題曲、四大名著電視劇主題曲等孩子們(men) 耳熟能詳的曲目,熟悉的旋律響起,他們(men) 與(yu) 高雅音樂(le) 又近了一步。

  總之,高雅音樂(le) 從(cong) 創作、演出、普及等各方麵都不能忽視觀眾(zhong) 需求,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其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走進大眾(zhong) 內(nei) 心。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27日 13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