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淩家灘遺址: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重要佐證

發布時間:2023-12-28 10:48: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12月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進展。從(cong) 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ge) 區域進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從(cong) 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可劃分為(wei) 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距今5800年至距今5200年前後為(wei) 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位於(yu) 如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的淩家灘遺址是其代表之一。

  普通小村莊成為(wei) 讓世人擁抱遠古的勝地

  初冬的淩家灘涼意漸重,但墓葬祭祀區西側(ce) 的發掘現場卻熱鬧有序。“土壤可以分層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主任、淩家灘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張小雷話音剛落,考古技工謝道利開始用手鏟沿著土壤顏色進行劃線。“考古,是反向剝洋蔥的過程,每一步都要做到精細化。”張小雷說。

  1985年,在淩家灘後麵的山崗高處,村民葬墳的鋤頭不經意間挖出許多石器、玉器。當地立刻上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zhuan) 家迅速前來調查。通過發掘及考證,專(zhuan) 家發現淩家灘是一處距今5800年至53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目前長江中下遊地區保存最完整、麵積最大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遺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後於(yu) 1987年、1998年、2000年、2007年對淩家灘遺址進行5次發掘。2008年以來,持續進行係統地調查、勘探,並於(yu) 2013年至2017年進行5次發掘,初步確認遺址有內(nei) 、外兩(liang) 條壕溝。內(nei) 壕以北為(wei) 墓葬區,處在崗地的最高點,以一處略呈方形的祭壇為(wei) 核心。在祭壇之上和周邊,分布著數十座墓葬,隨葬品以玉石器為(wei) 主,比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龜、版、鷹、龍等。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2年,淩家灘遺址主動性發掘地點均位於(yu) 崗地東(dong) 南端的大型紅燒土遺跡片區。2020年揭露麵積500平方米,2021年揭露麵積1000平方米,2022年發掘麵積500平方米。”張小雷介紹。

  自1987年首次發掘至今,淩家灘遺址先後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3000多件。2019年,淩家灘遺址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重大課題,並作為(wei) 長江流域5處區域核心聚落之一被納入新一輪的“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課題。

  中國進入文明社會(hui) 的年代有望提早500年

  11月29日,2023年淩家灘遺址考古發掘及遺址保護專(zhuan) 家谘詢會(hui) 在遺址現場召開。會(hui) 上,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王巍表示:“現有跡象表明,淩家灘是一個(ge) 早於(yu) 良渚、有很多文化因素被良渚所繼承的重要遺址,很有可能把我們(men) 的文明史從(cong) 良渚能夠實證的5000年提至5500年,意義(yi) 非常重大。”

  從(cong) 已有的發掘成果來看,淩家灘遺址出土的各種玉器,對後世中國禮製發展具有開創性,規模宏大的祭壇說明祭祀活動已經規範,隨葬大量精美玉器的高等級貴族墓葬,印證了早在5300多年前已經出現王權或其雛形。這些文化特征和性質具備了古代文明的特有因素。

  從(cong) 發掘文物來看,淩家灘遺址顯示了最早的治玉高峰。玉器磨製精致、通體(ti) 光潔、造型優(you) 美,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品中極為(wei) 罕見。其中,刻有圓圈紋和八角星紋的玉版和玉鷹體(ti) 現先民的原始宗教思想,玉龍造型完美、刀法簡練,是中國考古發掘出土時代最早的一條玉龍。淩家灘玉器鑽孔技術令人稱奇,玉人後背的孔徑僅(jin) 有0.15毫米,足以媲美現代激光鑽孔技術。

  2020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對遺址南部大型紅燒土遺跡進行揭露,同時對該遺跡的北部西側(ce) 區域進行發掘,了解到西側(ce) 同樣存在一處大型台基,與(yu) 紅燒土遺跡共同組成一處超大型的公共建築。在墓地西側(ce) 發現的燎祭遺存,出土了一批獨特的玉石器,包括淩家灘目前為(wei) 止發現的體(ti) 量最大的石鉞和玉璜。此輪發掘初步認定,淩家灘遺址崗地東(dong) 南角、內(nei) 壕中部的大麵積紅燒土遺跡年代為(wei) 淩家灘文化最繁盛的時期,距今5500年至5350年。

  “以大型紅燒土遺跡為(wei) 代表的大型公共建築的發現,深化了我們(men) 對淩家灘聚落布局的認識,證明淩家灘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級公共禮儀(yi) 建築,並有明確的祭祀功能。同時,因為(wei) 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尋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級的生活遺存。”張小雷表示。

  探索全域融合新路徑

  2001年,淩家灘遺址被列為(wei)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以來,分別被納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大遺址保護規劃。2013年12月,被國家文物局正式批準為(wei) 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單位。2016年,安徽省出台首個(g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項法規——《淩家灘遺址保護條例》……

  今年5月7日,淩家灘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成立,標誌著淩家灘文化的保護傳(chuan) 承進入新的階段。新建成的考古遺址公園占地3.35平方公裏,涵蓋整個(ge) 遺址的核心區域。

  在此基礎上,含山縣結合遺址保護積極探索全域融合新路徑。以淩家灘考古遺址公園為(wei) 核心,連接太湖山森林公園和運漕藝創小鎮,構成綿延近20平方公裏的旅遊文化帶和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區,含山縣成為(wei) 中國最美人文休閑旅遊名縣、安徽全域旅遊示範區。

  當前,淩家灘文化展示傳(chuan) 承宣傳(chuan) 有了穩固的基礎。淩家灘研學旅行基地於(yu) 2019年掛牌國家3A級旅遊景區,自2017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等觀眾(zhong) 20多萬(wan) 人次,成為(wei) 大中小學生了解祖國悠久文明的第二課堂。近幾年,當地創作出旗袍秀《玉魂國魄》、歌曲《玉見淩家灘》、淩家灘文物表情包等形式多樣的文化藝術作品,提煉淩家灘文化內(nei) 涵,探索開發淩家灘文創產(chan) 品20多類。“我們(men) 做了10個(ge) 保護展示項目,通過科研、教育向社會(hui) 大眾(zhong) 更好地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把我們(men) 民族的根和脈永續傳(chuan) 承下去,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馬鞍山市含山縣淩家灘遺址管理處主任唐軍(jun) 表示。(本報駐安徽記者 孔令暉)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